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民族互嵌式”發展模式,系指構建一種各民族在社會結構與社區環境中相互融合、嵌入的體系,該體系遵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基本原則,旨在促進各民族團結奮斗與共同繁榮發展的宏偉目標,同時以法治作為根本保障。本文所探討的“民族互嵌”視域,特指將“民族互嵌”理論應用于社區教育工作的方法論框架。它著重強調:在實施相關教育工作時,需首先實現空間布局上的互嵌,進而促進各民族在生存與發展上相互依存,力求在文化層面實現相互欣賞與認同,最終達到各民族思想觀念的交流與融合的狀態。
一、研究背景:民族互嵌理念的多維審視
(一)基于空間互嵌之基
空間互嵌是指各民族居住空間的相互嵌入,是實現民族互嵌的基本條件[。武義縣柳城畬族鎮所處地域,天然地成為民族空間互嵌的實踐場域。畬漢等各民族在居住格局上錯落交織,社區空間成為民族交流融合的前沿陣地。周邊的街巷、公共設施等空間,見證著各民族居民的日常互動,從鄰里間的生活瑣事交流到公共事務參與,這種空間上的緊密相連為民族互嵌奠定了實體基礎,使不同民族在地域空間中共同構建起社區生活的基本框架,開啟了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建設的空間篇章。
(二)實現經濟互嵌之態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中,各民族居民在武義縣柳城畬族鎮形成了緊密的依存關系。經濟互嵌,是指不同民族居民之間展開的經濟往來活動,具體表現為不同民族居民基于自主意愿,通過合作形式共同開展經營活動,以此實現創收與謀生的目的。從農業生產中的互助合作到商業經營中的互利共贏,從公共服務資源的共享到應對自然災害等困難時的團結一心,這種生存相依的現實狀況凸顯了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的重要性。社區教育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各民族居民協同發展能力,強化生存相依的根基,促進各民族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形成命運共同體,全方位推動民族互嵌格局的穩固發展。
(三)追求文化互嵌之境
文化互嵌,是指在多民族的社會環境中,不同民族的居民借助彼此間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以及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逐漸實現對各民族文化從認知、接納到認同與共享的深度融合,這一過程促進各民族文化共生共榮,是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模式[2]。社區教育以文化傳承與欣賞為切入點,搭建文化展示平臺,鼓勵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實現文化的美美與共。在文化傳承活動中,不僅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更讓各民族居民在文化相美的過程中增進彼此了解,筑牢民族互嵌的文化紐帶,使社區成為民族文化交融創新的文化家園。
(四)邁向精神互嵌之途
精神互嵌,具體表現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秉持自由平等的原則,相互尊重、彼此包容。這一現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各民族在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地方認同的構建過程中,逐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級外在體現,是民族關系深度融合、民族向心力高度凝聚的有力表征。通過社區組織的文化講座、經驗分享會等活動,居民們逐漸跨越民族思維定式,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他者思想,形成思想交融的活力氛圍,為社區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思維源泉,推動民族互嵌在思想層面不斷深化,促進各民族在精神世界的和諧共生。
二、柳城畬族鎮“民族互嵌”理論應用于社區教育工作的實踐
柳城畬族鎮坐落于武義縣南部、甌江支流宣平溪上游,是浙江省規模最大的民族鄉鎮。全鎮擁有3萬多人口,其中畬族3600余人,占比約 12% 此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每年都會舉辦正月十五擎龍燈、二月二劃龍船、三月三畬族歌會等傳統民俗活動。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濃郁的畬族風情,柳城畬族鎮精心構建了“美好蓮鄉新學堂”社區教育平臺,積極探索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工作。
(一)政府協同合作,筑牢教育根基
在社區教育工作推進過程中,柳城畬族鎮積極與縣民宗局、文化部門等政府單位攜手合作。在舉辦各類民族文化活動方面,如民俗文化藝術節,政府部門提供政策支持與資源保障,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在畬族文化教學培訓基地的建設上,政府助力場地規劃與設施配備,為民族文化傳承搭建實體平臺。其中,“畬族編織”特色課程入選教育部首批“能者為師”特色課程,累計培訓2000多人次。
(二)緊扣民族團結,豐富教育內涵
教育內容緊密圍繞民族團結這一核心主題展開。一方面,深入開展畬語保護傳承主題活動,舉辦畬語畬歌培訓班等,通過語言文化的傳承增進民族認同感。另一方面,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配合“石榴籽”工程,在社區教育中融入民族團結理念,落實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愛舉措,使民族團結教育貫穿于社區教育的各個環節。
(三)動靜有機結合,提高教育效能
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動靜結合的策略。“動”體現在積極承辦和受邀參加各級民族文化展演,如“佘田山哈”畬族表演隊自2017年組建后,其編排的《畬族哭嫁》《畬家問茶》等節目在浙江省“三月三”畬歌會開幕式及全國各地進行演出,并獲得多項省、市、縣獎項,在實踐演出中傳播畬族文化。“靜”則表現為舉辦暑期及長期的民族飾品制作、畬族音樂舞蹈等各類培訓,如在畬族風情館開館后舉辦的相關培訓,培訓人數達2000多人次。通過系統教學讓民眾深入學習民族文化知識與技能,有效提升社區教育的實際效果。
(四)以服務促教育,凝聚社區力量
以服務社區居民為宗旨促進社區教育發展,凝聚人心。通過教授制作畬族香囊、香包等傳統手工藝品,承接文旅教衛等部門的研學活動,在服務過程中傳播畬族文化知識。在社區內,現場搭建畬族風情館,將文化產品銷售與風情展示相結合,既推動了畬鄉旅游業發展,又為居民提供了學習和體驗畬族文化的場所,增強了社區居民對民族文化的興趣與熱愛,促進社區教育的深入[3]開展與民族間的交流融合。
三、“民族互嵌”視域下社區教育發展的優化對策:實踐路徑的精準施策
(一)擴容共享學習資源,夯實社區教育根基
社區資源整合是提升多民族社區教育質量與活力的關鍵舉措,旨在將各類有利于社區教育發展的資源進行有效匯聚與優化配置,解決資源供給不足與多樣性匱乏的問題,進而形成強大合力,推動社區教育深度融入多民族社區治理。在此過程中,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多民族社區內部資源,如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技藝和歷史故事等,成為構建社區教育內生性優勢的重要基石。基于社區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各民族成員交往互動的空間特征,應全面整合社區內外教育資源,構建多元、開放且共建共享的學習資源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實現學習資源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方便居民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資料,促進線上線下學習資源的深度融合與高效共享,為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滿足各民族居民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涵養支持型學習環境,錨定社區教育方向
支持型學習氛圍是指在社區成員間建立平等、和諧的互動關系,以促進成員學習狀況改善與成效提升。支持型學習氛圍通過構建知識流動與經驗共享的交互機制,不僅實現信息的高效傳導,更通過深化人際聯結推動學習者的認知升級與能力發展。這種動態過程既包含顯性知識的系統傳遞,又蘊含隱性經驗的有機滲透,在促進多向度知識傳遞的同時,形成良性互動網絡,使學習者在協作中實現知識內化與素養提升的雙重突破,尤其能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群體搭建互鑒共榮的成長通道。在多民族社區營造支持社區教育發展的環境,需從硬件與軟件兩方面協同推進。在硬件建設上,完善社區教育教學場地、設備等基礎條件,設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教育功能的專用空間,為居民打造舒適便捷的學習環境。在軟件營造方面,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表彰獎勵積極參與和做出貢獻的個人、團體,激發社區成員熱情,形成良好風尚。
(三)塑造民主交流生態,激發社區教育活力
在多民族地區的社區教育建設實踐中,因社區成員文化身份的多元性,極易誘發文化誤解與誤讀的現象。構建民主交流格局成為化解這一困境的關鍵路徑,有助于消解文化緊張心理,營造出和諧包容的團隊文化氛圍,為社區教育的良性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搭建民主開放的交流平臺,可有效推動各民族居民在社區教育中實現平等對話與深度互動。多民族社區教育學員間的交往應以深入理解對方文化為基礎,熟知彼此優勢與禁忌,在交往中展現對不同文化的欣賞與尊重,形成平等的交往心理。在社區教育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及社區文化活動等場域,應積極鼓勵居民自由表達觀點、分享經驗,尊重并接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與個性訴求。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各民族居民在交流互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充分釋放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的內在活力,[4]推動社區教育在民主協商中不斷優化升級 。
(四)孵化多元核心力量,引領社區教育前行
在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情境下,突破民族內部資源局限與社會隔離困境,構建以多民族核心成員為驅動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具有關鍵意義與實踐價值。各民族群體基于共同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在本民族內部易于構建起具有信任和情感基礎的社會網絡體系,它雖能給予成員物質協助與精神安撫,然因其資源同質性突出,所提供支持受限,且過度依賴本民族內部資源易加劇與其他民族的邊界感與疏離感,致使社會隔離現象產生,阻礙民族間交流溝通。通過系統的教育培訓,涵蓋社區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民族文化知識等維度的深入學習,全方位提升該網絡體系綜合素質,憑借其帶頭引領效能,激發更多居民踴躍投身社區教育事業,最終達成以核心成員為重點、多元主體共進的社區教育蓬勃發展新態勢,有效促進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的高質量推進與可持續發展,增進各民族在社區教育場域中的深度融合與共同進步。
(五)雕琢特色發展藍圖,助力社區教育騰飛
在當前社區教育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柳城畬族鎮通過精準定位其社區教育的發展方向,依托獨特的民族風情與地域文化,精心規劃并實施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藍圖。這一舉措不僅承載著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還聚焦于各民族居民的共同成長與進步,彰顯了服務地方發展的責任擔當。具體而言,柳城畬族鎮通過構建“互嵌型”社區教育基礎,促進文化整合與主流價值引導,滿足不同文化群體的成長發展訴求,塑造了與共同體方向和價值取向相契合的亞文化發展愿景。另外,將這些愿景細化為階段性目標與實施策略,并全面融入社區教育的教學規劃、師資建設、課程開發等關鍵環節,使之成為全體師生和居民共同奮斗的精神指引。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為柳城畬族鎮社區教育注入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活力,還開創了具有民族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的社區教育新局面。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柳城畬族鎮社區教育的實踐中,“民族互嵌”視域下的社區教育彰顯出獨特價值與活力。從空間、經濟、文化及精神互嵌的多維度審視,到政府協同合作、緊扣民族團結、動靜結合,以及以服務推動教育的實踐舉措,柳城畬族鎮在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領域持續探索。這一實踐不僅創新了社區治理模式,推動各民族和諧共處,還助力構建學習型社區,傳承民族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家園。同時還需認識到,社區教育發展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未來,應持續擴充并共享學習資源、培育支持型學習環境、營造民主交流生態、培育多元核心力量并精心規劃特色發展路徑,從而使民族互嵌式社區教育在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更大效能。
參考文獻
[1]盧德生,王垚芝.“民族互嵌”視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區學習共同體建設[Ⅲ].職教論壇,2020(4):88-93.
[2]呂慧,鄭晨,張卓彥,等.新時代地域文化融入社區教育的價值、維度及路徑研究:以三晉文化為例[].成人教育,2024,44(11):29-34.
[3]葛燕林,趙亮.社區教育融入多民族社區治理的價值及其實現機制:基于E市R社區的實踐探索[].職教論壇,2023,39(3):93-99.
[4]蔣典陽.終身學習理念下培育社區學習共同體的實踐路徑Ⅲ].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4):123-125.
作者簡介:潘雯(1990—),女,漢族,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社區教育、鄉村社會學。
方崢(1990—),女,漢族,人講師,在讀博士。
研究方向:英漢翻譯,跨文化交流。
基金項目:2024年度高校國內訪問學者“教師專業發展項目”“‘民族互嵌’視域下社區教育建設路徑研究—一以武義縣柳城畬族鎮社區學校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X2024051)。浙江開放大學312人才培養工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