[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25)03-0025-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區域戰略實施效果綜合評估與政策優化研究(22AJL003)。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和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為推動中國經濟騰飛和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特區的設立始于改革開放初期,核心目標是借助特殊的政策支持與靈活的管理手段積極開展對外經貿合作,并通過在特定區域率先開展試點,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路徑。經濟特區通過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實現自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國內其他地區推行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在當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經濟特區需要進一步發揮開放優勢和制度創新優勢,為雙循環暢通提供有力支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發揮先行先試和示范效應,同時為其他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經濟特區45年的成功實踐
45年來,經濟特區通過一系列適應性改革舉措成功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增長,在創新的驅動下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產業鏈重構,秉持共享發展理念推動了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包容性增長,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
1.適應性改革舉措實現了經濟跨越式增長
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試驗田”,通過采取一系列適應性改革舉措,成功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行政審批方面,經濟特區大力簡化審批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行政效率。深圳通過搭建“一站式”線上政務服務平臺,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行政效率和企業滿意度大幅提升。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經濟特區通過完善法律體系、強化司法公正透明,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深圳通過設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提供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的“一站式”服務,有效保護了企業的創新成果,提高了企業投資意愿,吸引大量國內外企業入駐,為特區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在一系列適應性改革舉措下,經濟特區成功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增長,綜合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1990—2024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和海南五大經濟特區的經濟總量和人均GDP均呈上升趨勢,增幅明顯。其中,深圳GDP從1990年的135.67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6801.87億元,珠海GDP從1990年的41.18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4479.06億元,廈門GDP從1990年的57.58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589.01億元,汕頭GDP從1990年的72.4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167.97億元,海南GDP從1990年的45.71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7935.69億元(圖1)。就人均GDP而言,深圳人均GDP從1990年的8724元增加到2024年的206865元,珠海人均GDP從1990年的667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9600元,廈門人均GDP從1990年的5044元增加到2024年的161200元,汕頭人均GDP從1990年的2026元增加到2024年的57004元,海南人均GDP從1990年的1562元增加到2024年的75903元(圖2)。
1990一2024年,五大經濟特區的經濟增速均呈“前期增速高、波動大,后期趨穩”的態勢,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和海南的GDP年均增速分別為 14.1% 、 12% 、 12.8% 、 10.2% 和 10.3% (圖1)。同期,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和海南的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別為 10.54% ! 8.6% 、 10.29% 、 7.68% 和9.94% (圖2)。


2.創新驅動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產業鏈重構
經濟特區始終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引擎,通過加大研發投人,與知名大學共建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科研機構、創新平臺等舉措,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為經濟特區產業結構轉型與產業鏈重構提供堅實支撐。深圳通過搭建科技孵化器、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等多樣化創新平臺,為初創企業提供從技術研發到市場化的全鏈條支持服務。截至2024年,深圳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025家,增量居全國首位。珠海加快部署創新鏈,與暨南大學共建珠海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成立漢江實驗室珠海研究中心,“珠海—澳門”科技集群進入全球創新百強行列。廈門加快構建創新實驗室和企業研發創新中心,2024年榮獲7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在創新驅動下,經濟特區通過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數字經濟與產業融合加速推動等方式,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1990一2024年,深圳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 4.09% !44.81% 、 51.09% 變動為 0.07% 、 37.8% 、 62.1% ,先進制造業增速較快,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數字與時尚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壯大,科技服務業、現代工程服務業等產業的能級持續提升。珠海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13.71% 、 41.59% 、 40.09% 變動為 1.64% 、 42.53% !55.83% ,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等主導產業,以及智能家電、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等優勢產業。廈門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 12.02% 、51.14% 、 49.71% 變動為 0.3% 、 36.6% 、 63.1% ,已形成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商貿物流、金融服務等主導產業,同時,正在積極培育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等未來產業。汕頭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 21.3% 、 34.33% 、 44.44% 變動為 4.7% 、 41.1% 、 54.2% ,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玩具創意等主導產業。海南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 21.3% 、 34.33% 、 44.44% 變動為 20.5% 118.9% 、 60.6% ,已形成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等主導產業。
在創新驅動下,經濟特區的產業價值鏈向高附加值環節躍遷,產業鏈組織模式向“鏈主 + 專精特新”的集群生態轉化,產業鏈布局向全球擴展,實現了產業鏈重構。深圳形成了從芯片到終端設備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構建以華為、比亞迪、大疆為鏈主,3萬余家配套企業集聚布局的產業生態,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聚集地(郭躍文等,2020)。珠海通過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快部署創新鏈,推動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業鏈的附加值。廈門通過加快構建創新實驗室和企業研發創新中心,推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積極培育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優化產業鏈布局。
3.共享發展理念加速推動了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包容性增長
經濟特區始終踐行共享發展理念,通過多渠道促進居民收人增長、提升城市面貌、優化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配置等實踐,在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包容性增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經濟特區始終堅持發展成就惠及居民,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深圳依靠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金融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為居民提供高薪就業機會,居民工資性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珠海借助旅游業、高端制造業發展,增加了居民的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收入;廈門憑借港口和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居民增收;汕頭依靠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豐富居民收入來源;海南憑借旅游業發展和自貿港建設豐富了居民收人來源。2024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和海南經濟特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81123元、67315元、74249元、34847元和34829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9809元、26001元、32935元、6467元和6485元。
經濟特區不斷加大對城市建設的投入力度,推動城市面貌顯著改善。深圳經濟特區積極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設施網絡,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生活品質逐步提升;珠海以城市綠化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生態園林城市;廈門以城市功能與生態功能和諧統一為目標,打造宜居城市;汕頭積極推進城市更新;海南著力打造國際化濱海城市。
經濟特區始終堅持將人民群眾作為改革的主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均等化。在教育服務領域,深圳通過搭建民生訴求一體化平臺規范教育訴求的處理方式,廈門實行“教育入學一件事”集成改革,汕頭積極推進社區教育計劃,海南在引進教育資源時征求民情民意,確保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在醫療服務領域,深圳整合涉醫訴求入口搭建3 @ 深圳一民意速辦”,規范醫療類訴求辦理方式,提高醫療服務的響應速度。廈門推出總額預算下的住院門診一體化按分值付費DIP支付體系,助力市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在政務服務領域,珠海在營商環境評價機制中提高企業和公眾的參與程度,優化政務服務。汕頭開展“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和“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等服務改革,提高政務服務的便捷性。海南搭建“海易辦”平臺,方便群眾辦事。在社區治理領域,廈門創新推進“近鄰 + 養老”服務模式,汕頭引導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全過程,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在生態建設領域,廈門推行“市民湖長”模式,海南構建生態環境舉報和公益訴訟機制,鼓勵市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和改善。
二、經濟特區45年發展的重要經驗
45年來,經濟特區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1.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優勢,為當今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經濟特區取得輝煌成就的關鍵所在,更是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依托。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經濟特區建設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穩步前行,在重大決策、重要部署以及關鍵環節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周云和賀敏杰,2024)。中國共產黨在經濟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核心領導作用,為經濟特區精心制定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按照黨的戰略部署,經濟特區經歷了“出口特區”試點階段,到為“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的外向型經濟發展階段,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產業發展由以加工制造業和傳統制造業為主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高端產業(劉偉麗和方曉萌,2022)。
面對百年變局的時代大考,經濟特區以“紅色引擎”激活制度創新動能,用“政治坐標”校準發展方向,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時,黨能夠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強大的決策力,及時調整特區的發展策略,確保特區始終保持穩定與發展的良好態勢。這種政治領導模式,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駕馭復雜局面的戰略智慧,也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國經驗。經濟特區的實踐證明,堅持黨的領導和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可以并行不悖,制度優勢與市場活力能夠同頻共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經濟特區將以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實踐,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2.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強大韌性,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改革的新參照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先鋒,經濟特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李君如,2010),通過完善市場經濟體系、推動政府職能轉型以及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等多種方式,堅持不懈地推進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在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的過程中,經濟特區率先搭建清晰完整的產權制度,通過法律手段確保各類市場主體的財產權、使用權、經營權和知識產權等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深圳經濟特區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打造首個股份制中外合資的企業、首個企業自辦的股份制銀行、首個股份制保險公司等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同時在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實施諸多創新(張鵬輝,2019)。深圳經濟特區率先推行國有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改革,打破依靠單一行政手段劃撥土地和無償無期使用的制度,創立以市場化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黃衛平,2015)。此外,深圳經濟特區還創建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率先發行股票,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金融市場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同時,在勞動就業制度方面,經濟特區率先實施招聘錄用、競爭上崗、合同用工等多種新型勞動關系管理方式,為釋放勞動力市場活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政府職能轉型期間,經濟特區通過實施機構改革,簡化政府職能,大幅提高行政效率。1987年,廈門經濟特區率先實行大部委制,將工業系統的8個專業局進行合并精簡,同時簡化企業審批流程,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深圳經濟特區以綜合改革試點為引導,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一批系統性、前瞻性的改革行動,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參與者的活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2014年,海南經濟特區停止實施區域性廣播影視節目交流活動審核、可錄光盤生產設備引進審批等24項行政審批,推進簡政放權,為市場主體營造更加寬松、公平、透明的發展環境(李倩等,2018)。
在推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特區通過實行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形成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吸引大量外資,開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姬超和袁易明,2015)。經濟特區通過實施企業股份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凸顯股份制改革在利用外資、技術入股、土地置換等方面的優越性,為國企深化改革提供實踐經驗。同時,經濟特區通過實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此外,經濟特區通過創新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憑借靈活的市場反應能力和價格優勢獲得快速發展,提升了經濟特區的國際影響力,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發展中小企業提供了實踐經驗(趙勝文,2015)。
3.致力于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發展環境,為全球創新生態建設提供了有益示范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浪潮中,經濟特區推動實施完善法律法規、加大財政投人和金融支持、搭建創新平臺、引進創新人才等措施,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發展環境,為全球創新生態建設提供有益示范。
在完善法律法規方面,經濟特區出臺專項科技創新法規,為自主創新提供法律保障(袁義才,2020)。2020年頒布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正式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為城市發展主導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全方位創新,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并以法定形式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比例,彰顯了經濟特區在創新法治建設方面的卓越遠見。
在加大財政投人和金融支持方面,經濟特區大幅增加科技創新的財政投人,構建穩定資金支持與競爭性經費相結合的創新機制,通過設立市級科研基金、鼓勵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設立基金或捐贈等方式,為科技創新活動注人動力。同時,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基金體系優化,構建由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到并購重組投資的基金體系,為創新企業從萌芽到壯大的全過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在搭建創新平臺方面,經濟特區通過建設科學城、國家實驗室、省級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為科研人員提供先進的實驗設施和技術支持,促進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礎研究。深圳經濟特區已先后建成鵬城國家實驗室、1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綜合平臺,顯著提升了創新平臺支撐能級,為自主創新提供強大的核心引擎。
在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方面,提倡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模式,共同開展科技研發。推動組建技術轉移部門,引入專業技術人才全程介人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深圳經濟特區通過建立“基礎研究 + 技術攻關 + 成果產業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系統,有效促進各類創新要素之間的高效整合與協同合作,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引進創新人才方面,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系統優化和重構創新人才的引進政策。同時,出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引才伯樂獎、鵬城優才卡等現有政策,制定實施人才評定、頂尖人才直認、重點產業緊缺崗位清單、人才褒獎激勵等措施,吸引更多海外留學人員和高層次專業人才。同時,深圳經濟特區通過完善教育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等方式,為自主創新提供堅實的本地人才保障。在營造創新的文化環境方面,經濟特區通過舉辦創新創業活動、開展科學普及活動等方式,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營造倡導創新變革、追求卓越成就以及寬容失敗的積極氛圍,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4.以先行先試和漸進式改革的獨特路徑,為國家政策穩健實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特區以先行先試和漸進式改革的獨特路徑,為國家政策穩健實施提供了堅實而有效的保障。
所謂先行先試,就是當出臺一項政策時,首先選擇特定區域進行小范圍試驗,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鄔曉霞和安樹偉,2023)。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試驗田”,從推動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到利用對外貿易發揮比較優勢,再到激發地方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性,始終發揮先行先試的關鍵作用(黃玖立等,2013)。經濟特區通過在制度創新和政策領域的先行先試,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深圳經濟特區在先行先試的過程中,在土地、外匯、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進行了諸多開創性的試點探索(陶一桃,2020)。在土地要素領域,推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管理體制改革,首次進行土地公開拍賣,實行商品房、福利房制度,逐步實現住房商品化轉型,為全國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參考經驗。在勞動力要素領域,打破“大鍋飯”用工制度,建立人才市場體系,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為全國人力資源市場化改革樹立典范。在外匯要素領域,深圳率先成立全國首家外匯調劑中心,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并致力于構建多層次、開放性的金融資本市場體系,為外向型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改革探索新路徑(孫長學,2018)。此外,深圳經濟特區還率先在工程建設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住房制度、分配制度等領域不斷創新,并通過時間和效率觀念、法治觀念、市場經濟觀念、公平競爭觀念、開拓進取觀念、創新探索等思想領域的創新,掀起全國的改革熱潮(姬超和袁易明,2020)。
經濟特區在自身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逐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通過示范引領,為全國范圍內的改革開放提供經驗和支持(趙中源和黃罡,2020;姬超和袁易明,2020)。202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頒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系統總結5個方面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具體涵蓋構建全方位創新生態系統、完善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框架、打造以規則與機制對接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新模式、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以及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領域,并向其他地區輻射和推廣(李仙,2017;羅清和和張暢,2020)。
經濟特區實行漸進式的改革路徑,遵循“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分階段推進改革,逐步實現從局部改革到全面改革再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深化改革路徑(章平等,2023)。經濟特區設立之初,為規避風險,空間范圍一般都比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特區的輻射效應和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力。2010—2011年,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均把范圍擴大至全市,既有效緩解了特區內外發展不平衡的狀況,突破特區發展空間的限制,也解決了“一市兩法”等制度性難題,也將充分發揮特區作為區域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把成功經驗和創新舉措輻射到特區周邊的欠發達地區,促進城市群形成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海南經濟特區的開放歷程經歷了從特別關稅區到國際旅游島,再到自貿港等多個階段,這種分階段推進的方式確保了改革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改革樣本(夏鋒和郭達,2018)。
5.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為全球產業鏈重構提供了有效支撐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經濟特區積極融人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憑借技術引領的產業優勢,通過產業升級、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技術和服務出口等措施,不斷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為全球產業鏈重構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經濟特區經歷了從“三來一補”低端加工制造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高端產業的轉型,實現了由“世界工廠”到“中國硅谷”的轉型升級。深圳經濟特區著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專利授權數量、企業作為專利獲得者的比重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等指標均為全國前列(董小麟和朱驚萍,2010)。華為、騰訊等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其高科技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推動深圳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通過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經濟特區的產業競爭實力不斷增強。從2013年起,經濟特區在消費類電子、儀器儀表、通信、計算機及外圍接口、光電、汽車電子等多個關鍵領域成功創建了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涵蓋從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到產品組裝與銷售等各個環節,形成高效運作的制造體系。
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經濟特區的產業發展逐漸與國際接軌。自2020年起,經濟特區先后發布《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珠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優化珠海市營商環境的決定》《汕頭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廈門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改善市場環境、強化法治保障、簡化行政審批、提升政務服務、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改革創新,塑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顯著增強了其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競爭力,為經濟特區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推動技術和服務出口,經濟特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深圳經濟特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通信技術、生物制藥、電子器械等高新技術領軍企業跨國并購或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有效推動了成套設備與技術出口,助力企業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全球產業鏈重構注入強大動力。
三、經濟特區未來展望:新征程、新使命
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開放“窗口”,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承擔新的歷史使命,戰略導向要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持續發揮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傳統優勢,拓展中國戰略騰挪空間和戰略縱深。
(一)推進經濟特區高水平全方位開放,探索制度型開放新路徑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經濟特區要以更高水平全面開放為核心,應對制度型開放的“深水區”挑戰和國際規則對接障礙,促使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探索制度型開放新路徑,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一是在制度型開放領域先行先試。經濟特區應充分發揮作為“制度試驗田”的作用,積極吸納借鑒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營商環境優化、數據跨境流動及透明度等領域的先進理念和有效舉措,結合國內實際,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突破性政策和解決方案,為全國提供更多可復制的制度型開放實踐經驗。
二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經濟特區應依托特區、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促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深化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現有成員國及潛在合作方的經貿戰略對接,重點推動數字貿易規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產業補貼政策框架、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等領域的規則互認、規制協同、管理銜接與標準統一,著力構建具有高度透明性、穩定性及可預見性的制度型開放生態。
三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多領域、多層次合作。經濟特區應積極拓展并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生領域合作項目,著力構建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合作、稅收協調、金融創新、災害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推動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將高標準經貿規則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網絡,提高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白永秀和陳煦,2024)。
(二)深化經濟特區改革進程,在綠色發展和社會治理領域提供新示范
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經濟特區還應推動在綠色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改革進程,在綠色產業、低碳技術、生態治理、高質量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化治理等方面探索新的舉措,為其他地區提供新示范。
在綠色發展領域,經濟特區應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碳交易等產業,建設“零碳園區”和生態城市,優化綠色產業布局。推廣清潔能源、智能電網、綠色建筑等新興低碳技術,降低產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以碳匯交易、生態補償機制等為切入點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創新生態治理模式。
在社會治理領域,經濟特區應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優質教育、高端醫療等公共服務投入,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效率,鑄就“智慧城市治理”新標桿。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多元主體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此外,在金融、數據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建立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經濟特區的風險防控能力,保障發展的穩定性。
(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特區應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解決“卡脖子”難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筑牢先進制造基石。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要強化科技創新,特別是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深圳經濟特區應充分發揮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領域產業鏈的優勢,利用整車制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充電基礎設施等技術,圍繞全球主機廠研發中心、核心零部件高端制造中心、前沿技術應用示范中心,打造新時代世界一流的汽車城。廈門經濟特區應利用軟件園和科技創新平臺助力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海南經濟特區應依托生態軟件園和創意產業園發展智能綠色產業,汕頭經濟特區應憑借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促進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
二是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經濟特區應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等前沿領域,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打造“硬科技”產業集群。深圳經濟特區應充分釋放“人工智能+”乘數效應,著重推進產業科技創新融合發展,著力降低企業的研發創新、應用推廣、創新創業成本,增強人工智能產業的競爭力,推動更多“城市 + AI”的應用場景落地。珠海經濟特區應通過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突破,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三是推動服務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和有序競爭。經濟特區應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積極推進金融、電信、教育、醫療等服務領域開放。針對金融業和互聯網數據等領域的跨境服務,嚴格制定管理措施,保障國家安全與數據隱私,同時,促進國際服務合作的高效流通。在經濟特區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的綜合試點工作,加速推進金融、咨詢、設計、認證認可等高端專業服務的國際化進程,促進培育服務貿易新模式、新業態,打造服務貿易新的增長點。
四是繼續推動創新平臺和創新人才支撐體系建設。經濟特區應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搭建高水平創新平臺,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同時,應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化人才政策環境,吸引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強化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作用,拓展開放戰略騰挪新空間
經濟特區應通過產業協同、交通互聯、協調聯動等多維度舉措,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拓展開放戰略騰挪新空間。
在產業協同方面,經濟特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借助“飛地經濟”模式、對口幫扶策略,探索“總部 + 基地”“研發 + 生產”“鏈主 .+ 配套”等產業協作模式,創新產業共建園區托管運營、利益共享等合作機制,通過產業轉移與技術輸出,將特區的先進產業向周邊地區延伸,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深圳可將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向東莞、惠州等地轉移,帶動周邊地區制造業升級;珠海可通過橫琴新區與澳門在金融、旅游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形成區域產業集聚效應;廈門可通過與漳州、泉州在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領域的產業鏈對接,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在交通互聯方面,經濟特區應通過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區域壁壘,實現區域交通網絡的高效銜接,為區域協調發展筑牢基礎設施根基。深圳可憑借穗深城際鐵路、深中通道等項目的實施,強化與珠江口西岸城市的連接;珠海可通過橫琴大橋、金海大橋等交通樞紐,推動與澳門及周邊城市的一體化發展;廈門可通過廈漳泉城際鐵路構建“一小時交通圈”,促進區域交通網絡的高效銜接。
在協調聯動方面,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各有特色,在提升自身影響力的基礎上,加強區域間的協同合作,共同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需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引領珠三角地區發展,與珠海經濟特區一道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添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汕頭經濟特區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接,發揮對粵東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廣東省內的協調發展。廈門經濟特區要抓住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機遇,加強兩岸經貿合作,積極推進“廈漳泉都市圈”和“閩西南協同區”建設,主動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促進資源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實現互利共贏。擁有深圳、珠海兩大經濟特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顯著的科技創新優勢,海南經濟特區具有自貿港建設的制度優勢,二者可以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方面進行深度融合,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生產力轉化。通過共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合作園區,促進生物醫藥、新一代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產業實現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永秀,陳煦.十年來“一帶一路”研究:概況、成就與展望].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4(2):37-53.
[2]董小麟,朱驚萍.深圳經濟特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經驗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0(11):24-27.
[3]郭躍文,向曉梅,萬陸.中國經濟特區工業化深化的機理與路徑[J].廣東社會科學,2020(6):5-18+257.
[4]黃玖立,吳敏,包群.經濟特區、契約制度與比較優勢Ⅲ.管理世界,2013(11):28-38.
[5]黃衛平.我國改革進程中的經濟特區與自貿區之比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2(6):41-43.
[6]姬超,袁易明.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范區:中國發展道路的“特區”范式[J].江西社會科學,2020,40(1):84-94+254-255.
[7]姬超,袁易明.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和轉型的制度本源效應追溯——基于特區經濟發展30年的經驗證據[].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67-72.
[8]李君如.經濟特區發展的主要經驗與創新建議——以深圳為例[J].前線,2010(11):29-30.
[9]李倩,李世杰,趙婷茹.特區立法權合理運用與海南經濟特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6(2):1-4.
[10]李仙.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發展差距的演變和調控對策[].宏觀經濟管理,2017(7):51-57.
[11]劉偉麗,方曉萌.世界經濟特區演進與中國特色經濟特區發展路徑選擇[].國際貿易,2022(7):39-47.
[12]羅清和,張暢.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四區疊加”的歷史邏輯及經驗啟示[.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2):32-40.
[13]孫長學.深圳經濟特區的體制改革探索及其示范價值[].改革,2018(5):18-26.
[14]陶一桃.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的績效[].廣東社會科學,2020(6):19-29.
[15]鄔曉霞,安樹偉.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特征、經驗與展望].區域經濟評論,2023(4):5-11.
[16]夏鋒,郭達.海南經濟特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與戰略選擇[J].改革,2018(5):27-36.
[17]袁義才.深圳經濟特區40年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經驗[].特區實踐與理論,2020(6):33-42.
[18]張鵬輝.改革開放經驗的初步總結和歷史價值——以1982年深圳經濟特區貫徹《中共中央緊急通知》為中心[.當代中國史研究,2019,26(2):17-27+156.
[19]章平,毛桂蓉,陳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經濟特區實踐與理論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23(1):11-20.
[20]趙勝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研究[Z].東北師范大學,2015.
[21]趙中源,黃罡.經濟特區:由發展轉軌到治理轉型的助推器[J].學術研究,2020(11):1-6.[22]周云,賀敏潔.經濟特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使命擔當[J].人民論壇,2024(4):54-56.
45Year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chievement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
WuXiaoxia12,GuoLei1
(1.College of Urban Economicsand Public Administrating,Capital UniversityofEconomicsand Business;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Decision-mak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ystem Evolu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eijing 100070)
Abstract:Overthepast45years,conomicspecialzones,servingas“pilotgrounds”forChina’sopening-uptotheoutsideworldand instiutioalstdsdd developent,nddtadaptiefoyvecdarkablesessschoicelontuste upgradingadualotifbdioovi growth.Practicalxpesmosdatscsofspaloicseedofporatosde ititutioaldagofathiaceerdesfsrna fthereforoftesocialistarketooywithCinseharacteritistheatioofdvelopentevirontcoducietdepent inovation,teachfralsdalfodieaiooalustrald ahead,ecoocsolelsifeelol goveanceeeofaiid openingup,ndpvdeeCsesightssfthdanemetofstylodezatiodglobalcooceet
KeyWords:SpecialEconomic ZonesofChina;DevelopmentAchievements;SuccefulExperience;StrategicOrientation
(收稿日期:2025-05-12 責任編輯:羅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