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法律框架下,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關系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本文從批評者言論內容的真實性與言論目的的正當性、言論方式的合理性與整體性、受害人名譽受損事實以及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方面探討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邊界,提出通過完善法規、設立對話平臺等措施在尊重藝術表達自由與保護個人名譽權之間尋求平衡。
【關鍵詞】文藝批評;名譽侵權;邊界;平衡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網絡空間治理背景下我國非法網絡出版的規制研究》(編號:18BXW042)的階段性成果。
在當前法律框架下,關于文藝批評與名譽保護之間的關系,已逐漸吸引了公眾和專家的關注。這種關系因涉及言論自由、藝術創作以及個人聲譽的維護而顯得較為復雜。一方面,文藝批評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它對于促進文化多樣性和藝術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被批評者擁有名譽權,如果批評者沒有把握好分寸和尺度,當批評超越了客觀分析的范疇,可能會越界成為侮辱、誹謗,由此便涉及了對名譽權的侵犯。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關于名譽權的保障邊界應設定在哪里,以及文藝批評的適度范圍,至今仍未達成一致意見。這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確保在維護言論自由的同時,保障被批評者名譽權不受侵犯。
一、文藝批評與名譽權相關理論基礎
(一)言論自由
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绷謥龛笤谄渲髦刑岢觯哉撟杂傻母拍羁梢苑譃閺V義和狹義兩種。狹義上的言論自由僅限于口頭表達,而廣義的言論自由則涵蓋了多種形式,包括公民通過不同的語言方式表達和傳播自己的思想、觀點及情感等內容的自由。言論自由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那時城邦民主制度要求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而言論自由正是公民參與政治的主要途徑。至近代,伴隨資產階級革命與民主制度的演進,言論自由逐漸被確立為法律明確規定的公民權利。言論自由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一種保障公民充分自由表達自身觀點的個人層面上的權利,更具有一種民主的公共價值,讓言論者能夠充分表達其真實觀點,從而推動社會民主的持續進步與完善,以更好地發揮言論自由在政治和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言論自由的公共性可以在藝術領域中窺見一斑,它不僅是藝術多樣性創作和文藝批評進行的前提,也是保障文化多元性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正是因為確立了言論自由的權利,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達個人見解和批評社會現象的權利才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保障,確保了文藝批評活動的正常進行,即使這些見解可能引發爭議或不被普遍接受。
(二)文藝批評
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旨在保障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文藝批評作為言論自由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同樣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辭?!罚ǖ谄甙妫┲小芭u”的基本含義是“解讀”和“論定”,對事實進行描述、分析、解說、評判和分類。在文藝批評中,“批”有批駁、批判的含義,“評”則含評說、評論的意思?!芭薄霸u”兩者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共同構成了批評的完整過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藝批評的含義等同于研究和確定,即批評家對作品進行研讀之后,從社會學、文學、美學以及作品結構、情境、情感和人文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給作品一個應有的、客觀的、公正的、科學的定位。文藝批評是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分析和討論,幫助藝術家認識自己的不足,推動藝術作品的進步和創新。同時文藝批評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它允許不同的觀點、看法和意見在這里匯聚、碰撞和融合。這種思想交流有助于拓寬人們的視野,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通過文藝批評,公眾可以了解藝術作品的品質、特點和價值,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文化消費選擇。因此保護文藝批評的自由,有助于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維護公眾的文化利益。
(三)名譽權保護
根據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享有和行使自由及權利時,必須尊重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與權利。這一條款表明,行使言論自由時,不能損害國家、社會和集體的利益,也不能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包括名譽權、隱私權和肖像權等。
《牛津法律辭典》對名譽的定義為:“對個體的道德品質、能力及其他特征(如名聲、榮譽、信譽或身份)的普遍評價?!泵u權不僅具有倫理層面的價值,同時也蘊含經濟價值。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的規定:“公民、法人均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到法律的保護,禁止通過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或法人的名譽?!痹谇址该u權的行為中,侮辱和誹謗是最常見且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本文將重點討論的名譽侵權表現。根據法律的界定,侮辱行為通常是指通過暴力手段或其他方式,公開貶低他人的人格,侵犯個人尊嚴,從而對他人的名譽造成損害。而誹謗則是指捏造或傳播虛假信息,旨在損害他人的名譽及人格尊嚴的行為。在保護公民名譽權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到誹謗法可能對言論自由產生的限制。因此,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法律時,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平衡,既要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也要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
二、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邊界
文藝批評中對名譽權的保護程度,取決于法律如何平衡個人名譽與維護表達權之間的關系。在此,名譽權保護與言論自由之間需維持一種恰當的平衡狀態。若過分強調對名譽權的保護,則可能制約言論自由;反之,若過度偏重言論自由,則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譽權。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必須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邊界,充分考慮到批評者言論內容的真實性、言論目的的正當性、言論方式的合理性與整體性、受害人受損情況以及批評者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批評者言論內容的真實性與目的的正當性
批評者言論內容的真實性是判斷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關鍵要素。如果批評家的言論是基于真實事實的合理評價,即使對藝術家的聲譽造成一定影響,也是藝術家作為公眾人物應當承擔的責任,不應被視為對名譽權的侵犯。但若批評者內容真實性不明確,則可能會面臨名譽侵權的風險。批評家的言論應當是出于公共利益或學術研究的正當需要,而不是出于惡意攻擊或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如果沒有帶有惡意目的,只是正常的批評,即使批評不公正,無意中說了一些有損他人人格、名譽的話,不構成侮辱罪;如果批評家的言論是出于惡意攻擊或損害他人名譽的目的,就可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
(二)批評者言論方式的合法性與整體性
批評家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應當遵循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定,盡可能使用尊重、公正、適度與建設性的話語表達方式,批評者的言論應基于事實,避免無根據的指責或夸大其詞;批評應針對作品或行為本身,而非涉及個人攻擊或貶低;批評者的言論應尊重被批評者的權利,批評言辭應適度,避免使用侮辱、誹謗等不當言辭,如果批評家的言論方式過于激烈或不當,就可能構成對名譽權的侵犯。
此外,批評話語的考量還要堅持整體性原則,進行藝術批評時,判定言辭是否構成侮辱和誹謗,不僅僅是關注言辭本身,還要關注言辭在具體語境中的關聯性。如果一篇文章中只有幾句片面的批評話語,大部分內容較為公正合理,應當屬于正當的文藝批評。單獨摘取某一部分言論可能會導致誤解其真實意圖和語境,從而影響案件的公正判決,因此在判斷藝術批評是否構成名譽侵權時,應當從整體上判斷是否屬于侮辱、誹謗行為。
(三)受害人名譽受損后果
在區分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時,還應當關注侵害名譽權所引發的后果,這包括受害者社會評價的下降和其所承受的精神損害,以及可能伴隨的財產損失等。名譽作為社會評價的一種體現,當受害人的名譽權受到侵犯時,直接的后果便是其名譽的受損,即第三方對受害者社會評價的降低。隨著受害人名譽的受損和社會評價的持續下降,其往往會出現精神上的異常反應,如悲傷、憂慮、憤怒、暴躁、抑郁等情緒表現,嚴重時甚至可能長期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擾,這些都是名譽受損所帶來的精神損害的具體表現。
至于財產損失,它并非名譽侵權行為的直接后果,但在某些情境下,會伴隨有間接的財產損失。例如,受害人因名譽受損而導致的工作上的不順、收入減少;因精神損害而產生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支出,以及為提起名譽權訴訟而支付的必要費用等。
(四)批評者的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構成名譽權侵害的要件之一,在于批評者的侵害行為與藝術家所受損害之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僅當批評者的行為構成違法,并且該行為直接引發了損害后果時,我們方可認定其構成侵權行為;否則,不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在審視此類因果關系時,首要考慮的是時間順序,即違法行為通常先于損害后果發生,遵循“原因先于結果”的原則。其次,需關注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直接且可觀察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可通過事實證據、專業意見、公眾認知等多種方式加以證明,通常應由受害藝術家負責舉證和證明。值得注意的是,侵害名譽權行為與社會評價降低之間的因果關系通常被視為不言而喻,可采用推定方法確認,無需額外舉證。然而,受害藝術家需要提供相應的證據,以證明侵害名譽權的行為與其所遭受的精神損害和財產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
三、平衡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實踐措施
(一)重新定義文藝批評,規范批評秩序
劉克定在其文章《文藝批評古道猶存》中指出,當今有時把正當的文藝和文學批評真實意義混淆了。近年來,國內的文藝批評現狀不容樂觀,受市場化影響,文藝批評更多了“文學表揚”的色彩,成了不少出版社和作者的新型推銷和點贊方式,批評領域良莠不齊,跟著市場、時尚、經濟潮流走,批評為出版和流行捧場、阿諛奉承,文藝批評不但沒有發揮出它的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功能,反而助長各種不良風氣,喪失了獨立人格和文格。因此,當前需要重新定義“文藝批評”,規范批評秩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藝評論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來評判與鑒賞作品。評判的標準應基于文藝作品的質量和水平,在進行批評時,要辨證地看待作家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的關系,要從作品的社會實際效果出發。
(二)明確法律界限,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為了更好地平衡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關系,法律法規需要不斷完善。一方面,通過法律法規明確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界限,如《民法典》中關于名譽權的規定,為文藝批評提供明確的法律指引。包括對何種言論屬于合理的恰當的藝術評論、何種行為屬于超越評論范疇進入侵權行為的詳細規定。法院及相關法律機構應提供更多關于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案件的指導和解釋,提高法律的預見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三)設立對話平臺,完善侵權解決機制
馬龍潛曾在《文藝批評四十年》中說道:“新世紀的文藝批評具有對話精神。這種對話具體體現在批評與文本的對話、批評與作家的對話、批評與讀者的對話、批評與批評的對話?!痹O立專門的文藝批評爭議解決機構和溝通交流平臺,如在線論壇、研討會等,提供一個公開、平等的討論空間,使藝術家、批評家、公眾可以直接交流,增強理解與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可以減少誤解和沖突。鼓勵藝術家積極參與批評過程,對批評進行回應和澄清,這樣不僅可以改善藝術家與批評者的關系,也有助于公眾對藝術作品的深入理解。必要時可通過平臺,經過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文藝批評引起的名譽侵權爭議,避免直接訴諸法律程序,減少法律成本和社會沖突。
四、結語
文藝批評與名譽侵權的邊界是一個需要法律、文化和社會多方面共同考慮的復雜議題。文藝批評家要尊重法律,客觀理性表達,避免出現名譽侵權行為;藝術家也應該保持開放心態,更加包容地面對批評聲音。隨著社會發展和法律的完善,相信我們能夠更好地處理這類問題,形成健康、尊重、有益的文藝批評環境。
參考文獻:
[1]八五普法學習知識一本通編寫組.八五普法學習知識一本通[M].北京:臺海出版社,2021.
[2]宋亞洋,劉德龍.藝術批評的邊界——以名譽侵權為中心的討論[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4,38(02):32-38.
[3]鄭燕.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羅·萊文森媒介思想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
[4]江平,王家福.民商法學大辭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林來梵.憲法學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393.
[6]馬克昌,江任天.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
[7]李偉平.網絡名譽權與網絡言論自由的沖突與制衡——再論“微博第一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21-28.
[8]顧小云.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法律沖突及其訴訟規則[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06):91-93.
[9]劉雪蕾.論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的沖突解決機制的完善[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45-47
[10]胡曉莉.網絡言論的有限自由——在名譽侵權視角下[J].消費導刊,2009(23):144-144.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