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和占比持續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2025年發布的數據,2024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人,占總人口的 22% ,較2023年增加1334萬人,老齡化水平進一步加深。這一規模已接近美國總人口 (約3.37億),相當于2.16個俄羅斯、3.69個德國的人口總量。若按當前年均增長超1300萬人的速度推算,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預計將突破3.2億,占全國人口比重接近 23‰ 且老年群體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健康狀況日趨多元,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更高層次、更個性化的要求。
一、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一)需求導向:夯實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邏輯起點
養老服務專業作為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專業之一,必須以行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著眼于滿足養老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1]。這就要求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立足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以提升職業能力為核心,構建與養老服務職業崗位相適應、與行業企業用人要求相匹配的專業課程體系。只有把握好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有機銜接,形成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良性機制,才能從根本上破解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兩張皮”的問題,為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二)協同創新:校企深度合作的制度保障
構建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離不開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主體的通力合作。政府有關部門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在政策制定、標準建設、投入保障等方面給予引導和支持;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供信息咨詢和研究支持;養老服務企業要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在實習實訓、課程開發、項目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而作為人才培養主體的職業院校,要樹立開放辦學理念,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工作機制,與行業企業在專業共建、課程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等方面形成常態化運行機制,不斷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為人才培養高地建設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校企協同創新,多元主體聯動,才能匯聚起課程體系建設的磅礴力量。
(三)賦能成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價值追求
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能力基礎。在知識層面,課程體系要全面覆蓋養老服務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促進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在能力層面,課程體系要聚焦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既要強化專業技能訓練,也要重視職業通用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素質層面,課程體系要將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融入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理想。
二、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現狀
(一)供需錯位:課程設置與行業發展動態脫節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養老、醫養結合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養老服務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縱觀多數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課程設置現狀,仍然延續傳統的以老年生活照料為主的課程模式,缺乏對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前沿和行業最新技術應用的敏銳洞察和快速響應[2]。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實訓項目老舊,難以適應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新需求。
(二)實踐匱乏:理論教學比重高,實踐教學嚴重不足
從現有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來看,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許多院校的課程設置中,理論課程占據了大部分學時,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較少。即便開設了實訓課程,也因受場地、設備、經費等條件的制約,教學形式單一,實訓項目與真實職業環境差異較大,學生參與度不高,實踐動手能力得不到有效訓練。部分院校雖然也開展了以見習、實習、頂崗實習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但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健全,企業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不到有效指導,實習效果大打折扣。
(三)師資贏弱:專兼職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優化
師資隊伍建設是影響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實施成效的關鍵要素。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養老服務專業的教師隊伍在結構、素質和水平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短板。從師資隊伍的專業結構看,普遍缺乏具有養老服務管理、護理、康復、營養等專業背景的骨干教師。從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看,高級職稱教師偏少,以中級職稱教師為主。從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看,具有企業一線工作經歷、掌握先進養老服務技術的“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高。此外,教師參與養老服務領域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的機會較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新不足,整體的教學研究和改革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雙螺旋遞進式課程體系構建
(一)契合發展:依托校企合作平臺,緊跟行業發展
高職養老服務專業“雙螺旋遞進式”課程體系構建必須始終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這就要求學校主動依托校企合作平臺,與養老服務行業龍頭企業建立常態化的溝通機制,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人才需求變化。通過定期組織專業教師深入一線調研,邀請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共同探討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使課程內容更新迭代與行業技術進步同步,確保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要求相匹配[3。只有讓行業成為課程體系建設的“主心骨”,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課程體系才能真正契合產業發展需要,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
例如,學校可以聯合養老機構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養老服務專業的許多課程如老年護理、老年心理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學校教師可以與養老機構管理者、一線服務人員共同梳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嵌入教學過程中。例如,在講授老年護理課程時,教師可以邀請優秀的養老護理員現身說法,講述他們在工作中如何做到尊老愛老、耐心細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養老機構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中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通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讓思政教育融入服務情境,學生不僅能掌握過硬的護理技能,更能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實現全面發展。這一過程也有利于推動養老機構總結提煉優秀服務案例和先進理念,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共同成長。
(二)融通貫通:優化課程體系結構,突出模塊銜接
優化課程體系結構要立足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打破傳統學科課程界限,重構課程內容,按照“職業基礎能力 + 職業核心能力 + 職業拓展能力”的思路,將課程劃分為若干模塊。各模塊之間要強調內在邏輯關聯,螺旋式上升,實現縱向遞進、橫向貫通。同時,要充分考慮養老服務崗位的綜合性、突出理實一體,加強不同課程模塊間的交叉融合,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職業能力。
例如,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設置上,除開設傳統的基礎課程外,還應根據智慧養老發展需要,增設智能養老設備應用、養老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類課程,為學生后續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奠定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在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環節,可圍繞失智老人照護、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管理等崗位群開發模塊化項目課程,引入真實生產案例,設計從單一操作到綜合訓練的系列實訓任務,并嵌入職業資格考證內容,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教、學、做、考、證”五維融合。在拓展能力提升方面,可以開設老年用品設計、老年康復輔助器具應用、老年心理咨詢等選修課程,為有志于在養老產業創新創業的學生搭建施展平臺。同時,各模塊還應重視與思政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等跨領域課程的有機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賦能發展:培育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個性成長
優化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課程設置要突出應用導向,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開設創新思維訓練、創業項目選擇、創業計劃書撰寫等實踐類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創新成果和創業實踐。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與行業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提供技術、資金、管理等多方面支持,幫助學生將創意付諸行動。
例如,學校可以聯合養老產業園區開展創新創業大賽。面向全體學生征集養老服務創新點子,組織專家評審,優中選優,為入圍項目提供一定的啟動資金和配套的創業指導服務,搭建從方案到落地的“直通車”。入圍項目團隊可進駐企業開展實踐,老師和企業導師提供全程跟蹤輔導。針對參賽項目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創業定位不清晰、商業模式不成熟、團隊管理不規范等,可聘請行業專家舉辦系列講座或工作坊,傳授創業知識,分享寶貴經驗。在校企共同努力下,一些項目逐步走上正軌,開花結果,帶動更多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
(四)協同共育:深化校企合作,打造“雙師”隊伍
學校要以深化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創新師資培養機制。一方面,完善教師到養老企業掛職鍛煉的制度,鼓勵教師深入一線,參與企業技術研發和項目實施,提升實踐指導能力;另一方面,廣泛吸納行業專家、企業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通過授課、講座、指導實習等方式,傳道授業。學校還要建立健全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將企業實踐經歷、服務養老行業情況等納入考核范疇,引導教師投身產教融合,加強應用技術研究。通過校企合作培養、評聘兼結合,打造一支理論功底深厚、實踐能力過硬、甘于奉獻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課程體系落地見效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具體而言,學校可以與合作企業共建“養老服務教師培訓基地”,制定教師培訓計劃,每年選派一批專業教師到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開展為期3一6個月的實踐鍛煉,重點參與老年人照護、護理方案制定等工作,在實踐中提升服務技能和教學能力。學校還可以聯合行業協會等單位,定期舉辦養老服務新理念、新技術專題培訓,邀請業內知名專家開展講座或研討,幫助教師拓展新知,更新教學內容。在兼職教師選聘方面,學校要建立嚴格的遴選標準,優先聘請在養老行業有影響力、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擔綱授課或實習指導。學校制定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在課酬津貼、評優表彰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調動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學校還要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組建由專兼職教師和行業專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針對養老服務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攻關,研發適用于基層一線的關鍵技術和實用產品,實現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學校要改革教師評價機制,突出教學質量和產教融合實效,對在養老服務一線掛職鍛煉、指導學生實習實踐、承擔橫向課題研究等表現突出的教師,在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傾斜,激發教師投身教學改革和社會服務的內生動力。
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立足校企協同育人視角,針對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這一主題,提出了“雙螺旋遞進式”的創新模式。該模式以養老服務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自標,強調課程內容與行業發展的動態匹配,突出課程要素的縱向遞進與橫向融通,注重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與個性化發展,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產教深度融合。這一模式的提出,為高職養老服務專業乃至其他專業領域的課程體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啟示。以期通過各方協同努力,不斷深化課程體系的內涵建設,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推動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浙江省2024年度高校國內訪問工程師“校企合作項目”《校企協同育人視角下高職養老服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FG202432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燁,吳昌友,汪玉嬌,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三核”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01):64-67.
[2]陳雪茹,程思.高職高專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時代金融,2016,(20):191.
[3]溫暖,邱斌,王燕,等.基于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高職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教育進展,2024,14(03):895-899.
(作者單位: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