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工智能深度重塑人類認知體系與社會互動模式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正遭遇教育生態全方位變革帶來的嚴峻挑戰。算法推薦技術重構信息傳播軌跡,數字原住民的思維習慣與價值追求呈現代際轉變,使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中理念陳舊、方法單一、內容脫節等結構性問題愈發顯著。在技術賦能教育的浪潮中,如何在技術特性與教育本質之間探尋動態平衡,成為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必須直面的關鍵議題。本研究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點,將研究重點錨定教學模式創新,力求通過深入解析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對思政課教育理念、師生關系、內容供給等產生的深層次作用,為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政課教學新體系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引,助力培養既具備科技素養又飽含人文精神的時代新人。
一、AI賦能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
AI賦能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發展既能促進高校思政課教育理念更新,契合AI時代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又可增強思政課內容與AI時代社會現實的聯結。
(一)促進高校思政課教育理念更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AI時代的技術變革深刻改寫著知識生產與傳播范式,對高校思政課教育理念發起了時代挑戰。傳統思政課秉持的“以知識傳遞為中心”單向教學理念,在AI驅動的信息爆炸與認知方式轉變中漸顯不適:當智能技術極大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思政課的核心功能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價值塑造與思維培育”的深度結合。教學模式創新促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思政課的育人本質,推動理念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素養為導向”轉變:一方面,依托技術搭建開放互動的對話平臺,打破傳統課堂的師生權力格局,讓當前熱門時代話題成為師生共探的切入點,使思政價值引導在日常交流中自然滲透;另一方面,借助AI對學生學習特征的精準分析,將“因材施教”理念落到實處,推動思政課從標準化知識輸出轉向個性化價值培養,切實回應了技術時代對“全面發展的人”的培育要求。
(二)契合AI時代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提升教學針對性
Z世代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思維范式與學習習慣深受技術時代影響,其善于在圖像化、互動化、游戲化場景中構建認知,習慣借助多元媒介獲取信息,并在即時反饋中形成價值判斷。然而傳統思政課“線性講授 + 單向輸出”的方式,與學生“網狀思維”“沉浸式體驗”的認知特征存在明顯隔閡,容易造成教學內容難以入腦入心。教學模式創新則適配學生認知規律,將AI技術轉化為溝通載體:借助智能仿真技術還原歷史現場,讓抽象理論變為可感知的情境;利用數據畫像捕捉學生興趣點與困惑點,使教學內容從粗放式傳遞轉為精準化供給;通過互動式虛擬討論、智能答疑系統構建“對話式學習”生態,滿足學生即時參與、個性表達的需求[1]。這種適配不僅能降低學生的認知阻抗,還能在技術適配中建立情感連接。當教學方式與學生信息接收習慣同頻,思政課的價值引導才能穿透技術構建的“信息繭房”,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增強思政課內容與AI時代社會現實的聯結,強化育人實效
AI時代的社會現實涌現出諸多新挑戰:算法歧視、數據隱私泄露、人機關系重構等議題不斷引發倫理層面的深層思考,技術進步帶來的工具理性與人文價值矛盾日益顯著。傳統高校思政課內容體系中,對技術時代現實問題的關注常局限于案例簡單堆砌,未能從學理本質上剖析技術發展背后的價值沖突和社會矛盾,致使學生難以形成對現實問題的有效解讀與應對能力。教學模式創新致力于推動思政課內容與技術現實的深度融合,讓思政課成為解碼時代難題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將AI技術催生的當前熱門社會話題轉化為教學資源,在深入分析這些話題內容的過程中,深入闡釋正確的思政立場、觀點和方法;另一方面,通過跨學科整合,將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納入思政課話語體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實現全面發展。這種深度聯結使思政課突破了單純理論傳授的局限,成為回應學生現實困惑、培養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實踐陣地。當抽象的思政理論能夠解釋身邊的技術倫理困境,當宏大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夠落實到數字時代的行為規范,思政課的育人效果才能真正得到彰顯,培養出既深暗技術發展規律又具備深厚人文底蘊的時代新人。
二、AI賦能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的困境
但當前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發展依然存在困境,比如:傳統教學模式制約思政課教學創新步伐,教學方式單一化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課程內容與AI時代現實問題結合不夠緊密影響教學效果等。
(一)傳統教學模式慣性制約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步伐
AI時代下,傳統思政課長期秉持的“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模式,暴露出極強的路徑依賴。部分教師受固有教學經驗束縛,對技術賦能教育的理解僅停留在工具層面,依舊習慣采用“單向灌輸 + 理論講解”的舊有模式,難以跳出“黑板+PPT”的課堂形態局限。這種慣性既體現在教學流程的固化上,如對線上資源、智能平臺的運用只是形式上的簡單疊加,并未深入觸及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同時,也體現在教育理念的滯后上,如將技術僅僅看作輔助手段,而非驅動教學模式重構的核心要素,致使AI時代所倡導的個性化學習、沉浸式體驗、互動式教學等新形態難以真正落實。教師創新動力的不足與教學管理機制的路徑依賴相互影響,讓思政課教學模式在技術發展的浪潮中陷入“舊瓶裝新酒”的困境,難以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系統性變革。
(二)教學方式單一化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在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講授仍占據主導地位,互動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應用不足,這與AI時代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存在明顯矛盾。Z世代學生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中成長,習慣于通過短視頻、互動游戲、虛擬仿真等多種媒介獲取信息,傾向于碎片化學習和即時反饋的方式[2]。然而,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既不符合他們“圖像化認知”“場景化理解”的思維特點,也難以滿足他們對個性化學習體驗的期望。部分教師雖然嘗試引入線上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但大多只是表面上的改變,并未深入挖掘智能工具的功能,比如,數據驅動的學情診斷等,使教學方式創新只是形式上的變化。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降低,還會因為與學生認知習慣不匹配,導致理論知識傳遞和價值認同之間出現斷裂,使思政課陷入“教與學脫節”的低效局面。
(三)課程內容與AI時代現實問題結合不夠緊密影響教學效果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大多仍局限于傳統理論框架,與AI技術催生的新現象、新問題銜接不夠緊密。教師在講授思政知識時,常常未能深入結合現實中的AI相關案例進行剖析,導致學生容易產生思政課內容與自身生活脫節的感覺,認為“思政課講的都是些大道理,和我沒什么關系”。有學生在評教中就曾提出,課堂上還在使用10年前關于網絡謠言的案例,可如今大家面對的是AI生成的虛假視頻,部分老師所講的內容與當下的AI時代格格不入。這種教學內容供給的滯后,使思政課難以解答學生在AI時代遇到的價值困惑,不僅降低了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讓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實際效果受到影響,無法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要求[3]。
三、AI賦能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發展策略
(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構建開放互動的思政課教學新范式
高校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慣性束縛,從教學結構重構、師生關系重塑、技術融合深度3個維度系統推進。高校可構建立體化課堂生態,以突破物理課堂空間局限:課前借助AI學情診斷系統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價值困惑,生成個性化預習方案;課中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創設沉浸式討論場景,如圍繞“AI技術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議題搭建虛擬辯論廳,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展開觀點碰撞;課后通過智能答疑平臺實現24h動態互動,將傳統課堂單向輸出轉化為“預習診斷一課堂共創一課后延伸”的閉環式互動體系。教師角色應從“知識權威”轉向“對話引導者”,高校可建立雙主體育人工作室,提前發布AI時代典型倫理案例,如算法歧視、數據隱私等,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再通過智能分組系統形成觀點共同體,教師僅在價值偏離時進行學理糾偏4。教學管理機制建立技術賦能創新容錯區,允許教師在課程設計中突破傳統課時分配限制,設置AI專題研討周開展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組隊完成“AI技術發展對青年價值觀影響”等調研報告,并通過虛擬展臺進行成果展示。評價體系引入過程性數據采集,利用學習行為分析系統記錄學生在智能平臺的互動頻率、觀點貢獻度、反思深度等,改變唯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模式。
(二)探索多元化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針對Z世代學生的認知特征,高校可構建技術適配型教學體系,從媒介形態、學習路徑、參與方式3個層面實現教學精準供給。高校可開發多模態教學資源庫,將課程內容轉化為適配不同媒介的形態,例如,將抽象理論制作成動畫微課聚焦課程中的關鍵概念,針對復雜議題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深度體驗,依據學生專業背景生成適配的學習案例。在學習路徑設計上推行雙軌制學習模式,基礎理論學習借助智能推送系統,依據學生預習測試結果動態調整內容難度,對理解速度快的學生提前推送拓展材料,對有認知障礙的學生自動觸發知識點詳解視頻;深度研討環節采用游戲化闖關機制,將AI時代核心議題分解為任務關卡,學生組隊完成案例分析、方案設計等任務獲取積分以兌換虛擬實踐機會[5]。參與方式上構建實時互動教學場景,課堂利用智能彈幕系統收集學生即時疑問,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類,高頻問題由教師即時回應,低頻問題生成智能答疑包;課后鼓勵學生匿名分享數字生活中的價值困惑,經AI初步分析后推送給教師進行針對性引導,形成“隱性需求捕捉一顯性化引導一個性化反饋”的閉環。同時建立“動態能力畫像系統”,依據學習過程中的交互數據為學生生成專屬“思政素養表現圖”,清晰呈現其在技術倫理認知、價值分析能力、現實問題應對等維度的優劣,教師據此調整分組策略與指導重點。這種多元化教學方式立足學生認知差異,可借助AI技術實現教學供給的“千人千面”,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適配自身認知習慣的場景中參與學習,推動技術從教學輔助工具向個性化學習賦能引擎轉化。
(三)聚焦AI時代現實問題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
高校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需建立“問題導向的動態更新機制”,從議題篩選、學理闡釋、呈現方式等層面實現與技術時代的深度融合。高校可先構建“AI時代思政課核心議題庫”,圍繞現實生活需求提煉相關議題,每個議題配套分析框架,如在“算法歧視”議題中,既講解技術層面的算法設計原理,又深入剖析背后的資本邏輯與社會結構矛盾,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技術異化本質。內容呈現推行“現實問題導入式教學”,每章節以AI時代熱點事件開篇,引導學生從現象描述到本質分析再到理論溯源;教學模塊采用“基礎模塊 + 動態專題”結構,基礎模塊保持內容的穩定性,動態專題每年更新,收錄最新技術倫理案例與學術成果,如增設“生成式AI發展的倫理挑戰”專題分析大模型應用中的版權歸屬、認知依賴等問題[。教學實施建立“校一企一社協同備課機制”,教師到AI企業、社區調研,將平臺治理真實困境轉化為教學素材,并邀請技術專家、倫理學者參與備課,形成“理論教師講原理一技術專家講應用一社會學者講影響”的立體化內容供給;課堂討論設“現實問題解決方案工作室”,引導學生針對具體技術倫理問題設計方案,并通過虛擬仿真系統模擬實施效果,在實踐推演中深化理論理解。同時開發跨學科知識譜系,幫助學生構建多維分析思維框架。這種內容優化以AI時代現實問題為理論闡釋邏輯起點,可通過“現象一本質一理論一實踐”閉環,使思政課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具時代在場性,成為學生理解技術時代、應對現實挑戰的思想工具。
結語
AI賦能高校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高校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構建開放互動的思政課教學新范式,同時探索多元化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并聚焦AI時代現實問題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切實推進AI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高質量發展。這是契合AI時代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思政課內容與AI時代社會現實的聯結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肖福.人工智能驅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內在機理、風險挑戰與應對之策[J].電化教育研究,2025,46(05):103-107+115.
[2]賴淑君,馮來興,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三維向度[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5,43(04):166-169.
[3]侯博元.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路徑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5,(03):22-24.
[4]顏佳華,高超.關系、機理、向度:人工智能驅動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轉變及模式創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9(01):127-132.
[5]上官文丹,王黎斌.人工智能驅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8(06):187-192.
[6]周海峰.借數字技術東風:高校思想政治精準育人中的公共關系構建[J].公關世界,2025,(07):73-75.
(作者單位:海軍士官學校)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