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職院校教育中,思政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正確價值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等重要任務。體驗式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參與和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其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既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思政教學方法的不足,還可以增強學生思政學習的情感體驗,為促進學生思政知識內化、遷移,以及生活化踐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須科學地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能夠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平臺,在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能的同時,為促進學生政治素養、職業素養和德育素養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
一、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與學習內容相應的場景,使之通過場景的體驗增強對學習內容的認知,以提高其學習效能。該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體驗”為核心,促使學生在親身參與或實踐中,完成知識的獲取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主動性
體驗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通過創設具有情境性、互動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增強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參與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知識,提高學生思政知識的遷移效果。一旦學生的思政學習主動性得以有效提升,其學習質量與效率也必然會隨之提升,從而為培養和發展其政治素養奠定基礎。
(二)促進思政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體驗式教學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過程,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思考。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思政學習與體驗過程中更好地將相關知識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相融合,以此促進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內化、記憶與遷移,為促進學生生活化踐行、發展其政治素養提供了保障。
(三)培養學生的生活化踐行能力
體驗式教學法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與實踐的內驅力。因此,教師通過創設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的思政學習情境增強學生思政學習的情感體驗,并在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生活化踐行意識與能力,最[2]終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政治素養奠定基礎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認知偏差,教學創新不足
部分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對體驗式教學法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認為其只是一種適用于小學或幼兒園的輔助性教學手段,而非高職院校主要的思政教學方法。由于教師對體驗式教學法存在著認知偏差,直接導致教師在應用體驗式教學法開展思政教學時缺乏主動性、創新性和實效性,進而造成其教學應用效能偏低,更不利于學生政治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參與度不高,缺乏情感體驗
一些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就忽視了思政知識的學習與踐行活動,其思政學習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導致體驗式教學法難以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另外,個別思政教師在應用體驗式教學法時,缺乏良好的情感體驗情境的能力,缺乏對學生情感需求的關注和引導,進而降低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也導致學生難以將思政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并影響到思政教學的效能。
(三)教學內容與情境設置不匹配
體驗式教學法通過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情境中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深度。但是,一些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運用體驗式教學法開展思政教學活動時,其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匹配性相對較低,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學習興趣,進而直接影響到了教學應用質量。另外,也有個別教師在設置思政情境時與教學內容割離,導致情境設置偏離教學目標,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
三、體驗式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強化學情調研,重視學生情感需求
學情調研是實施體驗式教學法的前提和基礎。高職院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家庭環境,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思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應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課堂觀察等多種途徑來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經歷、興趣愛好、家庭狀況等,為制訂個性化的體驗式教學方案與策略提供依據。
情感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的情感需求尤為突出。因此,思政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時,應高度注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習需求,及時通過情感引導、情感激勵等方式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在完成學情調研工作后,還要及時就調研數據或信息進行系統化分析,以掌握學生更多的思政學習需求,并及時進行體驗式教學方法與形式的調整等。例如,針對一些不重視思政學習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或是學生感興趣的思政案例(如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反間諜案例等)。教師還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之相對應的思政知識,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思政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為提高思政教學效能提供幫助。
(二)立足思政目標,挖掘情感體驗素材
教學目標是一些教學活動的核心導向。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法時,應立足思政教學目標,以及政治素養培養目標等,深入挖掘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情感體驗素材,進而才能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以提高教學效能。
首先,立足學科素養,明確思政教學目標。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的目標通常包括思政知識目標、思政踐行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等多個維度。因此,教師在制訂思政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社會發展以及學生思政學習需求,確保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其次,基于思政目標,挖掘情感體驗素材。情境創設和情感體驗是保障體驗式教學效果的兩大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必須要基于思政目標、學情、教學內容等積極挖掘有利于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的素材或資源,以切實提高體驗式教學的質量。情感體驗素材可以來源于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當今社會熱點等 [3] :例如,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中的“富強”為主題,深度挖掘相應的情感體驗素材,并將其作為增強情感體驗的核心內容。此時,教師可以選取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具體實例,如深圳特區的崛起、高鐵網絡的覆蓋等。教師還要利用相關的數據、視頻、圖片等作為情境體驗的素材和“誘發”依據,讓學生通過數據、影像等深刻感受到國家富強的成就和自豪。另外,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入“我的家鄉變化”等主題思考活動,促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家鄉的發展與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富強”內涵的理解和情感體驗。
(三)創設體驗情境,增強思政情感體驗
創設體驗情境是實施體驗式教學法的關鍵環節。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前,須基于政治素養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等為學生創設相應的體驗情境,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相關思政知識的內涵,并與社會、自身生活等相結合,從而增4強思政情感體驗。
真實的情境可以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情感體驗,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可信的情境可以增強學生的信任感和參與度,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在創設體驗情境的過程中,應注重相關教學情境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例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中西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差異為例,為學生創設一個情感體驗情境,促進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完成深度學習與思考,為增強其思政情感體驗奠定基礎。教師還可借用西方國家的所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視頻、圖片等(如種族歧視、資本至上、金錢至上等),讓學生切身了解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通人民在資本控制下的真正生活。同樣,教師也要為學生呈現出我國真正實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視頻與圖片等(冤假錯案的糾正、反腐斗爭的勝利、法治社會下的幸福生活等)。學生通過直觀的對比,既可以增強自身對學習內容的認知深度,也能夠增強其民族認同感與家國情懷。另外,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等來進一步烘托情感體驗氛圍,提高思政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全面呈現美國的發展史,以及中國的發展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兩國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重大歷史事件,促使學生在沉浸式、對比式學習和體驗中,更加客觀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區別,以此來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大視野和歷史大格局。
(四)強化情感引導,實現課堂情感聯動
情感引導是提升體驗式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必須要通過適時、適宜的情感引導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在實現課堂情感聯動、提升思政教學效能的同時,[5]有利于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發展 。
首先,教師應注重自身的情感投入和情感表達。教師的情感投入和情感表達可以感染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保持積極向上的情感狀態,用真誠、熱情、關愛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同時,教師還應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情感認同和情感共鳴,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應注重課堂情感氛圍的渲染與引導。課堂情感氛圍是影響學生學習情感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在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時,既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發言,還要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情感交流和互動來進一步渲染課堂情感氛圍,幫助學生能夠將思政學習內容與自身學習情感形成共鳴,以提高思政學習效果。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時,教師利用一些與抗日戰爭中重要戰役影片作為情感體驗素材,促使學生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激烈的槍炮轟鳴聲”中仿若身臨其境。教師則可以通過課堂互動、討論、思辨等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先烈們在抗日戰爭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生在課堂情感聯動中,還會進一步增強其參與思政學習的熱情,為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發展提供情感基礎。
(五)精設主題實踐,促進知識內化遷移
主題實踐活動是提高體驗式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時,還要為學生精設一些主題性思政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思政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促進知識的內化遷移和能力的不斷提升。
一方面,教師可根據思政教學目標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相對應的主題性思政實踐活動,如社會發展調查、中國發展史主題研究、撰寫抗日戰爭英語傳記等活動等。學生在上述主題性思政實踐活動中,既可以強化其課堂思政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思政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主題性思政實踐活動,如以“民主”為主題的思政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人大會議”或“社區治理方案設計”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民主決策的過程和價值,提升民主參與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再如,以“和諧”為主題的思政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環保志愿服務”或“社會公益活動”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和諧共生的理念,提升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另外,教師在主題思政實踐活動結束后,還應組織學生開展思政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反思,使之能夠在總結和反思中完成思政知識的遷移,為進一步促進學生政治素養、職業素養,以及德育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結束語
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時,須通過強化學情調研、挖掘情感體驗素材、創設體驗情境、強化情感引導等教學手段,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效能。同時,教師還要通過精設一些思政主題實踐活動來進一步促進學生思政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在提高思政教育教學效能的同時,為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王燦明,朱水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8.
[2]黃可.“三教”改革下反思觀察體驗式教學法的時代意蘊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40(5):157-159.
[3]田占芳.體驗式教學法在職高《思想政治》的應用實踐[J].才智,2023(2):169-172.
[4]龔純波.關于思想政治高校課堂體驗式教學的探究Ⅲ.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1X):1.
[5]邊恒.淺析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政治體驗式教學策略[].遼寧青年,2023(10):127-129.
作者簡介:丁國香(1986—),女,漢族,江蘇沭陽人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