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開始發生巨大改變,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周圍的一切比較敏感。這一時期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學生的許多情感均與學校有關聯,學校歸屬感則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情感[]。有學者研究發現,當個體的學校歸屬感水平較差時,他更有可能對學校產生排斥心理,從而引發問題行為,甚至產生厭學、輟學等后果[2。因此,深入探討和分析影響學校歸屬感的原因,將對學生未來的心理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社會適應是指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個體通過對環境進行適應或者調整和改變自身的行為模式,使自己處于一種能與周圍的環境保持相對穩定和相互協調的狀態[3。當前的社會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學生需要學會適應各種社會活動,從而有序地進行社會生活[4。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在某個特定領域內能否勝任某種工作的判斷與評估[5]。有學者研究表明,社會適應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與學校歸屬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擁有更多的自信,更愿意面對挑戰,從而會對學習和生活產生更積極的態度,更容易獲得成就感,最終會在成就感的影響下產生更高的學校歸屬感[。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可能在學校歸屬感與社會適應之間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綜上所述,本研究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學校歸屬感與自我效能感、社會適應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增強學校歸屬感,同時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方向。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收集了以陜西省為主的中學生樣本275名,其中有效問卷260份,占比 94.5% ;其中男生111人 (42.7%) ,女生149人( 57.3% ;獨生子女118人( 45.4% ,非獨生子女142人 (54.6%) ;家庭所在地農村115人( 44.2%) ,城鎮145人( 55.8% );年齡13—15歲94人( (36.2%) ,16—18歲166人 (63.8% )
(二)研究工具
1.學校歸屬感量表
本次調查所使用的測量學校歸屬感的工具為《學校歸屬感量表》,該量表由Goodenow于1993年編制,Cheung等人于2003年修改和翻譯[8]。共計18道題目,包括歸屬感和抵制感兩個維度,每道題的得分都分為6個等級,分別是:“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基本不同意”“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第3題、第6題、第9題、第12題、第16題是反向計分的題目,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為0.824,具有較高的信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次調查所使用的測量自我效能感的工具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該量表由Schwarzer教授編制[,共計10道題目,單維度,一共分為4個等級:“完全不正確”“有點正確”“多數正確”“完全正確。”該量表的α系數為0.868,具有較高的信度。
3.社會適應能力量表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測量社會適應的工具為《社會適應能力量表》,該量表由鄭日昌教授編制[10]。共計20道題目,每道題的得分都分為3個等級:“是”“無法確定”“不是。”量表中雙數題號為需要反向計分的題目,在該量表中,如果一個人的得分越高,說明其社會適應性越好,該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為0.724,信度符合測量學的要求。
二、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
本文采用Harman單因素法檢驗共同方法偏差,對測量的所有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12個,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釋度為 19.91% ,小于40% 的臨界標準。因此本研究無明顯共同方法偏差。
(二)社會適應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由最終結果可知,男生 (2.04±0.33) 與女生(1.93±0.33 )的社會適應水平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Plt;0.01? ,男生的社會適應水平顯著高于女生。而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不同年齡段,以及家庭所在地等因素上,中學生的社會適應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的問題。
(三)學校歸屬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由t檢驗分析結果可知,學校歸屬感總分上,城市地區學生( ?4.34±0.60? )較農村地區學生( .4.14±0.57, )分數更高,顯著差異 (Plt;0.01) 。而在性別、年齡段及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
同時,學校歸屬感量表的歸屬感維度上,男生得分(4.57±0.72 )較女生 (4.32±0.65) )更高,差異顯著(Plt;0.01? 。城市地區學生 (4.52±0.66) )較農村地區學生(4.31±0.72) )分數更高,差異顯著( (plt;0.05) 。而在年齡段及是否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
此外,學校歸屬感量表的抵制感維度上,女生得分(3.99±1.05) )較男生( 3.56±1.14) 更高,差異顯著(Plt;0.01? 。16-18歲學生 (3.99±1.06) )較13-15歲學生U 3.49±1.19 )分數更高,差異顯著 (Plt;0.01) 。非獨生子女得分( 3.94±1.10) )較獨生子女( 3.65±1.15) )更高,差異顯著! (Plt;0.05) 。而在家庭所在地上無顯著差異。
(四)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由t檢驗分析結果可知,在自我效能感分數上,男生得分 (2.96±0.53) )較女生 (2.71±0.51) )更高,差異顯著 (Plt;0.001) 。獨生子女 (2.94±0.51) )較非獨生子女(2.71±0.51) )分數更高,差異顯著( (Plt;0.001) 。而在年齡段及家庭所在地上無顯著差異。
(五)中學生自我效能感、學校歸屬感與社會適應的相關性分析
學校歸屬感總分與社會適應呈負相關,社會適應與自我效能感呈負相關,自我效能感與學校歸屬感的抵制感維度呈負相關;自我效能感與學校歸屬感總分以及學校歸屬感的歸屬感維度呈正相關,社會適應與學校歸屬感的歸屬感維度呈正相關,見表 1 .


三、結果分析及討論
(一)社會適應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在對社會適應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后,發現它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男性的社會適應能力比女性高。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本次調查對象多為非流動兒童,而在流動兒童里,女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相比男生更低。
在對社會適應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后,發現其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以及家庭所在地區方面,并未表現出顯著差異。
社會適應在年齡上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歸因為如今的社會更新速度日新月異,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達到平衡,學生的壓力水平開始提高,學生忙于學習,學生的整體社會適應能力停滯不前,因此社會適應在年齡上無顯著差異。
(二)學校歸屬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通過對學校歸屬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發現歸屬感在性別和家庭所在地上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但是否為獨生子女以及年齡上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抵制感在性別、年齡和是否為獨生子女上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家庭所在地上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學校歸屬感在性別、年齡、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無顯著差異,在家庭所在地上有顯著差異。而對于家庭所在地為農村的孩子,他們可能生活條件不如城市的孩子,與家庭成員陪伴時間較少,因此他們的學校歸屬感與城市的孩子有顯著差異。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在對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后,發現男生和女生對自己能力的預估有所不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對自己能力的預估也有所不同,男生的自我效能感相比女生更高,獨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相較于非獨生子女更高,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不一致。在對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后,發現自我效能感在戶口所在地和年齡上無顯著差異,此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不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多,教育資源差距減小。
(三)社會適應、學校歸屬感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社會適應與自我效能感和歸屬感這兩者有正相關關系,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當個體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時,他就會對自我產生一些積極的評價,這些積極的評價會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件事情,由此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當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高時,他對周圍的世界就會更容易形成一些積極的情緒,他就會易于感受到自己是學校中的一員,故而擁有較高的學校歸屬感。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與歸屬感之間存在正相關,但卻與抵制感之間是負向相關關系,這與張曉蘭教授的研究結果相同。其研究結果是當個體自我效能感較高時,個體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就更容易獲得一些他人對自己積極的評價,這些積極的評價會讓他對學校更為認同,他對學校的抵觸情緒也會相應減少。與此同時,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在學校也更容易受到同學們的歡迎,他會感受到自己被認可了,自己是屬于學校中的一員,因此具有較高的學校歸屬感。
四、教育建議
中學時期是學生獲取知識,塑造品格,培養能力的關鍵時期。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學生學校歸屬感與自我效能感、社會適應之間的關系,為教育實踐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依據。基于研究結果,提出以下針對性的教育建議,旨在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增強其學校歸屬感。
在教學中,教師需精準把握學生的能力水平,為其布置難度適宜的任務,讓學生在成功體驗中增強自我效能感。同時,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將成功歸因于自身努力與能力,把失敗視為成長的契機,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此外,樹立多元化榜樣,涵蓋不同性別、背景和領域,讓學生從榜樣身上獲取激勵與啟發,相信自己同樣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
學校和家庭應攜手合作,拓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渠道,如組織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職業體驗等,使學生在實踐中熟悉社會規則,掌握社交技巧,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教師還可在課堂上開展情景模擬教學,設置社交沖突、問題解決等場景,引導學生思考應對策略,提升其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的應變能力。
營造積極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至關重要。學校可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文化節、體育賽事等,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學校的溫暖與支持,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和情感變化,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鼓勵學生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構建和諧友愛的校園人際關系。
結語
本研究系統探討了中學生自我效能感、學校歸屬感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結果表明三者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揭示了心理資源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協同發展機制。具體而言,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個體更易融入學校環境,而學校歸屬感的提升又能進一步強化其社會適應的信心與行為策略,這一結論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干預路徑。本研究局限在于采用橫斷數據設計,未來可結合追蹤研究驗證變量間因果關系。研究結果啟示教育工作者:可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同時優化校園文化以增強歸屬感,從而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綜合發展。
本文系2023年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中學生學校歸屬感與自我效能感、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項目編號:JKKY2023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明峰.中學生學校歸屬感現狀與團體心理輔導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2]卞賽賽.如何提升中學生的學校歸屬感[J].文教資料,2020,(22):130-131.
[3]鄒泓,余益兵,周暉,等.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評估的理論模型建構與驗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65-72.
[4]宋慶華.中學生成就目標定向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西南大學,2021.
[5]林皎.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文化學刊,2024,(06):148-151.
[6]王亮.高一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心理韌性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及教育對策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22
[7]朱婧.慢就業背景下高職學生家庭功能與社會適應力的關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J].公關世界,2024,(07):145-147.
[8]陳夢迪.碩士生學校歸屬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24..
[9]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10]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06):942-950.(作者單位:1.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淳化縣方里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