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AI)已廣泛融入社會各領域。隨著AI技術的不斷突破,其生成物也日益多樣化,涵蓋了文章、繪畫、音樂、視頻等諸多形式。然而,AI生成物在網絡空間的廣泛傳播也引發了一系列復雜且棘手的著作權侵權風險問題。當AI生成的內容與人類創作的作品極為相似,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難以區分時,著作權的歸屬和侵權判定就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研究AI生成物在網絡空間的著作權侵權風險及法治保障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認定困境
(一)傳統著作權認定標準在AI沖擊下的裂變
在傳統的著作權法律體系中,一項成果要被認定為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必須滿足獨創性、可復制性等關鍵條件。獨創性要求作品是作者獨立創作完成,且體現了作者的個性和創造力。可復制性意味著作品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被復制,如印刷、錄制、數字化存儲等,這使得作品能夠在社會中傳播和利用。然而,當將這些傳統標準應用于AI生成物時,卻出現了諸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在獨創性判斷方面,人類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經驗等因素貫穿始終,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作品的獨創性。但AI生成內容的過程基于算法、數據和機器學習模型,雖然其生成結果可能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新穎性,但很難簡單地認定其具有與人類創作等同的獨創性。
(二)國內外司法實踐的差異剖析與前沿探尋
隨著AI技術在創作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相關的著作權糾紛逐漸進入司法視野,國內外司法實踐對于AI生成物著作權認定呈現出明顯的分歧。在國內,具有代表性的騰訊案中,騰訊公司使用Dreamwriter軟件生成了財經文章,上海盈訊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許可發布該文章。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文章外在表現符合文字作品形式要求,內容體現了對股市信息、數據的選擇、分析和判斷,結構合理、邏輯清晰,具有一定獨創性。文章生成過程中,主創團隊對各個環節進行了選擇與安排,符合著作權法關于創作的要求,因此,認定騰訊公司享有著作權。然而,在菲林案中,北京菲林律師事務所使用威科先行庫生成涉案文章,北京百度公司未經授權在百家號平臺發表該文章。法院認為,文字作品應由自然人創作完成,由于涉案文章不是自然人創作的,所以即便具有獨創性,仍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在國外,美國版權局多次拒絕為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提供版權登記,理由是作品缺少人類作者身份,申請人無法證明人類對作品進行了充分的創造性投入或干預。而歐盟同樣堅持認為,在沒有人類創造性輸入或干預的情況下,由機器或機械過程隨機或自動運行生成的作品不應受到保護。這些國內外司法實踐的差異與探索,為我們深入研究AI生成物的著作權認定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思考方向,也凸顯了在全球范圍內構建統一合理的AI生成物著作權認定規則的迫切性。
二、網絡空間中AI生成物的著作權侵權風險剖析
(一)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
1.復制權侵權。在網絡環境下,AI生成與權利人作品基本表達相同或相似內容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往往會引發復制權侵權爭議。以“新創華訴某科技公司案”為例,原告新創華公司享有奧特曼系列形象的著作權,被告某科技公司運營的AI平臺在用戶輸入“生成奧特曼”等提示詞時,生成了與奧特曼形象基本表達相同或相似的圖片。從復制權的角度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復制權是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數字化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雖然AI生成圖片的方式與傳統復制方式不同,但從本質上看,AI生成行為可以被視為一種特殊的復制行為。因為復制權的核心在于對作品基本表達的再現,而AI生成的圖片保留了奧特曼形象的基本表達,且這種生成未經新創華公司許可,所以構成了對復制權的侵害。
2.改編權侵權。當AI生成物保留原作品基本表達又有實質性區別時,可能構成改編權侵權。在“奧特曼與美少女戰士”融合形象的案例中,若AI生成的圖片將奧特曼與美少女戰士的形象進行融合,既保留了奧特曼和原美少女戰士作品的基本表達,又通過融合創造出了新的形象,這種新形象與原作品存在實質性區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改編權是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AI生成融合形象的行為可以被認定為對奧特曼和原美少女戰士作品的改編。如果這種改編未經相關著作權人許可,就侵犯了他們的改編權。從法律角度分析,改編權侵權的判定關鍵在于新作品是否基于原作品產生,是否保留了原作品的基本表達,以及是否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改變形成新作品。AI生成融合形象的過程,雖然是通過算法和數據處理實現,但從結果上看,滿足了改編權侵權的構成要件。這種侵權行為在網絡空間中傳播迅速,可能會對原作品的市場價值和著作權人的權益造成嚴重損害。
3.其他潛在侵權形式。AI生成物在網絡傳播過程中還可能涉及對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其他著作權權利的侵害。例如,在一些AI生成內容的案例中,生成的作品未標明原作者姓名,這就侵犯了原作者的署名權。對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當AI生成的內容歪曲、篡改原作品,使其失去原有的思想內涵、藝術風格時,就構成了對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侵害。
(二)侵權責任主體的復雜性
在AI生成過程中,侵權責任主體呈現出復雜的情況,涉及用戶、AI服務提供者、數據提供者等多方。用戶作為AI工具的使用者,若其利用AI生成侵權內容并在網絡上傳播,可能承擔直接侵權責任。AI服務提供者同樣可能承擔侵權責任。一方面,若AI服務提供者在訓練模型時使用了未經授權的數據,這些數據包含受版權保護的作品,那么,其在源頭上就可能存在侵權行為。另一方面,即使訓練數據合法,當AI生成的內容明顯侵權時,若服務提供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侵權內容的傳播,如未及時刪除侵權生成內容、未對用戶的侵權行為進行提示等,也可能根據具體情況承擔間接侵權責任。數據提供者也可能在一定情況下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數據提供者明知提供的數據包含侵權作品,仍然將其提供給AI服務提供者用于訓練,那么,數據提供者就與AI服務提供者構成共同侵權,需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三、現有法律規制的局限性與現實挑戰
(一)著作權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性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在面對AI生成物時存在諸多空白和不適應性,難以有效應對AI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在權利歸屬方面,傳統著作權法將作者定義為創作作品的自然人,強調人類的創造性勞動[2]。然而,AI生成物的創作過程涉及算法、數據和機器學習,其權利歸屬變得復雜。AI本身不具備法律主體資格,無法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作者。但在AI生成內容的過程中,人類的參與程度各不相同,可能涉及AI開發者、使用者、數據提供者等多方主體,難以簡單確定著作權歸屬。此外,隨著AI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新的應用場景和生成內容形式不斷涌現。這些新型AI生成物的著作權保護需求超出了現有法律的覆蓋范圍,使得相關權益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網絡空間的獨特屬性衍生出的執法難題
網絡的虛擬性、跨國性等特點給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的取證、執法管轄等帶來了重重困難,現有法律在應對這些難題時顯得力不從心。在取證方面,網絡環境下的證據具有易逝性和隱蔽性。AI生成物在網絡上傳播迅速,侵權行為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相關證據容易被刪除或篡改。AI生成內容的創作和傳播過程涉及復雜的技術和算法,普通執法人員難以理解和掌握,也給證據的分析和認定帶來挑戰。執法管轄方面,網絡的跨國性使得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案件可能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和司法管轄權[3。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著作權法律制度存在差異,對AI生成物的認定、權利歸屬等規定各不相同,這可能導致在同一案件中,不同國家的司法機關會做出不同的判決結果,引發法律沖突和不確定性。
四、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侵權的法治保障路徑探索
(一)健全立法的具體策略與建議
為有效應對人工智能生成物在網絡空間的著作權侵權風險,完善立法迫在眉睫。首先,在著作權法中明確AI生成物的可版權性。在判斷AI生成物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時,可引入“人類參與及獨特性”標準,即只要AI生成內容過程中有人類的實質性參與,如提供創意、選擇數據等,且生成內容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區別于已有作品,就應認定其具有可版權性[4]。其次,明確AI生成物的權利歸屬規則。當AI生成物由用戶使用AI工具生成時,著作權應歸屬于用戶,因為用戶在生成過程中投入了創意和勞動。對于AI開發者,如果其在AI訓練和開發過程中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如設計獨特的算法模型等,使得AI生成內容具有特定的風格和價值,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AI開發者可享有部分權利,如署名權和獲得合理報酬權。
(二)構建更具實效的司法實踐指導機制
司法實踐在解決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糾紛中起著關鍵作用,通過發布指導性案例、統一司法裁判標準,能為相關案件的審理提供明確指引,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首先,最高人民法院應定期發布具有典型意義的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指導性案例。這些案例應涵蓋不同類型的AI生成內容,以及不同的侵權情形,如復制權侵權、改編權侵權等。通過這樣的指導性案例,為其他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提供參考,使司法裁判更具一致性和可預測性。其次,統一司法裁判標準對于確保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案件的公正審理。在判斷AI生成物是否具有獨創性時,法院應綜合考慮生成過程中人類的參與程度、生成內容的獨特性等因素,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在侵權責任認定方面,應統一侵權行為的認定標準,明確不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還可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上訴法院或在現有法院中設立專業的AI知識產權審判庭,集中審理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案件,提高審判的專業性和效率。這些專業審判機構的法官應具備豐富的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和對AI技術的深入理解,能夠準確把握AI生成物著作權侵權案件的特點和難點,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決。
(三)強化技術監管與行業自律
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對AI生成內容的版權管理,推動AI行業制訂自律規范。首先,區塊鏈存證技術在版權保護領域具有獨特優勢。通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可將AI生成內容的創作時間、創作過程等關鍵數據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不可篡改的證據鏈。當發生著作權侵權糾紛時,權利人可憑借區塊鏈上的存證數據快速證明自己的權利,提高維權效率。數字水印技術也是保護AI生成內容版權的有效手段。將與作品相關的版權信息,如作者姓名、編號等嵌入AI生成內容中,這些水印信息在不影響作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在需要時被提取和驗證,用于證明作品的版權歸屬和追蹤侵權行為。其次,AI行業應積極制訂自律規范,引導行業健康發展。AI服務提供者應建立嚴格的數據審查機制,確保用于訓練的數據來源合法,不包含侵權作品。在用戶使用AI服務時,應向用戶明確告知版權規則,提醒用戶不得利用AI生成侵權內容。AI行業協會可制定行業道德準則,對會員單位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對于違反自律規范的單位,采取警告、罰款等懲戒措施。
結束語
人工智能生成物在網絡空間的廣泛傳播,為著作權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通過對AI生成物著作權認定困境的剖析,明確了傳統著作權認定標準在面對AI技術時的不適應性,以及國內外司法實踐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與探索。深入分析網絡空間中AI生成物的著作權侵權風險,揭示了AI生成物在網絡傳播過程中著作權保護的難點。未來,隨著AI技術的持續進步,AI生成物的形式和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多樣,這將對著作權法律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在鼓勵AI技術創新發展與加強著作權保護之間尋求動態平衡,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適應技術發展帶來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陳鳳鳴.挑戰與應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保護進路出版發行研究,2023(6):20-28.
[2]唐一力,牛思晗.論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權利主體及其著作權歸屬Ⅲ.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107-122.
[3]叢立先,李泳霖.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的作品風險、著作權歸屬及有效治理Ⅲ].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6):101-111.
[4]李偉民.人工智能智力成果在著作權法的正確定性:與王遷教授商榷[].東方法學,2018(3):149-160.
[5]王遷.論《著作權法》中“署名推定”的適用[J].法學,2023(5):94-109.
作者簡介:張德嵐(1995—),男,漢族,江蘇淮安人研究實習員,碩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