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左岸幼兒園“溫暖有愛”的園所理念與兒童哲學的研修理念如此契合。如何將兒童哲學與園本課程及相關活動結合,成為老師們的難題。帶著問題和憧憬,我們加入了拱墅區第二屆哲學聯盟研修團隊,開啟了幼兒園的哲思之旅,經過了一年的學習,我們發現哲學,重塑理念,對兒童的理解和支持不斷發生蛻變。
從“標準答案”走向“理解兒童”,讓哲思遍地開花
研修初始,老師把兒童哲學當作“任務”,組織活動時連日常的談話也設置了標準答案,很難做到真正傾聽兒童,理解兒童。隨著聯盟團隊的研修學習和哲思活動實踐探索,老師們開始嘗試站在兒童的視角,捕捉孩子們的哲思興趣點,與他們聊感興趣的話題,課程活動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優化。
在《蚯蚓的旅行》執教過程中,孩子們對“蚯蚓為什么去旅行?”產生了興趣,老師大膽打破原有的教案設計,順應兒童的思考,和他們開啟了一場說聊就聊的話題之旅。孩子們圍繞“面對美麗的風景是繼續旅行好還是留下來好?”“知道前面會有危險,蚯蚓還要繼續前行嗎?”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主動思考中,孩子們不僅對故事內容有了深入地探究,同時還將故事的思考點引入了生活。
從“刻板要求”走向“尊重支持”,讓哲思潤物無聲
在觀摩中我們發現,不同年段班級兒童茶杯架周圍出現了各種提醒喝水的環創,帶著對這一現象的思考,教研組組織了一場關于“喝水那些事”的哲思研修會。創設環境的老師認為這樣的暗示能讓孩子保證一天5杯水的喝水量,同時也利于老師發現并提醒孩子喝水。然而在教研思辨中,老師們發現喝水這件事最終要交給孩子自己,只有孩子真正了解了喝水的意義他們才更愿意主動去喝水。研修后,茶杯架周邊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孩子們不僅探索人體對喝水的需求,同時對“可以喝什么水?”“什么時間喝水?”等問題產生了興趣。在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中,老師將原本對孩子的“刻板要求”逐漸變成了“尊重支持”,哲思在潤物無聲中讓生活教育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
從“師幼互動”走向“伙伴共生”,讓哲思同生共長
兒童思維的意外驚喜也會帶給老師不一樣的成長,讓兒童成為“老師”。自然區種植的青菜經常長菜蟲,孩子們總會用各種處理工具捉掉菜蟲。這種習慣因為一個孩子的問題而被激起了一片浪花,一位幼兒說:“小蟲子好可憐,為什么要把它弄死?”另一個幼兒回答:“蟲子會吃青菜,所以要把它消滅掉。”小女孩認為蟲子被踩死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一時間孩子們各抒己見,那么菜蟲究竟要捉還是不捉?最終老師把思考的權利還給了孩子,以實驗的方式進行驗證。最終發現菜蟲如果不捉,青菜會被吃光,而將菜蟲放在觀察容器里進行喂養,它會結蛹化蝶,最終變成菜粉蝶。菜蟲雖是害蟲,但長大后卻能成為益蟲傳播花粉,“害蟲”和“益蟲”并不是絕對的事情,一個新的哲思討論又在實驗過程中應運而生。在案例中,孩子們的視角改變了老師的固化思維,提高了師幼本身對生命的敏感度,站在菜蟲的角度看世界,每一種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作者單位:杭州市左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