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綜藝節目題材同質化、內容模式化、依賴明星效應的現狀下,《種地吧》憑借獨具特色的節目創新以及對全員真實狀態的記錄,博得了正面的積極的媒介效果。本文以《種地吧》為個案進行研究,通過分析該節目的媒介策劃創新,媒介傳播運營,媒介效果呈現,以期為今后慢綜藝節目創作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種地吧;媒介效果;慢綜藝;創新路徑
一、研究緣起
媒介效果是指傳播者發出的信息經媒介傳至受眾而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觀眾在觀看電視節目的過程中,會產生情感共鳴,并可能理解、認同節目中傳遞的觀念,進而影響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態度和行為。綜藝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所產生的媒介效果與節目質量密切相關。播出前的籌備策劃,播出時的宣傳以及播出后的維護,這些無不影響著最終媒介效果的呈現。
如今,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慢綜藝節目逐漸引起大眾的關注。大型勞作紀實慢綜藝《種地吧》,通過真實記錄10位年輕人在百余畝土地上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的全過程,講述了關于土地和青年人的故事。節目一經上線,熱度、口碑便持續發酵,在眾多綜藝中火速“出圈”,媒介效果突出。本文通過分析該節目的媒介策劃創新、媒介傳播運營、媒介效果呈現,以期為其他慢綜藝節目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與思考。
二、《種地吧》媒介策劃創新點
優秀的綜藝節目會因為精神內核深刻、主旨鮮明成功“出圈”,并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媒介效果。在流量競爭時代,也存在著一些高收視率的綜藝節目為了高話題度,用制造緋聞、揭露演員私生活等營銷手段吸引觀眾。這樣的節目帶來的媒介效果是負面的、暫時的。《種地吧》在眾多慢綜藝中成功“出圈”,產生了正面積極的媒介效果,這與該綜藝節目的創新策劃密切相關。
(一)題材選擇:聚焦農耕文化,緊跟時代主旋律
隨著2013年《爸爸去哪兒》節目的播出,慢綜藝憑借自然平實的對話、治愈的畫面、緩慢的敘事節奏等,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如今慢綜藝陷入了創作瓶頸,內容同質化嚴重、核心競爭力缺乏、節目文化底蘊不足等問題突出。2023年,《種地吧》憑借獨特的主題在眾多慢綜藝中脫穎而出。
《種地吧》節目選拔10位年輕人組成“種地小隊”,通過真實記錄他們190天在142畝土地上勞作、收獲的全過程,傳播農耕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呼吁觀眾關注糧食問題,將“糧食安全”主題融入節目制作之中,創新農耕文化傳播。
(二)模式搭建:種田游戲現實化,開啟新農人養成計劃
慢綜藝的類型廣泛,有經營類慢綜藝,如《中餐廳》《親愛的客棧》等;觀察類慢綜藝,如《心動的符號》《我家那閨女》等;旅游觀光慢綜藝,如《花兒與少年》《一起露營吧》等,但節目的大致環節、流程對于觀眾而言缺乏新意,模式化痕跡嚴重。《種地吧》在節目模式上大膽創新,將種田游戲搬至現實中,作為首檔新農人養成綜藝,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好奇與關注。
(三)人員配置:首次使用全素人,破除“唯流量論”
與以往慢綜藝“星素結合”或全明星陣容不同的是,《種地吧》節目并沒有邀請話題度高的流量明星與綜藝演員參加,而是采用全素人模式。節目組在選角時,以“認真種地”為第一標準,從200多人中篩選出30多人進行試拍,隨后再經過秋收活動的選拔,最終選取10位年輕人組成“種地小隊”。這10位年輕人年齡最小的出生于2004年,最大的出生于1995年,平均年齡20歲出頭,在這個年輕人離土地越來越遠的時代,“青年”與“種地”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這都為日后他們在節目中的共同勞動和生活增添了懸念與看點。
三、《種地吧》的傳播策略
如何被觀眾“看見”是眾多綜藝節目幕后工作人員遇到的問題,這考驗著節目組的營銷能力,也需要節目組具備豐富的營銷手段。《種地吧》在愛奇藝主平臺播出后,通過其他社交平臺全面推廣,為觀眾“沉浸式追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多元互動:“長視頻+短視頻+直播”多線齊發,“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與以往綜藝單一的播出模式相比,《種地吧》采用“長視頻+短視頻+直播”的組合播出方式。節目共39期正片,分為26期“少年篇”與13期“生活特輯”,單周單更、雙周雙更。在超長拍攝時長中選擇重要節點,理清故事線,力求讓觀眾看到真實的種地場景,見證嘉賓的成長。節目中實時彈幕方便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表達內心看法,自由討論話題,與其他觀眾進行探討交流,形成情感認同。
節目上線后,參與節目錄制的10位年輕嘉賓在抖音開啟了“全員Vlog”模式,受眾在評論區積極留言。同時,綜藝開啟每日直播打卡,通過直播彈幕進行實時互動,實現“云監工”,增強其與節目的黏性。
同時,《 種地吧》通過讓節目嘉賓參與線下活動的方式來拉近節目與受眾距離,增強粉絲黏性。錄制嘉賓參與農夫市集線下征活動,成立“高校種地小隊”, 前往高校學習農業知識,讓更多年輕人關注農業的發展。
(二)沉浸體驗:環境與心境深度交融,在參與中實現情感共鳴
節目中,老舊破小的農村房屋、搖搖欲墜的上下鋪,142畝的土地,雜亂的大型農用工具,高低不齊的木桌……這些與城市格格不入的元素,打造出真實的節目場景,加深了觀眾的沉浸感。
觀眾以“云監工”的身份觀察他們的種田日常與進度,等待麥田和“種地小隊”的共同長成,產生陪伴感和養成感。10位年輕人在氣溫零下的深冬通水渠至深夜,搬運10噸化肥、4000盆玫瑰。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友情在種地的過程中升華。他們面對建大棚的任務,因為缺乏經驗多次返工而感到無力,怕耽誤了種水稻農時而焦慮,為上百盆蘑菇無處售賣而苦惱……觀眾在他們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會和他們產生共情,體會種地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悅,與他們同悲同喜。
四、《種地吧》帶來的媒介效果
綜藝節目作為聯系人與人、人與群體、人與社會的媒介,它的整體畫面的呈現、中心人物的對話、故事的敘述等都會喚醒觀眾的內在力量,最終引發觀眾在現實生活中實際行動的轉變。《種地吧》節目充分發揮了媒介的作用,搭建起一座與觀眾“溝通”的橋梁。
(一)信息認知:農業知識推廣,了解我國農業現狀
《種地吧》節目真實記錄10位年輕人創立農業公司,解鎖全新農業種植領域,在“做大做強”中關注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精細化、品牌化發展。在《種地吧》的農業項目中,除了常規的糧食作物種植,還包括了特色果蔬種植、中草藥種植、花卉種植等多個細分領域。鷺卓的玫瑰、卓沅的草莓、李耕耘的辣椒、陳少熙的魚……從原料到最終產品呈現的全過程都由鏡頭記錄下來。產品的種植、生長、采摘、研發制作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打破了人們對于傳統農業的認知。觀眾通過節目可以了解到技術控制大棚中的溫度、濕度、光照,保護作物生長;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生菜只需短短一個月;無人機播種撒肥只要設置好參數,一畝地只需2分鐘便可播種完畢……觀看節目的觀眾會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種植過程、體會動物養殖的不易,也了解了我國農業基本國情與真實現狀。
(二)情感價值:共情人生經歷,完成與成長的對話
《種地吧》節目中,10位年輕人在一次次克服困難后,最終完成一場關于青春、土地與成長的深度對話。
10位年輕人在節目拍攝之前是娛樂圈的“透明人”,和一些年輕人一樣,對于未來生活充滿迷茫、困惑。李耕耘作為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畢業3年無戲可拍;何浩楠與李昊多次參加選秀都以失敗告終;昔日好聲音冠軍蔣敦豪演出無人問津……他們在二十幾歲的年紀,不知道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希望通過《種地吧》節目找回初心,從頭開始。而這片土地從無到有,10位年輕人也在耕耘勞作中成長。無數年輕觀眾將他們視為“電子好朋友”,在他們一次次渡過難關時與之共情。“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每一步都算數”的道理埋在每位年輕人與“禾伙人”的心中。
《種地吧》從第一季到第二季,10位年輕人之間相互支持鼓勵、擰成一股繩的團結令人感動,他們之間的兄弟情讓人羨慕。從收水稻,通水渠,親手接生小羊,搬運30噸化肥、4000盆玫瑰,到嘗試播種油菜、魚塘擴建,探索蝦稻共生的立體循環模式,開展蔬果大棚種植及衍生產品研發等,10位年輕人一直在努力,他們分工協作,充分彰顯了團結與合作的力量。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認真做好一件事”的內涵,將踏實肯干的“深耕”力量傳遞給每一位觀眾,不僅激發更多年輕人對農業的關注與熱愛,也用樸實和真誠感染著觀眾,讓人們看到努力和堅持的價值。
(三)行動鼓勵:以實際行動追隨,多行業全面發展
《種地吧》第二季,10位年輕人與節目組重新出發,秉持初心,在“做大做強”的口號激勵下勇往直前,將眼光放到了更廣闊的大地上。他們到甘肅騰格里沙漠種樹,用自己耕種所得與當地村民和志愿者在那里共同栽下18萬棵梭梭樹苗,占地超過500畝,接力沙漠環保事業,傳遞青春正能量。同時,沿著他們的腳步,越來越多“禾伙人”自發前來種樹,真實感受治沙之不易。從十個人到千百人,從小小村莊到廣闊沙漠,從“禾下乘涼夢”到“沙漠變綠洲”,“扎根土地”“做大做強”不斷照進現實。“相信土地的力量”, 《種地吧》節目的這句口號,影響著屏幕內外的觀眾。
由這10位年輕人創立的十個勤天(杭州)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進軍直播帶貨領域,播出期間公司自營產品陸續上線,蔣敦豪親手搖出的天然蜂蜜,陳少熙養殖的魚制作出的咸魚,王一珩推出的即食小龍蝦零食,卓沅的勤天草莓醬等在十個勤天直播間與觀眾見面,鏈接一上,產品便供不應求。同時,他們借助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新農人的產品走入大眾視野。如利用微博及抖音傳播的優勢,強強聯合,向全國的觀眾推薦西雙版納景洪市的優質農產品和文旅產品,同時幫助鄉村產業打開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景洪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種地吧》綜藝節目的拍攝地位于杭州市后陡門鎮,節目播出以后,“后陡門的夏天”“后陡門男孩”“后陡門晚霞”等多次登上熱搜榜,引發網友關注。眾多粉絲前往當地旅游打卡,這無疑帶動了三墩鎮、后陡門文旅的發展。《種地吧》的“出圈”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西湖區政府工作人員前往《種地吧》節目拍攝地,專題調研“種地吧”項目,計劃在三墩鎮建設一個農文旅融合的體驗基地,將后陡門鎮打造成長三角地區家庭親子互動游的新地標。這無疑是一次綜藝影視作品賦能鄉村振興、區域共富的有益嘗試。
五、結語
當下模式化的內容制作正消磨觀眾對于慢綜藝節目的好感。《種地吧》突破綜藝節目制作邏輯,在題材設置、人物選擇等方面大膽創新,在一播一種里經營全景式鄉村生活,在一耕一作里折射出傳統農耕文明的文化價值。《種地吧》節目的“出圈”不僅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也詮釋了新時代綜藝節目的價值回歸和使命擔當,為國產慢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李莉,楊越明.喚醒內在力量 凝聚價值共識——國產劇集、綜藝節目對青年積極心理建構效果探析[J].影視文化,2023(02):117-124.
[2]黃雯,李夢潔.鄉村綜藝《種地吧》的節目創新與社會價值回歸[J].當代電視,2023(12):29-33.
[3]劉海燕.沉浸與互動:綜藝節目《種地吧》的創新路徑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6):138-140.
[4]吳喜燕,張麗松.國產慢綜藝節目創新路徑探析——以勞作紀實互動真人秀《種地吧》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5):171-173.
[5]張琛.生活分享類慢綜藝傳播策略研究——以央視綜藝頻道《你好生活》為例[J].北方傳媒研究,2022(04):44-48.
[6]陳曉莉.以本真回歸慢綜藝的核心價值[J].東南傳播,2023(11):145-147.
[7]王雨辰.網絡衍生綜藝的協同發展模式探究——以《五十公里桃花塢》及其衍生節目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148-151.
[8]方濤.淺析慢綜藝《你好生活》中的價值傳播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0):136-139.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