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新聞獎是地方黨媒研究新聞創優工作最新趨勢的風向標。融媒時代下,阜陽日報社積極應對壓力與挑戰,在創優實踐上持續用心用力,新聞宣傳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文以阜陽日報社創優實踐為例,梳理分析其近三年安徽新聞獎獲獎作品情況,探討新聞創優的思路與變化,為新聞創優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融媒時代;地方黨媒;創優實踐
安徽新聞獎旨在檢閱全省新聞工作的年度成果和實績,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作品質量,擴大優秀新聞作品影響,推動新聞業務創新。
阜陽日報社作為地方黨媒,近年來以安徽新聞獎評選作為創優方向,圍繞重大戰略部署、重大宣傳主題、重要時間節點,積極探索機制創新、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全力做好主題宣傳,不斷加強創意策劃,持續推出高質量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唱響了主旋律、凝聚了精氣神、傳播了正能量。
2021-2023年,在安徽新聞獎評選中,阜陽日報社分別有22件、21件、22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數量分別為5件、6件、2件,前后有4件作品被推薦參評中國新聞獎。創優工作取得了較大進步,在省內地市報業中表現突出。
一、高處著眼、實處著手,重大主題報道出新出彩
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既是黨媒積極發揮“喉舌”作用,有效傳遞黨委政府聲音、引導社會輿論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強化黨媒影響力的重要抓手。
阜陽日報社向來重視重大主題報道,并將其作為做好新聞創優工作的第一抓手——堅持主動出擊、立足阜陽,策劃先行、多元呈現,有效放大了地方黨媒聲音、提升了新聞創優質效。近三年來,在阜陽日報社獲安徽新聞獎作品中,重大主題報道占據了較大份額,包括好版面《踐行囑托的阜陽答卷》、報告文學作品《蒙洼,生生不息的土地》、新聞編排《江淮糧倉豐收畫卷》、媒體融合作品《為了776.7萬畝小麥!阜陽,拼了!》等。
機制+導向,增加內生動力。建立調度指揮機制,由報社主要領導親自指揮、靠前部署,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配合,推進創優工作高質高效進行;明確策劃落實機制,每周一召開選題策劃會、周五召開采編對接會,研究熱點、明確選題、推進創優,確保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有聲音、有強音;完善質量提升機制,調整內部審核制度、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對作出突出貢獻的采編人員給予獎勵,并將獲獎情況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
以2022年度創優工作為例。2022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向當地的鄉親們表示問候,對全國的種糧大戶提出殷切期望。[1]
圍繞這一重要回信、緊盯糧食安全重大主題,阜陽日報社第一時間成立報道專班,采編配合制定精細化策劃報道方案,從呈現方式到版面編排,從宣傳內容到細分主題,從節點宣傳到深度報道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安排。在報社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阜陽日報社推出的典型報道《科技種糧夢 三代齊堅守》、副刊作品《天下糧滿倉》、重大主題報道《黃土地里的高產密碼》等,在當年度的安徽新聞獎評選中均獲得了較好成績,彰顯了阜陽在推進相關工作中的經驗與成效、嘗試與努力,讓主題報道既把握時代脈搏又體現地方特色,成為群眾喜愛、社會關注的優質宣傳作品。
團隊+從實,提升傳播效果。重大主題報道往往涉及內容多,具有偶發性。在落實相關報道過程中,阜陽日報社一方面注重發揚團隊精神,組織精干力量深入一線采寫、安排骨干編輯負責后期編排、協調技術力量做好創新呈現;另一方面注重把握宣傳重點,確保高處著眼、實處著手,努力把看似宏大的“高大上”主題,轉化為群眾可感的“身邊化”新聞,以此實現好新聞見深見實、入腦入心的傳播效果。
2020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考察調研,首站來到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閘、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察看淮河水情,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2]在次年的創優工作中,阜陽日報社把蒙洼蓄洪區變化作為宣傳報道重點。
為了做好這一宣傳,阜陽日報社提前一個多月開始謀劃,從深度報道、系列報道、報告文學、手繪大聯版、新聞圖片等多個方面予以呈現,并選派精兵強將深入一線予以采訪,努力把“宏大演繹”與“微觀雕琢”相貫,做實做優重大主題報道。在《“洪災窩”里好收成》一文中,既有芡實種植大戶錢會明“搶種補種、擴大規模”的實在變化,也有當地加快發展適應性農業產業的具體實踐,在提升傳播實效的同時,也促進了新聞創優。
總結+提升,強化綜合實力。重大主題宣傳做得怎么樣?需要看到成績亮點,也要及時總結分析。為此,阜陽日報社堅持每月召開一次優質作品評審會,特別是圍繞重大主題宣傳做好分析總結和講評,邀請業內專家學者參與點評,相關業務部門主動反思及剖析,確保經驗總結到位、問題反思到位,特別是在將來開展類似宣傳時,能夠更為精準地敲響時代鼓點、更好發揮主流媒體作用。
在2021年安徽新聞獎評選中,全省5個版面類一等獎,阜陽日報社有1個;10個媒體融合類一等獎,阜陽日報社有2個,獲獎數量均占據這兩個類別獎項的五分之一。此前,阜陽日報社在版面類、媒體融合類評選中,從未有過獲得一等獎的先例。分析得失、圍繞突破,阜陽日報社專門召開會議,全面總結其中的關鍵因素。比如,好版面《踐行囑托的阜陽答卷》中手繪插畫的創新應用,既契合實際又彰顯情誼;再比如融合報道《H5時光展|喜看蒙洼這一年!》,報社在扎實的新聞采訪基礎上,創新使用新技術、新形式展現蒙洼新變化,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阜陽日報社融合報道作品保持了較好的創優態勢:如《參加過長津湖戰役!92歲阜陽老兵“歸隊”,遺愿讓人淚目……》《 H5 | 徐淙祥的朋友圈》等,均獲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二、搶抓熱點、激發燃點,精耕細作以共情促共鳴
阜陽日報社持續強化動態新聞報道,搶抓熱點、激發燃點,以采編聯動、快速反應,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鮮活性、引導力和感染力,實現了優質新聞快采快發、廣大受眾愛讀愛看。
在“新”上著力。城市發展取得了什么新成績,群眾生活發生了哪些新變化?這些既是地方黨媒宣傳工作的重點,也是創優工作的重要方向。圍繞新政策、新做法、新成就、新變化,阜陽日報社積極做好“新”字文章,深入挖掘有關線索,采編合作做好稿件呈現,有效放大了阜陽好聲音、營造了宣傳聲勢。
消息《連降 40 余年后,阜城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是2023年3月阜陽日報社記者采寫的一篇作品,在當年度安徽新聞獎評選中獲二等獎。這篇稿件之所以能夠出彩,關鍵是做足了“新”字文章。第一個“新”體現在變化上。記者在采訪會議新聞時了解到,近年來阜城實施了以地表水為主的供水模式,地下水位由此實現連續回升,特別是在連降 40 余年后,取得這樣的變化實屬不易。第二個“新”體現在理念上。探究變化產生的原因,記者從阜陽地下水超采成因、以地表水替代地下水所作努力等方面,報道阜陽作為嚴重缺水地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處理發展與地下水保護之間的關系,稿件也彰顯了生態修復的重大意義。
好的新聞能夠引起共鳴。這篇稿件經阜陽新聞網、阜陽新聞網公眾號等轉載后,產生了較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網友留言:“好!好!2000年在參考消息上看到,1990至2000年,十年內阜陽地面下沉了1000多毫米。二十多年沒聽到有關這方面的新聞了,今天聽到這個消息,是好消息……”
在“熱”上著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也是地方黨媒講好發展故事、傳播發展聲音的重要課題。在開展創優工作時,阜陽日報社注重挖掘“熱”新聞、暖新聞,通過全面深入的解讀,“見人、見事、見精神”,以精耕細作的優質作品引發共情、實現共鳴。
2022年,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熱映。在阜陽,也有這樣一位老人,參加過著名的長津湖戰役,痛擊過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他是92歲阜陽老兵孟照起。在生命之火燃盡的那一刻,為祖國盡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孟照起捐獻自己的角膜,幫助他人重現光明。記者以《參加過長津湖戰役!92歲阜陽老兵“歸隊”,遺愿讓人淚目……》為題,用心用情詮釋了阜陽老兵的戎馬半生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永恒初心。報道刊發后,閱讀量達15744人次。老兵孟照起的事跡引起全國網友關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2022年度安徽新聞獎評選中,該作品獲得了一等獎。
在“優”上著力。新聞的題材和內容好,如果沒有經過精心打磨和認真處理,呈現效果也會打折扣。阜陽日報社對待創優稿件,向來是高看一眼,不僅事前注重強化采編對接,成稿后也反復打磨,以求更優呈現新聞、凸顯傳播價值。在文稿處理上,也注重壓縮水分,努力做到一句話就是一個新聞點。
消息《戴東村摘了27塊牌》,是阜陽日報社在2023年度安徽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一等獎的作品,也是記者在走基層時捕捉到的“活魚”。記者在界首市采訪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時,得知當地正開展“規范掛牌、清牌減負”專項行動,隨即深入實地采訪,多方聯系核實,并查閱有關文件,同編輯、報社領導反復溝通,最終,用凝練的語言呈現了一個村莊的“減負”實踐,并從“一村行動”延展到千萬人口大市的“全市進展”。
三、創新形式、融合傳播,城市好聲音持續被放大
地方黨媒在開展創優工作時,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依托新技術、創新新形式,充分利用視頻、直播、H5 等賦能內容表達,使主流媒體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
組建融媒隊伍。契合互聯網傳播新形勢,阜陽日報社積極推進媒體融合,鼓勵骨干編輯記者相互協作,催生了阜陽“政能量”工作室、“愛阜陽”工作室等融媒隊伍,為多形式新聞創優提供了平臺。
比如阜陽“政能量”工作室,成立3年多來已發稿600余篇、作品總點擊量超800萬次,成為提升阜陽城市形象、強化內宣外宣工作的重要載體和有力品牌。稿件《要走了!駐村干部和阜陽鄉親們哭成淚人……》,獲2021年度安徽新聞獎媒體融合類一等獎,阜陽駐村工作受到省、市組織部門的關注及認可;繼在2022年度城市黨報媒體融合評選中獲新媒體品牌欄目三等獎后,阜陽“政能量”專欄還在2023年度安徽新聞獎評選中獲得三等獎。
注重創新表達。新技術的發展,在為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融合傳播帶來了新機遇。利用新技術,阜陽日報社不僅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時、度、效,也強化了媒體與受眾間的高質量互動和深層次連接,有效推進了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以2022年度安徽新聞獎一等獎作品《H5 | 徐淙祥的朋友圈》為例,該作品通過徐淙祥的朋友圈這一窗口,綜合運用了音頻、視頻、動漫、圖集等多種新媒體呈現方式,反映出其一家三代為糧食生產作出的貢獻。這一作品在各新媒體平臺累計點擊超 36 萬人次,轉發量達5 萬人次。
搭建服務載體。基層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安徽新聞獎評選將應用創新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深入推進創優工作,阜陽日報社積極推進“新聞+政務+服務”創新模式,潁淮新聞“兩有三解”融合應用于2022年1月1日正式上線,依托互聯網矩陣聽民意、察民情、化民怨、聚民智,助力地方政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潁淮新聞“兩有三解”融合應用順應新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用“網言網語”與網民交流,有效幫助群眾解難解煩解惑,相關做法受到了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新京報》《半月談》等權威媒體的報道與關注。在2022年度安徽新聞獎評選中,該應用獲媒體融合類一等獎。
四、結語
創優無止境。以安徽新聞獎評選為標桿,阜陽日報社的新聞創優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較多不足。尤其是面對新技術、新形勢以及紛繁復雜的輿論場,作為地方黨媒,阜陽日報社進一步發揮主動意識,抓熱點、攻難點,全力做好主題宣傳,持續強化創優策劃,以更多省級新聞獎的獲得,進一步檢驗宣傳質量、提升新聞輿論“四力”,以更多創優實效為社會經濟發展大局服務助力,在傳播新思想、謳歌新時代上譜寫新篇章。
注釋:
[1]新華社.習近平回信勉勵種糧大戶.2022-06-28.https://www.gov.cn/xinwen/2022-06/28/content_5698153.htm.
[2]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新聞多一點|總書記剛剛考察過的千里淮河第一閘.2020-08-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18/c_1126383716.htm.
(作者單位:阜陽日報社)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