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報紙副刊作為重要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在文化傳承發展中有著自己的優勢。新時代,報紙副刊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文化傳承發展的重任,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質的各種路徑,在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報紙副刊;文化傳承;文化建設;融合傳播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
報紙副刊作為重要的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在文化傳承發展中有著自己的優勢,大有可為,方法、路徑也很多,副刊編輯要時刻牢記這一使命。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召開兩周年之際,討論這一議題,很有意義。
一、開辟專欄,細水長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專欄是報紙重點打造的品牌,是報紙版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專欄,對于提升報紙的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名專欄不僅是所刊版面的亮點,也會成為報紙的一張名片,吸引讀者目光,激發讀者追蹤。打造名專欄,是成就名編輯的法門之一。有老報人甚至說:“專欄專欄,半壁江山。”
報紙的新聞版面可以開設新聞專欄,及時、深入地報道各類重大事件和熱點話題,為讀者提供專業、權威的新聞解讀,而副刊版面同樣可以開設各有特色的專欄,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事實上,報紙副刊專欄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內容,為報紙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南京《周末》報的“周末畫刊”版曾約請著名書法家季伏昆開設了“書法博覽”專欄,每期刊發一位史上代表性書法家的一幅代表性作品,配上一兩百字的點評。由于報紙版面有限、印刷質量受限,為了使閱讀效果更佳,往往裁取書法作品的精彩局部。點評文字雖短,但每期選取一個角度,精準解讀,叩著作品命門,撓到讀者癢處,深受歡迎。
“書法博覽”專欄的成功,讓該報編輯深受鼓舞,第二年又開設了專欄“篆刻博覽”,同樣受到讀者歡迎。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林樹中先生調查研究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的消息在學術界、藝術界引起轟動后,“周末畫刊”版開辟了“流失海外的中國名畫”專欄,希望也引起普通讀者的關注,一方面為中華燦爛的文化而自豪,一方面為屈辱的歷史所警醒,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這樣,“周末畫刊”先后開辟的三個專欄,分別涉及書法、篆刻、國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成為《周末》報傳承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一個品牌,“篆刻博覽”還被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評為年度報紙副刊好專欄。
開辟這樣的專欄,作者必須權威,文章必須通俗,內容必須準確,觀點必須正確。
南京《周末》報“書法博覽”專欄的作者季伏昆是書法家,且是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篆刻博覽”的作者蘇金海是著名篆刻家,對篆刻史也有精深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國名畫”本擬約請林樹中先生主持,但是林先生太忙,年齡也大了,后由學過中國美術史論的“周末畫刊”責任編輯執筆,遇有疑問,及時請教專家,保證內容專業性。
報紙副刊文史專欄,是給非專業的讀者傳播專業的知識,必須慎之又慎,不能以訛傳訛。
二、打造專版,精耕細作深挖本土歷史遺產
一些重大題材,字數有限、版面有限的專欄不足以承載時,不妨打造專版。專版在一定時間內主題、題材相對固定,可以是一個專版,也可以是幾個專版形成一個專版組合——專刊。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被譽為“天下文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03年,《南京日報》推出了“風雅秦淮”版,以媒體人的新聞敏感,用當代人的全新視角,挖掘南京歷史,講述人文故事。該版稿件力求摒棄傳統的歷史敘述方式,不是單純羅列史實或進行學術性講解,而是將當下的社會熱點、時事話題與南京歷史文化相聯系,挖掘南京歷史中與當代人容易產生共鳴的元素,為讀者提供新的思考維度,使歷史變得鮮活,讓讀者感受文化的魅力。
“風雅秦淮”專版推出之后,因其將歷史知識與現代視角有機融合,既具黨報的權威性,又有接地氣的可讀性,形成了獨特的“文氣、大氣、正氣”黨報副刊風格,迅速成為傳播南京歷史文化的知名版面,當年度即榮獲中國城市黨報好新聞專副刊類好版面二等獎,2015年更被評為全國報紙副刊最佳專欄。
2019年,《南京日報》進而將“風雅秦淮”打造為周刊,基本上每周推出2-4個版,每周五出版,秉持“為城賦能、以文化人”的價值取向和定位,推出了許多精品佳作,為文化傳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以2024年第一季度為例,在3個月中,除春節前后的兩期臨時調整為“錦繡中國年”專版外,《南京日報》每周如期推出《風雅秦淮》周刊。1月5日發布的《走近“大唐寶藏”,一覽千年前的盛世風華》,報道了南京城墻博物館的開年大展“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展”,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3月1日刊登的《這里是建康,1500多年前的世界第一大城市》,介紹了1500多年前世界最大城市的所在和面貌,并解析了“長干古城的發現,使南京的建城史前推600多年”。3月22日刊發的《連接傳統和時尚,南京年輕人愛上“新中式穿搭”》,報道了傳統服飾如馬面裙、簪花妝造、宋錦外套在街頭的流行,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并展示了年輕人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
2024年第一季度適逢龍年春節,《風雅秦淮》周刊也推出了不少相關內容,如《巧手賀龍年,南京非遺“上新”》《網友驚呼“逆天美麗”“秦淮燈會封神”——龍行龘龘!來南京看龍燈》《南大教授舉辦龍文化系列講座——揭秘博大精深的“龍世界”》等。
山水城林的南京如詩如畫,從“鳳凰臺上鳳凰游”,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從南朝梁昭明太子在此編纂流芳千古的《昭明文選》,到當代“文學蘇軍”在此抒寫嶄新篇章,天下文人匯聚于此,描繪南京,也從南京書寫天下。自當年3月1日起,《風雅秦淮》周刊推出了“文學之都Citywalk”欄目,帶領讀者漫步南京,探訪墨客騷人筆下的風雅秦淮、虎踞石城、龍蟠鐘山。
各地的本土歷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均富有獨特的魅力,是地方媒體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資源。換個角度來說,宣傳好、傳承好本土歷史文化,也是媒體特別是地方主流媒體的責任和使命,而報紙副刊尤其適合傳播歷史文化。像《南京日報》的《風雅秦淮》一樣,《金陵晚報》從1993年創刊起就設置了《老南京》專版,一直是該報最受關注的副刊版面。這一類地方歷史文化專版,傾注了報紙副刊編輯的人文情懷,展現了報紙副刊編輯的文化擔當,成為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陣地。
三、策劃特刊,不失時機巧建傳承特殊載體
除了開辟專欄、打造專版,在重要時間節點,或者遇到特殊的時機,報紙副刊還可以策劃特刊,成為文化傳承的特殊載體。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形成了一系列傳統節日。我們要重視運用這些節日守護民族傳統,弘揚民族文化。
在這方面,電視媒體有著天然的優勢,產生了很多品牌節目。比如,2021年,河南衛視以中國傳統節日為綱,接連推出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陽共七場精彩晚會;2022年,河南衛視再接再厲,將傳統節慶和史海鉤沉相結合,深挖深耕,精雕細琢,“中國節日”第二季又推出一個個爆款,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樣本。
其實,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報紙副刊也大有可為。
2014年,歲逢甲午。《現代家庭報》策劃推出了一個春節特刊,由兩部分組成:馬的故事、年的故事(那些年的年),合成馬年故事。特刊寫了愛馬的人、屬馬的人,表現了舊年、展望了新年。馬的故事中,每個版配一件有關馬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有國畫、陶瓷、雕塑等),并作了很專業的簡介點評,每個版配了一首古人寫馬的詩,馬的故事中,“馬”字集自古代碑版墨跡,并一一注明出處。年的故事中,每個版還配一首那些年的歌、一幅那些年的年畫。每一篇主稿著力打造,每一個小細節也經過精心打磨。比如,在韋偃、李公麟的馬畫旁配杜甫、蘇軾贊美他們畫馬的詩;比如,兩兩對應,選刊趙孟頫父子、任仁發父子的畫馬名作;比如,兩兩對應,選刊昭陵六駿的石刻和畫作。
這一特刊,集中了多種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報眉“馬”字集字甚至可稱為“漢字演變小史”“極簡中國書法史”,在業內產生了不小的震動,也獲得讀者的廣泛好評。
再如,《現代家庭報》還做過中秋節、重陽節等特刊。重陽節特刊《爺爺為我打月餅》,邀請南京美食網紅“粽子叔叔”,現場教小朋友手工制作傳統月餅。“粽子叔叔”帶來父親留下的一把老式的透著一股淡淡油面香的木質月餅模具,還帶來幾個現代化的彈簧式手壓月餅模具,形象地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重陽節特刊《百歲老人的百歲壽宴》,回訪該報《長壽》專版采訪過的老紅軍秦華禮等十數位百歲老人,為他們的百歲壽宴留下珍貴記錄,借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孝文化。
專欄、專版如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特刊則如流泉飛瀑,激蕩人心。近些年來,傳統紙媒為生存而艱難探索,特刊策劃已鮮有人為。當年,策劃特刊可是報紙副刊尤其是周報、周刊的強項,南京的《周末》《都市文化報》就不時推出過各種特刊給讀者以驚喜。特刊策劃作為報紙副刊出彩的一個“殺手锏”不能丟,完全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利器。
四、融合傳播,因勢利導促進文化傳承發展
融合傳播時代,報紙副刊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貼近時代脈搏,站穩人民立場是副刊不能動搖的基石;堅守文化品位,拓展審美空間是副刊生存壯大的生命線;借助網、端、云、屏,打造全媒體項目,是副刊發展不容回避的趨勢”。[2]報紙副刊應積極嘗試新的傳播方式,開發適應多種媒體平臺的副刊產品,以便跟上信息傳播載體的變化,使不同的受眾能夠通過其偏愛的載體獲取所需的信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一主題成為當年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年自1月至6月,《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推出了“京畿紅跡——尋訪北京的100個紅色地標”系列報道。該系列選取了京畿地區的100處紅色遺跡進行實地探訪。時間上,這些遺跡涵蓋了黨創立初期、成長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個歷史階段;地域上,北京的各個區縣均有所涉及;受訪者包括地下工作者、工人、農民、教師、醫生、作家和音樂家等。該系列報道不僅刊登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上,還在“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北京日報”App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了文字版和視頻版。在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多端發布的基礎上,北京晚報還與北京出版集團合作,策劃出版了《走紅北京》一書,從而使這項重要報道實現了全渠道覆蓋。
《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在這一融合傳播案例中積累的經驗尤其值得推廣,表現在其融媒體平臺的運作并非簡單地“復制”和“粘貼”,而是根據不同的需求對相同的素材進行了不同的加工,制作出多種形式的“佳肴”,以滿足不同受眾的口味。
例如,“北京日報”App根據手機屏幕的寬度和字體大小,重新設計標題,以吸引讀者點擊;找出文章的核心內容,調整文章結構,甚至改變行文風格,適當使用網絡語言,壓縮文章長度,增加分段,多使用圖片。
再如,《走紅北京》從報道的100個紅色地標中精心挑選了48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標,設計了11條路線,推出了首部北京紅色打卡指南。每條路線都由副刊編輯和攝影記者重新探訪,詳細收集各線路的交通、餐飲和門票等信息,拍攝大量照片,并為每條線路制作了視頻版,在書中附上二維碼,讀者可以掃碼觀看相關視頻。
融合傳播時代,報紙副刊不能固步自封,將自己圈在小小的報紙版面中。媒體融合不僅是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媒介終端的融合,更是傳播理念的革新,要求新聞從業者把握技術與媒介的關系,用全新的思維與社會和時代對話。[3]優秀的副刊作品不應僅滿足于在報紙上刊發,而是應制作成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產品,并根據發布平臺的特點對產品進行分類制作,以適應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使文化傳承效果最大化。
《泰州晚報》2019年開設的“坡子街”版,堅持“大眾寫作、大眾閱讀、大眾分享”,快速“出圈”。在融合傳播時代,這種將版面/欄目平臺化、活動化的做法,也是值得推廣的積極探索。
五、結語
“新聞表達的是‘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事件)’,而副刊表達的卻是‘文化’。人類迄今為止的一切文化,人類未來可能創造的文化,均在副刊表達的視野之內。副刊不僅表達‘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傳播和創造‘文化’。”[4]報紙副刊的本質是文化,在傳承文化方面,報紙副刊有著優良傳統,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新時代,報紙副刊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文化傳承發展的重任,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質的各種路徑,在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注釋:
[1]新華社.習近平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
4316.htm?device=app.
[2]李子木.新時代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4-09(02).
[3]葉飛, 陳劍虹.辦好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報紙副刊[J].新聞戰線,2024(02):62-63.
[4]田建平.當代報紙副刊及其媒介轉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6.
(作者:南京報業傳媒集團融媒中心理論評論部主任)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