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類游戲是最受幼兒喜歡的游戲類型之一,在小班剛入園時,幼兒特別喜歡從玩具柜里拿出很多顏色不一、形狀不一的積木,抱在手里敲打出不同的聲音或者抱著到處轉一轉,有的會把積木一個一個擺放在地上連成長長的一條線……小班幼兒在積木游戲中,很少會為了搭建而搭建,通常搭積木只是他們實現游戲意圖的一種方式。米粒小朋友最喜歡到積木區玩了,他會時而感知積木,時而拿積木當道具,用積木“亂”堆“亂”放。在一次次的感知中,游戲也變得樂趣無窮。
像什么就是什么
在一次積木游戲中,米粒將積木平鋪組合了起來。我看到他用小號正方形積木和大號正方形積木平鋪堆放在一起,組成一個長方形,隨后又用幾塊三角積木平鋪在長方形的上方,在三角積木的最上方用四個半圓形組裝成兩個圓形。他指著他的作品對旁邊的我說:“方老師你看我搭的,你猜猜我搭的是什么?”我看著地面上的作品有一些困惑,我既擔心打擊他的搭建興趣又擔心干擾他的游戲意圖,于是我描述他的搭建作品:“我看到了兩個圓形還有一些長方形,還有尖尖 的三角形。”“對啦,兩個圓形是眼睛。”我繼續追問:“是誰的眼睛?這么大?”“是青蛙的眼睛。”“啊,真的是青蛙啊,看來我猜對啦。”在這次搭建中,他能將積木平鋪并組合起來進行表征。由于小班幼兒的建構活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正處于“搭什么是什么”的階段,喜歡邊做邊想象,沒有搭建計劃。小班生活經驗比較少,有時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搭的是什么,老師的主觀想法很容易抹殺幼兒的搭建興趣,我們更應該保持好奇心,學會用幼兒的視角觀察他們的搭建作品。
及時發現游戲生長點
在此案例中,我很少介入到幼兒的游戲中,但對幼兒的發展過程心中有數,同時結合幼兒經驗連續性,識別游戲經驗生長點,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并分析蘊含的價值,支持幼兒衍生出更多的游戲內容。游戲計劃和回顧環節,非常有助于教師與幼兒的溝通,即時了解其游戲意圖,并通過與幼兒交流,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意圖和決定,幫助幼兒進一步強化和明確游戲意圖,支持幼兒更加深度的思考和發展。在“青蛙王子的誕生”游戲中,我通過與米粒的一問一答,了解了米粒的搭建意圖和興趣,也體會到了有效溝通是了解彼此的最佳途徑。當幼兒開始搭房子時,只是隨意地圍攏,我通過觀察和與幼兒展開討論,傾聽幼兒的表達,了解他們的經驗水平,幫助他們梳理和提升。通過游戲后的回顧,我用描述幼兒作品的方式,將幼兒的經驗加以遷移,并鼓勵和啟發更多的幼兒參與搭建。
我和孩子共成長
在這段教學觀察過程中,我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最初的“想要看到結果”到現在“關注幼兒的行為,傾聽幼兒的想法”。在踐行《幼兒園保教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過程中,我發現幼兒的游戲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變,積極性、參與性、主動性變得更高了,更愿意與教師、同伴交流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我慢慢退后,發現幼兒真的會有很多“哇”時刻等待教師去發現。我意識到,幼兒自發的游戲情景出現后,我需要做的就是抓住這些有教育價值的契機捕捉幼兒的特定行為舉止,拓展提升幼兒日常生活和游戲的經驗。教師不能代表幼兒發言,要把自己變成幼兒,才可能真正走進幼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