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時評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山西新聞網“黃土風”欄目2024年第二季度時評文章為樣本,從話題分類、選題來源、語言風格等維度,分析其內容特點、社會影響,指出其尚存在觀點多樣性不足和互動性待提高等問題,并對地方媒體優化時事評論、服務地方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網絡時評;山西新聞網;“黃土風”欄目;內容分析
網絡時評在現代新聞傳播中扮演著引導輿論、深化認知、促進民主參與等多重角色,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山西新聞網時評進行研究有助于探索地方主流媒體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時評寫作與傳播方式,提升內容質量與傳播效果,進而增強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基于此,本文借助八爪魚采集器爬取了山西新聞網“黃土風”欄目時評2000多條(2023年9月12日—2024年8月16日),采用隨機抽樣方式,抽取2024年第二季度(2024年4月1日—2024年6月30日)內容,共計482條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價值取向與總體特征,并在反思問題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優化意見,以期為地方主流媒體新聞網站的時評發展提供參考。
一、網絡時評與“黃土風”欄目概況
(一)關于時評與網絡時評的研究綜述
網絡時評是“以時事新聞事件或當前事態及其相關人物為言論對象,首發于大眾網絡媒體的具有完整文本的評價性意見。”[1]以“時評研究”為主題于中國知網進行高級檢索(條件設定為“來源類別”包括SCI、EI、北大核心、CSSCI、AMI),共找到351條結果,經分析發現,學界對于時評的研究主要聚焦紙媒的新聞評論,如《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甚至追溯到中國近代第一張報紙《申報》。而以“網絡時評”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找到33條結果,可見當前學界的時評研究仍以傳統主流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對新型主流媒體的時評研究較為匱乏。
(二)山西新聞網及“黃土風”時評欄目
山西新聞網成立于1998年,由山西日報社主管、山西新聞網傳媒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是山西省重點新聞網站。山西新聞網以打造“主流媒體、山西門戶”為己任,憑借其權威性和專業性,在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外界了解山西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黃土風”時評(以下簡稱“黃土風”)是山西新聞網的時評欄目。從頁面設置看,在山西新聞網主頁上,“黃土風”字樣以紅底白字呈現,與之相呼應的有省內各市專欄、理論頻道、輿情、辟謠與舉報等官方入口。在“黃土風”欄目頁面上,最上一欄除頻道細分外,還設置了超鏈接,包括微信、微博、抖音三大社交平臺和“多媒體數字版”,可見多渠道、多平臺的互聯暢通已成為地方主流媒體新聞網站的特點之一。
山西新聞網作為山西重要的新聞資訊平臺,其時評欄目是反映社會熱點、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窗口。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探析地方媒體如何在多元輿論場中保持并強化其影響力。
二、“黃土風”欄目時評內容分析
借助八爪魚采集器,本文以山西新聞網“黃土風”欄目中2024年第二季度(2024年4月1日—2024年6月30日)的內容,共計482條數據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內容分析。
(一)時評話題分類
學者丁法章曾將評論內容話題分類的標準分為政治評論、法制評論、思想評論、經濟評論、文教評論、文藝評論、軍事評論、社會問題評論等。[2]以此為參考,根據內容主題,本文將研究對象的時評話題分為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與社會民生類。在這482篇時評中,這四個主題中數量最多的是社會民生類,占比42.1%;政治類和文化類時評,占比分別為24%和23.6%;經濟類時評,占比10.3%。
從統計數據分析看,“黃土風”欄目的內容主題以社會民生類為主,如《讓中醫藥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推進婚事簡辦新辦》《充電樁可查 護航綠色出行》等,這類時評通過對教育、住房、就業、醫療及養老等民生話題的多層面深入分析,揭示了公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激發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同時,時評中的建設性意見也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改進工作的思路,推動了社會問題的解決和民生福祉的提升。
(二)選題來源分類
趙振宇將新聞選題來源分為五大類,分別是上級精神文件、當下社會熱點現象、既有的新聞報道選題、當下熱點的探討爭鳴,以及歷史事件等五大類。[3]根據時評文章來源看,“黃土風”欄目的時評內容主要有兩大來源。其一為“山西新聞網”的原創時評,其二則是轉載自《山西日報》與《山西經濟日報》的文章。在所抽取的樣本中,來自“山西新聞網”的原創時評占比達54%,轉載自《山西日報》與《山西經濟日報》的文章占比分別為42.5%和3.5%,通過以上數據,能夠明確看出“黃土風”欄目內容以網站原創評論文章為主。而時效是時評的題中應有之義,“時效”的主要表現之一便是強調論點的原創性和論證、分析過程的創新性。[4]此外,從標題不難看出,“黃土風”欄目內容的選題來源以解讀黨和重要理論方針政策、評議當下社會熱點現象、傳達上級文件精神和日常文旅宣傳為主。
(三)地域分布分類
在地域分布上,對482篇樣本文章標題進行關鍵詞篩選得出,以“山西”為主題進行報道評述的有29篇,以山西簡稱“晉”為主題進行報道評述的有37篇,去除重復計算的4篇,聚焦山西本土的評論文章共計62篇,占比僅為12.9%。可見,雖然山西新聞網是一個地方性的新聞網站,但是其選題范圍著眼于全國。
(四)寫作風格與語言特點
通過對所抽取的482篇時評的標題和內容結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山西新聞網“黃土風”呈現出緊貼時事熱點、關注民生福祉、地域特色鮮明與政策解讀深入的特點。文章大多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進行話題引入、觀點論證與歸納總結。在觀點論證的部分多用陳述句與祈使句陳述事實、表達觀點、發起號召。
如在2024年6月20日《拉滿“熱力值” 擰緊“安全閥”》一文中,作者以《太原日報》報道的重點項目建設工作為引入話題,通過三段結構一致的論述闡明了實體經濟發展要做到“安全、智能、高效”的觀點。在對樣本數據的研究中可以發現,這類時評中通常不僅包含對事件的直接報道和評論,還常引入專家觀點、群眾聲音等多種視角,使內容更加全面、客觀、深入。
三、“黃土風”欄目時評存在的問題
(一)單向信息傳遞模式阻礙信息觸達
從時評標題句式來看,在這482個研究樣本中,標題中運用祈使句的有447篇,占比高達92.7%。在“黃土風”的頁面布局中,最為醒目的便是各篇時評文章的標題。而這些標題大多采用以“以”“讓”“做”等動詞為核心的祈使句式,展現出一種宣講者姿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傳播中的互動性、即時性與受眾參與度顯著提升。因此,若網絡時評持續維持一種高姿態、單向的信息傳遞模式,不僅難以達到說服與宣傳的目的,反而可能削弱傳播效果,阻礙信息的有效觸達。
(二)形式單一弱化傳播效果
“黃土風”的網絡新聞評論文章傾向于采用較為傳統的長篇形式,這種形式雖然能夠深入剖析問題本質,但在當前碎片化閱讀盛行的環境下稍顯冗長。語言表達上則展現出穩重、審慎且莊重的特點,整體語言風格偏正式與書面化。在所抽取的482個樣本中,大多數時評都是以文字為主,僅有不到5%的樣本配有相關圖片或圖表,幾乎沒有任何視頻或音頻形式的評論,缺乏可視化圖表、短視頻、互動H5等新媒體表現形式,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尤其是在移動端傳播時顯得較為單調,使傳播效果被弱化。
(三)輿論引導難度增加
全媒體時代,新型主流媒體所處的輿論環境更為復雜,在此環境下,多樣化的觀點、文化及價值觀在線上與線下交織碰撞。因此,包括山西新聞網在內的新型主流媒體,要想積極有效地引領社會主流輿論的走向、弘揚主流文化及促進思想共識,就必須投入更多精力與策略,以應對這一挑戰。[5]
四、地方新聞網時評欄目的優化策略
(一)強化本土視角,深挖地域特色
時評欄目作為山西新聞網的核心板塊之一,其職責不僅在于傳遞即時信息,更在于深刻剖析與引導公眾對山西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傳承、民生改善等領域的理解與思考。通過評論員的深度解讀和多元視角分析,時評能夠幫助公眾把握政策內涵,理解社會變革,形成理性認知,從而推動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輿論氛圍。比如在文化傳承層面上,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這使其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時評應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背后的故事與價值,探討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與創新,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講述山西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分析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等,展現山西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同時,時評還可以通過對比研究,將山西文化放在全國乃至全球視野下進行探討,既彰顯地域特色,又展現文化自信,為山西文化“走出去”提供思想動力和輿論支持。
(二)結合新媒體技術,探索時評欄目新形態
借助新媒體技術我們可以探索多樣化的新聞評論形式,如融入視頻、音頻及動畫元素。這不僅能夠深化對網絡媒體資源的利用,還能促使新聞評論實現視覺與文字的交融,超越單純文字和圖片的范疇,形成“聲畫對位”的別樣體驗。
以微博為例,其用戶評論區支持用戶及時跟貼與轉載評論。相較于傳統新聞評論,微博評論呈現出更強的隨意性與即時性特征。這些評論能夠迅速捕捉并反映民意,即便是簡短的一句話、一個詞匯,乃至簡單的符號(如笑臉、問號串等),都能成為民意表達的載體。它們不苛求邏輯嚴謹與論據充分,而是側重于即時表達個人的觀點、情緒與態度,展現了時效性。在面對問題時,這些評論追求的是直接有效,往往一句話或一個鮮明的態度就足以傳達信息,沒有過分雕琢修飾。
(三)創新表達形式,強化互動體驗
網絡時評應不斷探索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以契合用戶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比如,山西新聞網可以設立專門的評論區,鼓勵用戶發表觀點和看法,形成作者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多向互動。或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發起話題討論、投票調查等活動,吸引更多用戶的參與。通過設立“用戶來信”“觀點碰撞”等欄目,精選用戶評論進行展示和回應,讓用戶的聲音成為時評內容的一部分,從而增強用戶的歸屬感和參與感。此外,還可以嘗試將優質用戶評論整合成專題報道,或邀請活躍用戶參與線下沙龍,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讓時評真正成為連接媒體與公眾的橋梁。
(四)廣泛吸納社會代表,培養平民“意見領袖”
網絡時評的興起,吸引了更多人參與社會討論。[6]時評人也基本認可“時評寫作的公共取向”。[7]由此,我們可以從革新評論主體結構出發,廣泛邀請社會各界的人才加入評論員隊伍,重視培育更多的平民“意見領袖”。比如,某些論壇在年末會舉辦“年度十大網友”評選活動,以發掘并表彰這些在幕后默默正向引導輿論的個體。相較于顯性的網絡意見領袖,他們往往更加貼近草根階層,覆蓋范圍更廣,且數量更為龐大。
當代網絡時評欄目應牢固樹立社會責任感,不僅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還應展現多元化視角,有效提升時評欄目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價值。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建立用戶反饋機制等方式,增強時評欄目的互動性和影響力,使其真正成為連接政府與民眾、溝通不同社會群體的重要橋梁。
五、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與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網絡環境愈發復雜多變,媒體間的競爭態勢也日益加劇,這對網絡時評欄目的品質提升與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一挑戰,網絡新聞評論欄目需致力于精準解讀國家政策,緊密貼合民眾心聲與受眾需求,不僅要在技術層面融合新媒體優勢,更要在內容創作與價值引領上展現新風貌。
注釋:
[1]姚洪磊.優秀網絡評論文本解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1.
[2]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趙振宇.現代新聞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丁法章.新聞時評的復興及其他[J].新聞記者,2008(04):26-28.
[5]楊樹.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創新與發展[J].中國出版,2020(12):28-32.
[6]毛竹菊.網絡時評人在評什么——對鳳凰網時評名博的內容分析[J].青年記者,2016(15):36-37.
[7]徐桂權,王錦東.關系視角下的媒介、言論與權力網絡——對時評作者的社會觀察之觀察[J].國際新聞界,2009(01):53-57.
(作者:南寧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文化傳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