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歷史評價體系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材料辨析能力作出了新的要求,學生需快速有效地找出史料的主旨及相關信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并列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內容。采用史料教學法,提升學生閱讀史料、使用史料,結合具體史料回答問題的能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落實新課標、適應新高考的必然要求。
初中階段學生對基本的歷史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則是將這些歷史事件更加具體化,歷史知識和學科素養是通過大量史料來獲得的,因此對于學生的材料閱讀理解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則培養學生搜集史料、分析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
精選史料,設疑引思,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教學過程中我精選史料,借助文字、圖表、歷史照片、音頻視頻等影像資料、角色扮演等形式創設了全新的生動有趣的歷史情景,設計了有啟發性、挑戰性和梯度性的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輪流展示、相互點評,激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探究中,為歷史課堂的高效學習創造了基本條件。
在學習中國古代農耕方式—小農經濟時,我為學生播放了《天仙配》和《一九四二》的兩段視頻,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七仙女羨慕什么樣的生活?這種生活真如七仙女所羨慕的那樣嗎?這種生活建立在什么經濟基礎之上的?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小農經濟的含義、特點、影響、歷史地位及歷史變遷,明確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幫助學生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形成歷史主題學習意識。
運用史料,創設情境,感悟歷史
根據歷史教材內容和課標及新高考要求,設計不同的史料創設相關的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和感悟歷史。切實把握史料展示時間,指導學生根據事件五要素對真實的歷史史料進行剖析。安排具體的歷史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自由組隊完成課堂要求。以鴉片戰爭為例,在課堂上播放關于鴉片戰爭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通過影片了解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和影響意義,并針對歷史影片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影片中出現的關鍵要素,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列出完整的歷史邏輯清單。引導學生分組進行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訓練,通過這些學習方法不僅幫助學生擴寬歷史問題分析的角度和思路,提升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升華了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確定主題,收集史料,拓展能力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探究的歷史主題,可由學生個體及小組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史料的收集整理,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加深對史料的印象,擴展了歷史知識并提升史料辨析能力。
在學習“洋務運動”時,我安排學生收集李鴻章《籌議海防折》,同時提出問題:“李鴻章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形容清王朝當時所面臨的局勢,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請說明理由。”面對這種變局,清王朝如何應對的?結果怎樣?有何啟示?當今的中國又面臨“千年之變局”,你怎么理解?與前者有何不同?中國應怎樣應對?學生經過討論、探究、歸納整理學習成果、書寫答題提綱或內容要點并進行課堂展示,擴展了自身的歷史資料庫,培養了邏輯思維和歷史解釋能力。
史料辨析能力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生澀難懂,離題萬里。由于歷史本身具有既往性的特點,高一學生受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年齡的限制,往往容易對生澀難懂的材料望而卻步,對歷史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課堂中針對學習主題補充一些簡短易懂趣味性強的史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料的運用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的,要體現學習主題內容,有助于學生揭示歷史真相,探索歷史規律,實現教學目標。如果離題萬里,生搬硬套,就會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千篇一律,忽視個性。教師呈現給學生的史料面向全體,沒有差異性,不利于分層教學和學生個性化培養。只有讓學生自己圍繞學習探究主題去收集整理史料或提供來源不一、形式多樣、難度有別、角度各異的史料,學生來閱讀、理解、分析史料,主動去獲取信息、發掘信息、歸納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著力培養并提高史料辨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素養提升和個性發展。
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史料運用要適度。高中歷史教學時間緊、節奏快、任務重、要求高,課堂容量大,過多補充史料而忽視了課本的講解與學習,會忽視對基本知識的理解運用,限制了學生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解釋能力,加重學生負擔,降低學習效果,導致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越俎代庖,效果不佳。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更喜歡在課堂上針對具體的史料自行作出分析,沒有調動學生對史料的學習和理解,學生對史料分析活動的開展比較被動。很多教師在具體的史料分析上,更傾向于提供標準答案,沒有啟發學生對史料進行辨析,也沒有對標準答案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答案分析的初心及出發點,忽略了學生通過史料辨析提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的要求。
史料是記載過去發生的客觀事實的重要載體,離開史料我們將無法了解歷史。適度運用史料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把握歷史規律和發展趨勢,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生史料辨析能力的培養也應因地、因校、因人、因時而異,也應視教學內容而變。培養學生辨析史料運用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訓練歷史思維,應從高一開始,立足課堂,依托教材,精選史料,科學設問,激發興趣,培養思維,并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和一定的方法,久久為功,學生定能取得優異成績,讓學生成為創造型、開拓型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