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現代化強國建設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創新發展,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強調“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經濟既是構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也是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數字經濟有力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從歷史邏輯看,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不同于前三次工業革命,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產生和應用為重要標志,以算力算法等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為底層技術和核心技術,具有技術群體突破、交叉迭代加快、創新周期縮短等特征,對生產要素配置及產業組織方式帶來深刻影響,進而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通過“技術—要素—產業”傳導形成新的生產力質態。首先,數字技術本身是突破性技術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第三次工業革命,近年來以ChatGPT、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加速,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其次,數字技術還是通用型技術,助推各類生產要素不斷優化配置。例如,平臺經濟推動大量生產要素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分工協作,這是典型的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最后,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本身也是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過程。例如,產業數字化帶動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并形成發展新優勢,我國跨境電商迅猛發展便是例證。
二、數字經濟有力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
從理論邏輯看,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一般認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構成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對生產資源的配置模式、創新要素的流通機制、經營主體的管理方式等提出新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通過新技術賦能實現優化組合和高效配置。從勞動者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數字時代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生產需要的新型勞動者成為生產力中的革命性力量。從勞動資料看,顛覆性技術引發生產工具變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工具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動力源泉。從勞動對象看,數字資源、虛擬空間等成為人類勞動新對象,極大拓展了生產新邊界和新空間。例如,數據業務化、業務數據化的深入發展,推動勞動工具數字化、勞動對象服務化的轉型發展,衍生出人工智能訓練師、網絡輿情分析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等一批原生性新職業;智能家居、網約服務、共享經濟等新消費業態的興起發展,催生了互聯網營銷師、網約配送員等一批替代性職業。歐盟在2006年便將數字能力列為公民終身學習的八種關鍵能力之一,浙江省也把全面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擦亮數字經濟“金名片”的關鍵一招。
三、數字經濟有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從實踐邏輯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是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作為年度重點任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強調“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滲透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數據賦能有力催生了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移動支付、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直播電商等大量革命性新模式不斷涌現,深刻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產業數字化融合探索正發生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先進制造模式探索不斷推進,數字原生企業利用“數據+技術”持續探索價值發現新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賦能傳統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升級便是例證。從供給端看,通過集成先進的圖像識別、機器學習算法與大數據分析技術,“AI+智慧檢測”能夠高效、精準地檢測紡織品中的瑕疵、色差、纖維缺陷等問題,大幅提升紡織行業檢測效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更好滿足高品質紡織品的市場需求。從消費端看,柔性制造系統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整合推動服裝定制行業蓬勃興起,三維虛擬樣衣技術、智能視覺裁剪系統、數據驅動全流程協同等革新實踐持續提升個性化定制經濟性與品質穩定性,更好滿足服裝個性化和精細化品位的消費需求。又如,數字技術與舞臺表演藝術的融合引發了藝術范式變革。AI技術應用、人機共創、視聽同構、跨地域實時傳輸等數字技術,突破了簡單的視聽呈現劇場藝術模式,正在重塑藝術邊界和傳播形態。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演唱會持續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國家大劇院探索創新“第二現場”演藝新模式、實現百城千幕超高清實時直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劇目《茶館》在2022年6月12日的網絡直播突破5000萬人次,“藝術+科技+消費”的新局面不斷拓展。此外,以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九大領域之一,未來信息是國家重點布局的未來產業六大方向之一,并且未來信息與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呈現加速滲透和跨界融合發展態勢,數字經濟持續孕育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