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傳播模式,新興媒介中的移動端短視頻傳播表現尤為突出,《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網民使用率達98.4%。2024年,我國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超1.22萬億元,行業興起激發了短視頻從業者的積極性。置身新媒體浪潮,新聞工作者在把好政治關和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的同時,也在涌入短視頻“賽道”。相較于傳統媒體新聞制作流程,新聞短視頻的制作流程有什么變化?如何策劃并高效制作新聞短視頻?筆者結合實踐案例加以探討。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策劃;流程設計;策劃
一、新聞短視頻需要策劃
新聞策劃要求記者對具體的事實和所報道的內容、角度提前設計和規劃。新聞策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策劃涵蓋媒體運營所有環節,狹義的新聞策劃專指新聞報道的策劃與組織,是媒體采編人員在充分尊重新聞客觀性的前提下,為追求最佳效果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勞動。
新聞策劃不僅可以最大限度挖掘新聞題材,還能合理分配線索和資源,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這非常考驗新聞工作者的統籌協調與創新能力。
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新聞策劃的廣度、深度不同,以往新聞策劃僅需要考慮報紙版面、廣電時段或檔期等,新媒體則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新聞報道,這對策劃的周期、工序都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很多時候,“臨陣磨槍”是常態,所以現在的新聞策劃,非常考驗記者、編輯的臨場應變能力。
目前,新聞短視頻在新媒體平臺傳播效果較好,能讓新聞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關注。新聞短視頻策劃對新聞工作者是一項新的考驗。新聞短視頻策劃首先考驗新聞工作者要將報道資源分散一部分或者開發出新的傳播點,作用于短視頻;其次,考驗新聞工作者的視頻制作意識。以往在采訪中記者掌握線索后,對報道的考慮只有文字思維,現在要求記者要提前分析線索,判斷最適合的報道形式。為了能獲得最佳傳播效果,應堅持視頻報道優先,注意及時拍攝視頻素材;再次,考驗新聞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如今新聞短視頻報道內容、形式同質化嚴重,若不經過策劃,不創新視頻結構、鏡頭語言、剪輯等方式方法,靠簡單編輯就發布很難達到預期傳播效果。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升新聞業務能力,多借鑒新媒體報道形式,在此基礎上制作出更加精彩的新聞短視頻。
新聞短視頻的策劃既是新挑戰,也是新“賽道”。如今,傳統媒體轉型進入新階段,各媒體正使出“十八般武藝”做新聞短視頻策劃。如何在新賽道上名列前茅?關鍵要在策劃流程設計上下功夫。
二、不同類型新聞短視頻策劃流程
根據新聞類型不同,新聞短視頻策劃的工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一)重大主題短視頻策劃流程
做重大主題報道策劃時,要結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踐行“四力”,深入基層調研,以小切口講好故事,反映政策具體落實情況。
首先,確定重大新聞主題。深入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從中找到對應落實到基層的具體案例。如鄉村振興主題采訪,要結合其“五個振興”的內涵,聯系省內各地市,并下沉鄉鎮,尋找鄉鎮在“五個振興”中某一領域能做到全省獨一無二之處,或規模排名前列,或能總結出系統方法,有成功經驗的地方。
其次,尋找具體案例,細化到具體的人或事。如策劃鄉村振興主題采訪時,要積極與當地宣傳部門聯系,尋找符合重大主題且符合上述幾個要點的人或事,通過人物的講述以及實地考察,了解具體情況。
再次,確定短視頻的拍攝風格和格式。根據現有媒體平臺,確定拍攝符合移動端或網端的短視頻,為了順應主流媒體傳播規律,滿足廣大移動端短視頻用戶的閱讀需求,短視頻的拍攝風格和格式應適應多端口呈現要求,如移動端應以豎屏拍攝、1080*1920分辨率為主,網站應以橫屏拍攝、1920*1080分辨率為主。
最后,確定短視頻采訪方式。重大主題采訪一般需要文字+圖片+視頻的全媒體報道,受采訪工期和短視頻時長限制等因素的影響,短視頻采訪需要視頻記者提前準備采訪提綱,設計好問題,讓采訪對象盡量通過自述、概括的方式來回答。
現場應先進行短視頻采訪,后進行文字采訪,目的在于:1.確保受訪對象保持良好的狀態,能在鏡頭前講出完整話語;2.提高全媒體采訪效率,短視頻采訪要一鼓作氣,一氣呵成,視頻采訪先行更方便現場及時收集到可用的新聞素材;3.文字采訪可采用視頻中的講述,記者可在視頻拍攝完成后再進行補充采訪,形成良好采訪順序。
(二)人物短視頻采訪策劃流程
人物短視頻重在人物及事例的顯著性,其采訪策劃流程要側重對人物的表現。
首先,確定采訪人物,以及針對該人物的采訪主題。采訪人物的選擇應從這幾點考慮:1.是否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2.是否在全球、全國、全省、全市等區域做出顯著貢獻;3.是否長期堅持做一件事;4.是否有適合在視頻中呈現的過人之處等。確定人物后,根據人物的背景資料,確定從哪些角度報道,選擇一個亮點作為人物短視頻采訪的主題。
其次,提前研究人物背景資料,準備好采訪中提的問題。為了挖掘人物最真實、最動人的內容,采訪前應深入了解人物,做到對人物所做的工作、喜好等方面都很熟悉,并能問出對方熟悉領域的問題。
最后,確定人物短視頻拍攝風格和格式。人物短視頻拍攝風格應將視頻畫面比例、構圖與人物的特點結合起來,人物的正面形象應多用仰視鏡頭拍攝;拍攝人物接受采訪,應盡量通過平視鏡頭呈現,保持客觀視角;拍攝人物表情、動作等細節,應多用特寫鏡頭。畫面比例可橫可豎,其中橫屏拍攝畫面信息量大、可留白空間足;豎屏拍攝可凸顯人物的神情動作,適合在移動端觀看,可拉近人物與觀眾的距離。
(三)突發事件短視頻采訪策劃流程
突發事件是指在短時間內發生的最新事件,一般以災難、事故為主,多為社會新聞。突發事件發生速度快,影響時間長。第一時間做好突發事件報道,需要新聞從業者在最短時間內做出采訪策劃方案。
首先,在最短時間內發布新聞稿和短視頻。突發事件報道最重要的是第一時間發布消息,這需要記者第一時間趕往現場了解情況,用簡短話語概括新聞要素,拍攝第一手視頻素材,錄到最新采訪音頻,并保留現場同期聲,傳給后方簡單編輯發布。
其次,后方確定報道主題和報道方式。突發事件報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開始的報道并不能完整報道出整個事件的信息。這時除了前方記者需要不斷追蹤最新消息外,后方還應在短視頻平臺策劃開設滾動播報突發事件的視頻專欄,將所有快發視頻滾動發布在專欄中;另外,有時現場沒有辦法拍到關鍵畫面,應讓前方記者出鏡介紹現場的最新情況,為觀眾提供最新信息。
最后,做好追蹤報道。突發事件的后續影響時間長,記者應留意事件進展,注意有沒有最新官方回應,并將以往視頻素材轉化為新聞短視頻。
三、新聞短視頻策劃案例
安徽日報農村版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策劃推出了眾多較有影響的報道,作品多次獲得安徽新聞獎。以下案例均為全媒體報道策劃,涵蓋文字、圖片和短視頻,其中新聞短視頻的策劃流程設計為整個報道“添了彩”。
(一)“‘皖美’鄉村入畫來”主題報道
為反映安徽省實施“千村引領 萬村升級”工程進展情況,報道和美鄉村建設新圖景、新變化、新成就,在第二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公布之際,安徽日報農村版開展“‘皖美’鄉村入畫來”全媒體系列報道活動,體現了策劃報道的融合性、目標性和影響力,為和美鄉村建設營造濃厚氛圍。
此重點報道,通過創新形式將文字、圖片、短視頻同H5、現場直播、AI繪畫、人工繪畫等結合起來,組成了全媒體系列報道。
報道策劃從選擇典型-描繪鄉村-前后方采編統籌聯動出發,在多平臺推送報道,包括安徽日報、安徽新聞網、天都新聞微信公眾號、安徽日報客戶端等,并在特定時間節點舉辦線下畫展,做到線上線下全方位報道。
在新聞短視頻策劃方面,采用分段式制作方法,重點拍攝制作“青年學生視角的皖美鄉村”短視頻,通過學生自述,配體驗和美鄉村的畫面以及最終完成的畫作,生動描繪年輕人眼中的美麗鄉村;同時選取多個角度、多個子主題,圍繞鄉村振興中的產業、人才、文化等篩選典型,單獨采訪拍攝短視頻,通過典型采訪+同期聲+空鏡頭視頻素材呈現,擴充了報道內容。
在此項重點報道中,短視頻報道是“佐料”,其彌補了文字、圖片表現力不足的短板,使報道更加生動、更加新穎、更有現場感。將短視頻穿插在文字報道中,也能承上啟下,起到過渡作用。
(二)“老兵融”專訪長豐“軍嫂”
2023年是紀念延安雙擁運動80周年,為做好雙擁主題宣傳工作,安徽日報在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客戶端老兵融專區,開設“新時代雙擁譜新篇”專欄,廣泛征集宣傳案例。
在編輯來稿過程中,編輯敏銳捕捉到了長豐縣照顧傷殘軍人40年的“軍嫂”陳家玲的故事。陳家玲雖然不算名人,但是她所做的事是常人無法做到的。于是決定圍繞這位典型人物策劃報道方案。
策劃方案中,根據人物特點,確定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的報道方式,重點打造5分鐘左右的人物采訪短視頻。短視頻策劃流程包括:了解陳家玲的事跡-準備采訪提綱-確定視頻敘事思路-確定拍攝風格及時長。
通過詳細了解陳家玲的背景資料發現,陳家玲與其傷殘軍人丈夫相伴幾十年的事跡非常感人,策劃時確定以對比手法采訪拍攝,分別采訪陳家玲和其丈夫李孔輝;在此基礎上,確定分鏡和拍攝內容,對主要人物拍攝時采用雙機位固定鏡頭,對人物生活、動作等拍攝采用跟拍、移動鏡頭。拍攝前,聯系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由工作人員協調和做好采訪準備,如采訪的時間安排、采訪流程等。
前期充分的準備為實際視頻拍攝提供了很大幫助,既能拍攝到觀眾想看的故事,又能提高現場采訪、拍攝效率。采訪結束后,文字稿件和視頻經多次打磨,形成融媒體新聞產品在多個平臺傳播,央視網、新時代中國雙擁等主流平臺進行了推送。
(三)抗旱短視頻+直播融媒體報道
2022年8月,安徽一些地區出現旱情,報社決定對旱情較為嚴重的地區進行采訪報道。采編人員第一時間與出現旱情當地宣傳部門取得聯系,在短時間內提出了短視頻+直播的融媒體報道計劃。包括:現場開啟移動直播,直擊部分地區旱情最新情況;視頻、文字記者第一時間趕往現場進行采訪拍攝,并將素材傳回后方,做到快編快發;現場記者進行深入采訪,了解旱情發生后抗旱的進展情況,進行后續跟蹤報道。
短視頻拍攝方面,由于時間緊,視頻記者在現場臨場構思采訪思路,腦海中帶著以下問題拍攝:1.發生旱情的地方在哪?2.旱情現狀,造成多少損失?3.當地正在采取哪些抗旱措施?4.為什么此地旱情嚴重?記者現場和政府工作人員溝通,確定拍攝地點和采訪對象。拍攝期間,視頻構圖以豎屏為主,將帶有明顯旱情的畫面擇優發回后方編輯。此外,現場不斷回看拍攝素材,確保沒有漏拍某些關鍵的新聞點。
從旱情出現到抗旱期間,記者需持續關注并聯系當地有關部門,了解旱情及抗旱的進展情況,并讓通訊員及時拍攝現場短視頻,后方編輯發布后,實時反映當地處理旱情的有效做法,解開用戶“心結”。
此次融媒體報道,做到每天都有滾動消息,并通過視頻直播直擊現場,凸顯融媒時代“兵貴神速”的特點;以當地積極組織、科學有效緩解旱情為導向進行報道策劃,采取了鮮活的傳播方式。短視頻播出后,得到社會廣泛關注。
四、結語
新聞短視頻策劃流程與傳統媒體的新聞策劃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新媒體的特點。首先,新聞短視頻策劃要遵循新聞規律,在短時間內做好報道方案,及時、準確地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其次,新聞短視頻重在用時長較短的視頻呈現新聞,需要有足夠的事實支撐,因此在策劃中視頻采訪、獲取新聞事實的過程至關重要;最后,新聞短視頻要保持個性,注重細節,強調鏡頭語言,做到新聞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如此,即拓展了新聞報道方式,也讓新聞的呈現有了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劉陽.去年我國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超1.22萬億元[N].人民日報,2025-03-27.
[2]史玉成.從信息“富礦”中尋找切入點——淺談新聞策劃在質量宣傳報道中的實現路徑[N] 中國質量報,2024-06-26.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農村版報社)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