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冬會盛況再次激發冰雪經濟熱潮。中國旅游研究院預測,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將達到5.2億,2025年冰雪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元。然而,我國冰雪經濟發展還面臨基礎設施、產業鏈協同、場地運營、要素支撐、消費環境等五方面的瓶頸問題,建議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以利用冬奧、亞冬會遺產為契機,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冰雪品牌,創新多元跨界、強化要素保障、擴大消費群體,強力推動“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
一、我國冰雪經濟面臨五方面瓶頸問題
(一)基礎設施質量和布局有待優化
我國人均冰雪設施偏少。如,2024—2025雪季每百萬人擁有滑雪場約0.5家(東北地區約2.7家),遠低于冰雪強國水平(奧地利為87.6家、瑞士為22.5家、法國為5.1家)。現有冰雪設施先進程度有待提升。多數雪場僅有初級雪道,長白山、崇禮等高端度假型雪場占比不足10%,部分雪場設備老化,纜車、造雪技術落后國際先進水平。冰雪場地分布不均。全國70%以上冰雪場地集中在北方,南方依賴高成本室內場館但覆蓋人群有限。
(二)產業鏈協同發展生態不健全
我國冰雪經濟以運動消費為主,賽事經濟、文化IP、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環節差距較大。高端冰雪賽事活動明顯不足。2024—2025雪季全國舉辦國際賽事28項、大眾冰雪賽事300余項,而北美冰球職業聯盟(NHL)每個賽季即有約1300場比賽,高端賽事缺乏不僅限制冰雪經濟高端化發展,也難以吸引更多高端消費群體和國際游客。具有國際影響力冰雪文化IP較少。東北民俗等地方特色文化未充分轉化為商業價值。冰雪裝備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弱。高端冰雪裝備仍依賴進口,如壓雪車進口占比超80%。另外,我國冰雪經濟存在明顯同質化競爭問題。
(三)場地運營水平有待提升
夏季閑置率偏高。企業普遍面臨“一季養三季”困境,北方室外雪場年均運營時間不足4個月。多元化業態融合開發不足。多數冰雪場地主要在冬季提供服務,“冰雪+康養/教育/會展”等復合業態開發不夠,未能形成全年消費場景。數字化運營水平有待提高。智能預約、客流分析、動態定價等數字化工具普及率不足,忙時擁堵、閑時空置等資源錯配現象凸顯。部分冰雪場所運營理念與服務較為粗放,降低了消費者體驗。
(四)要素支撐保障能力不足
冰雪專業人才缺口較大。目前全國持證上崗的滑雪指導員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開設冰雪運動專業的本科高校只有10余所,冰雪技能人才如制冰師、打蠟師等缺口較大,經濟發達地區的虹吸效應造成主要冰雪地區專業人才大量流失。資金投入面臨較大壓力。目前主要依賴政府投資,社會資本傾向于回報快的房地產捆綁開發等建設,仿真雪技術、低碳造雪設備等長期技術研發投入較少。生態壓力凸顯。部分雪場土地資源緊張,傳統造雪技術耗水量大,低碳轉型技術應用滯后。
(五)消費環境亟待優化引導
消費結構較為單一,我國冰雪消費人群以初級體驗式消費者為主,具有較大隨機性和短時性特征,尚未形成以運動技能和運動習慣為基礎的持續性、穩定性消費行為。居民參與冰雪活動積極性不足,看雪、聊雪卻不滑雪現象比較突出,截至2024—2025雪季,我國滑雪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足1%,遠低于冰雪運動發達國家(瑞士為35%、美國為8%、日本和法國為10%)。
二、冰雪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做法
(一)注重頂層設計,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冰雪經濟發達國家持續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長期投資推動雪場低碳改造、應用創新和運營數字化轉型,保證安全性和舒適性。如,瑞士出臺《山地旅游發展規劃》,將冰雪產業定位為重要經濟增長點,聯合地方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制定統一標準,建設餐廳、酒吧、雪具服飾商店等配套商業,力爭滑雪顧客停留7天以上。北歐國家在資源匱乏地區建設仿真冰雪館、旱冰館等替代方案,降低冰雪運動門檻。
(二)發揮品牌牽引作用,拉動全產業鏈發展
自19世紀以來,北歐國家每年都會舉辦各類頂級冰雪賽事。如挪威的霍爾門科倫滑雪節、速度滑冰世界杯、國家滑雪冠軍賽等,吸引全球各地的運動員和滑雪愛好者。打造差異化品牌定位,如,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高端滑雪度假村以“奢華體驗”為定位,成為全球高端冰雪旅游代表。高度重視冰雪裝備研發,支持引導企業、高校與政府開展協同創新。如,瑞士和德國擁有頂尖的冰雪裝備生產制造技術,奧地利是全球冰雪裝備制造中心之一,擁有Atomic、Fischer等知名品牌。
(三)開展多元化業態融合,豐富旅游產品供給
芬蘭依托極光、圣誕老人村等文化IP,開發冰雪酒店、馴鹿雪橇等體驗項目,并加強極地科研平臺建設,形成“冰雪+文化+科技”的融合模式。瑞士達沃斯將滑雪旅游與世界經濟論壇結合,推動會展經濟與冰雪經濟融合發展。日本北海道將冰雪與溫泉、美食、動漫文化相結合,推出“滑雪+泡湯”“冰雪+美食”“冰雪+動漫”等特色旅游套餐。注重冰雪場地四季化利用,通過休閑、教育、康養等業態延伸產業鏈,如,瑞士推廣夏季山地旅游,減少對冬季冰雪的依賴。
(四)促進全民參與和社區發展,推動冰雪運動普及
冰雪經濟發達國家注重發揮政府、企業、社區等多方合力,擴大冰雪人口規模。如,挪威最早將冰雪運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均開設滑雪課程,實現“從娃娃抓起”。加拿大通過體育俱樂部和社區活動,培養大量冰雪運動愛好者和專業人才,形成“全民冰雪”的文化氛圍。瑞士擁有眾多專業滑雪教練,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滑雪教學服務。日本通過舉辦1972年、1998年兩屆冬奧會,有力推動基礎設施升級和全民參與冰雪運動。
三、政策建議
我國冰雪經濟潛力巨大,既要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也要立足我國發展基礎和消費特征,循序漸進、精準發力,探索適合國情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提出政策建議如下。
(一)提高基礎設施供給水平,優化基礎設施布局
一是深入推進冰雪經濟“南展西擴東進”戰略,在北方建設高水平大型冰雪場地,在南方發展室內仿真冰雪場館,支持采用新材料、新技術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二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利用公園、步道等公共用地,改造提升舊廠房、倉庫等場地,因地制宜建設群眾身邊的冰雪運動場。三是提升配套服務水平,階段性增加冰雪目的地列車班次、航線航班,提供冰雪裝備高鐵便利化運載服務,加強周邊的交通、餐飲、住宿、娛樂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一站式的冰雪消費場所。
(二)著力打造冰雪賽事活動品牌,帶動產業鏈協同壯大
一是積極申辦和參與國際雪聯世界杯、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等頂級賽事,以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冰雪絲路”建設為契機,策劃高水平國際賽事。二是打造特色本土賽事IP和冰雪賽事名城。如,在黑龍江深耕“冰城滑雪賽”、南方探索室內滑雪與VR賽事結合的新模式。對標X Games等國際頂級賽事,大力培育自由式滑雪大跳臺、冰球職業聯賽等高觀賞性項目。三是深入開展“跟著賽事去旅行”,發掘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傳統冰雪項目,打造中國特色冰雪IP,開發冰雪旅游線路。四是大力支持滑雪板、冰刀等裝備的高性能材料研發,以及造雪機、壓雪車等場地裝備的關鍵技術突破,規劃建設一批產業園區,培育國際品牌。加強冰雪經濟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協同互動,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研發和推廣產品。
(三)創新開展多業態跨界融合,提高冰雪場地運營效率
一是大力推動“冰雪+”“+冰雪”跨界融合,引入休閑、教育、康養、培訓、會展、研學等業態,形成多元化服務場景。推動冰雪場地四季化運營,特別是圍繞重大賽事和活動,引入冰雪元素,豐富冰雪體驗。二是支持冰雪場地開展智能化改造,實現線上預訂、智能導覽、人流監測等功能。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冰雪運動體驗和安全保障,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四)強化多層次要素保障,健全產業發展良性生態
一是加強冰雪專業人才培養,依托現有高校設立冰雪相關學院,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冰雪相關專業,加強冰雪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引進國際高端人才。二是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設立冰雪產業專項基金,支持裝備制造等中小企業發展。三是加強冰雪項目用地保障,納入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年度計劃指標中專門設立用地指標,積極探索各類土地指標在冰雪領域的創新利用。
(五)推動冰雪運動普及,擴大冰雪經濟消費群體
一是推動冰雪運動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特別加強青少年冰雪運動教育,穩步擴大將冰雪運動納入學校體育教學體系的區域范圍,組織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校際冰雪運動賽事。二是培育冰雪消費市場,鼓勵推出聯票、季卡等多樣化融合產品套餐。優化消費環境,建立冰雪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三是加強宣傳推介,制作播出冰雪運動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放大冰雪名人的廣告效應,發展冰雪“網紅經濟”。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