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浪潮交織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陣地,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但在文化底蘊和價值判斷方面有待加強,易受網絡多元文化的沖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其獨特的價值體系、道德觀念與人文精神對于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育正確價值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其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既是傳承文化根脈、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訴求,也是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實效性的現實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傳統文化,能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貼合他們喜好的新鮮事物、樂于接受線上交流互動的特點,讓思政教育擺脫枯燥說教的刻板印象。深入探討這一融合的現實需要與實踐路徑,有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高職特點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與文化支撐,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正確的道德觀念,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新時代人才。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實踐的現實需要
(一)以文化智:厚植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理論沃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其中蘊含的思想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深化了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為網絡思政教育增添底蘊。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助學生樹理想、擔責任,延續文化血脈;“仁、義、禮、智、信”著眼個體品質發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將外在規范內化為自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能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筑牢學生的意識形態防線,堅守主流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
從思政課本質而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與道德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誠信等價值觀,與思政課本質高度契合。將傳統文化融入網絡思政教育,能豐富思政教育素材,使抽象思政理論具象化,增強學生理解與認同,助其塑造健全人格與道德素養,更好達成思政課育人目標,提升網絡思政教育質量,讓學生在網絡時代堅守正道,成長為時代所需人才[2]。
(二)以文化新: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原動力
網絡思政教育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創新的方式,激發傳統文化自身所蘊含的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調動學生作為傳承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高職院校學生群體龐大且具有較強的網絡活躍度。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廣闊空間,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能夠讓傳統文化元素迅速且廣泛地觸達學生群體,極大地拓展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覆蓋面,使得更多青年學子有機會接觸到經典古籍、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內容,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網絡思政教育的靈活性與創新性能夠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將傳統文化中的深邃哲理、道德規范、人文精神等進行生動演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傳統文化精髓。例如,互聯網視頻平臺上有一些展現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的視頻或直播間,在青年學生中廣泛傳播,反響熱烈,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技藝傳承的興趣,提升傳承的深度與質量,避免傳統文化流于表面形式。
網絡思政教育中的文化傳承不是靜態的復刻,而是鼓勵學生結合時代需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作、再詮釋。落實到思政課上,可以采取鼓勵學生運用新媒體技術對傳統文化故事進行改編,設計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動漫形象、文創產品等形式,讓傳統文化在網絡空間中以新姿態呈現,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發揮作用。
(三)以文化人: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自信
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網絡信息繁雜多樣,西方文化思潮不斷沖擊,易使學生在文化認知上產生迷茫與困惑,甚至出現崇洋媚外的心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傳承發展,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崇高的價值追求與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因此,在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務必重視在校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防止學生思想受到不良影響。
傳統的思政課程對新時代的高職院校學生而言難免缺乏吸引力,通過網絡思政教育這一新形式,能夠跨越時空限制,將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獻、傳統節日、民間藝術、歷史故事等豐富傳統文化系統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如通過線上解讀《論語》,領悟儒家“仁愛”思想的智慧光芒,在內心深處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從而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蝕。
網絡思政教育具有互動性、即時性等優勢,能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文化主題網絡直播、在線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虛擬博物館參觀等形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他們在參與中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實踐中傳承文化基因,讓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活起來”,逐步提升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為學生的成長成才筑牢精神根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傳承者與創新者。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優化管理服務,筑牢文化根基
高職院校需積極推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全力構筑優質平臺,拓展傳播途徑,創新豐富載體形式,并構建長效穩定的運行機制[3]。要高度重視校園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發展,將其視為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搶先布局網絡空間,整合各方資源,全方位、多層次地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矩陣,讓傳統文化在校園中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活”起來、“火”起來,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現文化傳承與育人目標的有機統一,開創高校文化傳播的新局面。
在媒體融合與平臺建設上,要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力度。不僅要將校內廣播、校報等傳統媒體與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深度融合,還應積極聯合校外文化機構、企事業單位,共同開發高質量的傳統文化網絡教育資源,實現文化傳播的內外聯動。例如,與本地博物館、文化館合作,制作線上文物展覽、民俗文化講解等專題內容,豐富文化傳播素材。同時,建立專門的校園傳統文化新媒體運營團隊,選拔和培養一批既懂傳統文化知識,又具備新媒體運營技能的師生,負責平臺的日常更新與維護,確保平臺的活躍度和吸引力。
高職院校需提升文化育人意識,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網絡思政工作整體規劃,制定相關制度與考核標準,保障資源投入與師資配備。在網絡平臺建設上,應根據新時代學生特點,借助網絡技術手段尋找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合理取材,建設多樣化、年輕化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打造集傳統文化課程學習、交流互動、成果展示于一體的專屬空間,如設立“國學經典研讀網”等,提供豐富學習資料并優化界面設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送文化內容,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興趣與學習難點,實現精準推送與個性化輔導。
(二)深耕校園文化,厚植文化底蘊
高職院校需緊扣新時代大學生的特質,通過豐富多元且具創新性的校園文化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機交融,為學生成長筑牢思想根基。例如,定期開展“云游歷史”線上文化講座,邀請知名學者借助直播平臺,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傳統文化中的歷史脈絡與智慧結晶,利用3D動畫、虛擬場景還原等技術手段,重現歷史情境,滿足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探索欲,讓傳統文化知識鮮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彈幕互動與課后討論中深化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將思政教育滲透于知識傳遞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不能囿于傳統,要創新教育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參與到網絡思政教育過程和教育內容的構建中,發揮教育的最大效果。學校應積極組織各類傳統文化主題的網絡競賽活動,如“中華詩詞網絡飛花令大賽”“傳統禮儀文化知識挑戰賽”等,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學習積極性,通過競賽排名、獎勵機制等,營造濃厚的文化學習氛圍。
同時,加強網絡社團建設,扶持中華經典誦讀社、漢服社、國學社等社團開展線上線下活動,例如,組織“傳統技藝傳承”網絡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利用新媒體記錄剪紙、刺繡、陶藝等傳統技藝的學習過程,并在校園網絡平臺上分享成果、交流心得,培養學生的耐心與匠心,使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在實踐中得以傳遞,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與實效性。
(三)革新思政課程,強化文化滲透
思政課程是網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應革新教學理念,挖掘思政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將儒家“仁政”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古代道德修養理論與職業道德教育等有機結合,創新教學方法4。如: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入古代清官廉吏事跡,闡釋廉政文化;運用情景教學法,模擬歷史場景感悟傳統文化精神。充分借助網絡技術搭建多元學習場景。除了制作微視頻、運用在線互動平臺外,還可開發虛擬現實(VR)體驗課程,重現歷史重大事件或文化場景,如“孔子杏壇講學”“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氛圍與價值精髓。
在教學內容的精準優化上,教師應深入調研不同專業學生的精神需求特性,整合適配的傳統文化資源。針對理工科專業學生,注重選取傳統文化中科技發明創造的故事,如古代天文歷法的精準測算、榫卯結構的力學智慧等,激發其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將傳統文化與嚴謹的科學思維相結合,培養學生科技報國的情懷;對于文科專業學生,則深挖文學、史學經典中的人文精神與道德教化篇章,像《論語》中的處世之道、《史記》中的人物氣節,提升其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助力其在文字創作、文化傳播等領域弘揚正能量。
另外,利用智能學習系統,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精準推送個性化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料與思政拓展任務,實現從“普適教學”向“精準施教”的轉變,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融入深度與廣度,讓思政教育的文化魅力在網絡時代充分彰顯,培育出具有深厚文化根基與正確價值觀的新時代職業人才。
(四)豐富實踐活動,拓展文化體驗
實踐活動是傳統文化網絡思政教育的活力源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實踐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從校內延伸到校外,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5]。
高職院校可與本地文化機構、社區緊密合作,拓展實踐活動的廣度與深度。例如,聯合當地文化館開展“家鄉非遺傳承計劃”網絡實踐項目,學生分組對本地非遺項目如民間戲曲、傳統手工藝等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調研,學生在實踐中既能提升專業技能,又能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傳承的緊迫性,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同時,高職院校應組織多樣化網絡實踐活動,如舉辦“云游博物館”等虛擬實踐活動,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直觀感受傳統文化魅力;鼓勵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網絡志愿服務,如擔任線上博物館講解員、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員等,增強文化傳承責任感。
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且意義深遠的系統工程。通過優化管理服務、深耕校園文化、革新思政課程,以及豐富實踐活動等多元路徑,能夠為思政教育注入靈魂與活力。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和職業能力,更能在文化傳承創新與人才培養之間架起堅實橋梁,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邁向新高度,培育出更多兼具專業技能與文化底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開啟網絡思政教育的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2]唐玉環,彭正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擔當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實邏輯與實踐進路[].當代教育論壇,2024(3):101-108.
[3]王蔚.新媒體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Ⅲ].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9):192-196.
[4]馮萍,李亞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探索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6):36-38,70.
[5]王靜,譚東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育人過程中的措施探析[].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3):36-39.
作者簡介:閆亦凡(1998—),女,漢族,陜西乾縣人,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研究”(項目編號:SGH24Y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