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聞傳播工作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實踐中,就要深入火熱的社會生活,深入各行各業生產一線。從這個角度看,較好的身體素質,是新聞傳播工作者深入各種環境特別是艱苦地區完成新聞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而長期以來,國內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行業對從業者身體素質的要求都不高,這造成了很多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體能不佳,不能很好地滿足新聞實踐的需求。因此,提升新聞從業者的身體素質,培養合格新聞人才,以滿足新時代黨和政府對新聞事業的要求,更彰顯了現實意義。
【關鍵詞】融媒體;身體素質;新聞從業者
國家喊你“管理體重”,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和身體素質。因為工作特性,新聞記者長年生活無規律、發稿壓力大,身體狀況面臨巨大挑戰,理應成為這一健康新時尚的積極響應者與模范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話擱在新聞行業更是如此。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乃至新聞教育工作者對新聞實務存在一定認知誤區,最突出的就是技術決定論,很多人認為在融媒體時代,只要熟練掌握了互聯網信息搜集、整理、制作技術,就可以駕輕就熟地從事新聞工作了,至少可以很好地從事網絡新聞工作。這樣的認知是膚淺的,也與新聞實踐有差異。
新聞傳播工作實質上是信息采集、編寫、傳遞過程,其始于一線新聞記者走向廣闊社會大舞臺,深入生產一線、田間地頭與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交流、學習、采訪,技術不過是傳播手段而已,無論是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工作,其核心都是原創內容的生產。
“好新聞是跑出來的。”這是媒體行業的一句老話,即便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話依然不過時。新聞源于實踐,“跑”便是這實踐里最基礎也是極重要的一環。惟其如此,方能寫出“接地氣、冒熱氣”的新聞稿件。眾所周知,在生活節奏快的當下,新聞工作更需要在緊張的時間表和壓力值下完成,新聞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以應對高強度的工作。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求新聞從業者深入一線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到新聞領域,就是要把這一思想作為新聞工作的指導原則,更好地發揮新聞工作的“橋梁”作用,加強黨和人民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贏得人民的信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思想引領、價值導向和輿論保障。
作為黨的新聞事業,新聞媒介的根基在人民,新聞媒介要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廣大勞動人民火熱的生產、生活,新聞工作者要奔赴一線,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勞動,寫出鼓舞人民、激勵人民的好作品,把為民造福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作為新聞工作者從業要求之一的身體素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
新聞前輩做出了表率。我黨優秀新聞工作者范長江不畏艱險,艱苦跋涉3000余公里,與戰士們共同戰斗與生活,與老百姓同睡一個炕頭,吃糠皮野菜,飲山間溪水,才寫出了振奮全國人民精神和士氣的優秀新聞作品《中國的西北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穆青,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四到寧陵,十進輝縣,他把新聞采訪工作變成了與人民生活在一起的過程、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過程,經過長時間基層的磨礪,他寫出了介紹植樹模范潘從正先進事跡的《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等一大批反映基層勞動人民的新聞作品,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在接力。新華社甘肅分社記者馬莎是位“90后”,5年里她的足跡遍布甘肅14個市州——持續關注甘肅脫貧攻堅,對易地扶貧搬遷進行連續兩年追蹤報道;深入甘南州瑪曲縣海拔4500米以上無人區,與同事合作拍攝短片《放歸野狼》;2018年,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她與同事在險情發生地持續作戰20多天。值得一提的是,她還與同事進入甘川交界原始森林“扎荒”5天4夜,拿根木棍“撥”出一條小道,沿著懸崖峭壁往前走。作為采訪隊伍中唯一一名女記者,由她主筆的手記《隴南大山深處,有群“國寶級”護林員》在新華社客戶端發布,瀏覽量逾百萬,讓更多用戶了解到野生大熊貓身后護林員們的日常工作。沒有較好身體素質,是很難完成此項采寫工作的。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新聞工作才擁有源頭活水、不竭動力。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全國新聞戰線于2011年廣泛深入地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走基層”位于最前端,是因為這一切都建立在新聞采訪做到身到、心到、情到的基礎之上。
如今,媒體融合已經從“相加”走向“相融”,“報網端微”百花齊放,“文圖音視”競相發力。新的征程上,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追求所在。
二、過硬的身體素質:新時代媒體人的必備條件
社會上有一種普遍的誤解:認為新聞傳播工作是一種腦力勞動,身體素質好不好無關緊要。這種誤解甚至影響了大學新聞專業教育,國內絕大部分高校的新聞專業教育中不包括體能提升方面的課程。在他們看來,新聞專業學生只要學好了“采寫編評”課程和相關的新聞傳播技術就可以包打天下,當好記者了。這種把新聞傳播工作當成純腦力勞動的觀念與新聞傳播實踐是不相符的。
融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整個新聞事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不到現場,憑借從各大搜索平臺獲取的資料信息,照樣能完成一篇數千字的特稿。新聞記者還需要趕往現場嗎?答案是肯定的。無論在哪個年代,趕赴現場從來都是記者報道新聞的基礎工作。尤其對于那些突發性事件,記者更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真實記錄事件發生的經過、結果,并且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這樣可以確保事件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帶給人們新的思考。
對于那些關注度不夠高的艱苦、偏遠地區,新聞工作者尤其要時刻準備著隨時前往。“時刻準備著”就意味著新聞工作者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處于高度緊張的備戰狀態,無論身處何處,一旦有重大事件發生,就要立刻奔赴新聞現場。尤其面對雨雪、洪澇、地震等引發的災害,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有不畏艱險的勇氣,還必須具備過人的體力以保障自身安全和工作強度需要,從而順利完成新聞報道任務。就像前文提及的新華社記者馬莎,他們背負著沉重的設備跟隨護林員一起跋涉數十公里參與巡查。護林員辛勞,采寫者同樣不易。
反觀當下,我國不少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培養中,忽視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 沒有根據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體能提升課程,導致一些新聞專業畢業生進入新聞行業后,很難適應高度緊張、連續作戰的要求。
可見,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完成新聞采訪任務的重要保證。具體來說,體力是深入基層一線、深入人民群眾的基礎保障。新聞從業者既要消除從“文件里找線索”的怠惰念頭,走出辦公樓,進工廠、訪農家,走街串巷,用腳丈量大地,深入實際了解國情、民情,才能耳聰目明,獲知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感知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變化,還要以充沛的精力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生產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既體現新聞從業者對于新聞事件的理解和思考,更彰顯其所擁有的政治素養和思維能力。
“新春走基層”如今已是新聞行業的一項常設活動,新聞工作者用心講述感人事跡,精心策劃融媒體產品,加大對外傳播力度,充分展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它既是新聞工作者站穩人民立場,深入基層的生動課堂,也是謳歌時代風采,為時代畫像的偉大實踐。
歸根結底,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就是要調查研究,走好群眾路線。“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秉持走群眾路線的原則,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研判能力,站在黨和人民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才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于媒體的信任度。
三、全媒體記者需要良好身體素質應對復雜的新聞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這就對網絡時代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宏觀層面看,當下的新聞傳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輿論環境呈現出多元、復雜與多變的特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國際形勢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新聞輿論場域的交鋒博弈與話語權爭奪越來越激烈。新技術驅動之下國內外輿論環境的變遷,使新聞輿論工作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由于新技術的賦能與賦權,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和“攝像頭”的時代,平臺媒體與自媒體數量呈幾何級涌現,“全民皆媒”成為現實,每個人都被龐大信息流包圍著,每個人也都在發出自己的聲音。新的傳播手段和技術在不斷升級,新的傳播格局正在形成。不過,我們也要清晰地看到,雖然全媒體的發展正在改變傳統新聞生態,但專業記者憑借其新聞素養和職業道德,仍然是推動信息健康流動的中堅力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聞記者應持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始終擔當時代的記錄者與守望者。
從微觀層面看,全媒體記者的“全”不僅僅是充分利用所有傳統與新興傳播平臺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的“全”,更是指要利用好各種新興傳播平臺全方位推動良好網絡生態建設,以讓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全方位反映人民生活、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
應該說,進入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工作壓力增加。首先,工作節奏更快,重大事件發生時,需要記者根據形勢變化以最快的速度更新進展。不同于傳統媒介記者工作流程,全媒體記者需要在采訪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既要能掌握采訪新聞事實的全貌,又要能抓住重點,在很多時候,一些重大、緊迫的新聞事件需要記者在采訪之后立刻進行內容的制作、編輯,甚至有些要進行直播,在直播過程中運用采訪技巧獲取重要事實,并能及時主導話題,達到引導輿論的效果。其次,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特別是一線記者,在深入各種采訪現場過程中往往承擔著多個媒介平臺的采寫甚至編輯發布任務,除了要正常向傳統媒體供稿之外,還要針對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視頻的剪輯與簡單的文字介紹;針對客戶端要寫新聞消息或者特寫等并配以現場視頻,必要時,還要負責制作動畫加強新聞的可讀性。這種繁重的工作任務無疑會對新聞從業者造成巨大的身體與心理壓力。
有數據顯示,國內超過80%的記者認為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逾六成人感到工作壓力很大,因飲食不規律導致的超重和肥胖高居常見異常體征首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體重管理”成了社會熱點話題,國家喊你“管理體重”、“體重管理年”這些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它折射的是體重管理不再是關起門來的私事,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的健康生態。事實上,已經有記者同行在行動。2024年8月,東方網聯合上海一家醫院共同推出《減肥周記》大型系列報道——通過記者的親身體驗與實踐,宣傳科學減重理念并傳遞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截至今年3月,參與減肥體驗報道的記者均已完成減重目標。記者只有健康快樂地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創作潛力,用手中的筆、肩上的攝像機書寫時代華章。
四、結語
在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新聞從業者有了更多選擇,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在線直播等方式,與基層群眾實時互動,獲取更加鮮活的新聞素材。同時,還可以利用無人機、智能穿戴設備等高科技手段,更加便捷地到達偏遠山區,獲取鮮活素材。但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依然不可或缺。惟有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不懼艱苦、迎難而上的工作作風,積極適應新時代發展趨勢,才能客觀真實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二十大報告.https://sfj.beijing.gov.cn/sfj/sfdt/ztzl74/xxxcgcddesdjs/hyjs/326015605/index.html.2022-10-16.
[2]胡凱民.新聞網站發展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新聞采編,2021(09).
[3]張日輝.高校大學生肥胖率及影響因素的調查.2017年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委員會會議暨“學生體質健康與運動生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唐茜.融媒體新聞工作者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提升探析[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8).
[5]李哲.淺談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素質的提升[J].西部廣播電視,2020(03)
[6]田依林.基于可云集性的網絡輿情傳播中在線用戶態度演化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01).
(作者單位:北京日報社)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