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回國兩個月,清理桌面時看到去年8月份貼在磁吸黑板上的出國前待辦清單,突然感覺時間飛逝,清單字跡還停留在趕赴羅馬之前,那時我正思考著給意大利的同學帶什么禮物。從2021年進入校園的初次了解,到2023年下定決心提交申請,2024年苦練雅思出分,再到2025年結束交換歸來,頓感時間過得飛快?;貒拈L途飛機上我編輯好了朋友圈:我已不在羅馬,羅馬在我。或許羅馬于我的價值猶如地壇于史鐵生老師,如今回想起來,我的思緒瞬間開始倒帶。
羅馬教堂獨一份的時空穿梭感
羅馬作為世界文明古都有著數不勝數的教堂。即使周遭街道熱鬧繁雜,教堂總是寧靜和整潔,進入其中一座好似進入另一個世界,每當心情煩躁時,我總喜歡去教堂坐坐。初至意大利的某天傍晚,我和室友路過一座位于中央火車站旁的大教堂,在那里我們恰好聽到一場音樂會,我被現場唱詩般的歌聲、深邃的管風琴曲樂深深震撼,即使不信教,此刻我仍然感到心靈受到了洗滌。很多次我閉上眼睛,無數畫面在腦海里浮現出來。
原來我已經在一個太陽很好的午后向媽媽提起了羅馬交換的計劃,在緊張糾結的情緒中聽到了她的認可,那是種子瞬間的生根發(fā)芽;后來我報名了雅思考試,決意要在大三下學期之前至少拿到6.5分的成績用于申請交換。我記得在那段年少時光,即便是行至麗江古城,我仍不敢丟下雅思練習寫到凌晨,大年初一我也堅持練聽力……之后我獨自北上遞簽,和朋友一起租好了房子,在機場送別瘦小卻幫我扛了一路箱子的爸爸,又踏上了深圳凌晨一點起飛的航班。再回過神來,原來我已經身在羅馬,辦好了稅號,坐在教堂,成為一名留學生了。
意大利教育的松弛和嚴謹
意大利人的松弛態(tài)度不僅體現在八點的晚餐和遲到的約會。直到來到意大利,我才知道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以下簡稱“羅馬一大”)的上課、課間、下課全部沒有鈴聲,每個節(jié)點都靠老師自己決定。競爭法教授是我見到的第一位教授,他是一位很準時的意大利人,后來我才知道這一點很難得。我的另外兩位教授則沒那么守時,十點的預定課表經常十點二十才實際開課。幾乎每節(jié)課中間都會有一個叫作coffee break(茶歇)的課間,時間完全取決于教授們想何時來杯咖啡。接一小杯榛子濃縮咖啡伴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猜教授們也這么想。
羅馬一大的校園沒有電子閘門,各類人群都可以自由進出。在考古課的課堂上,頭發(fā)花白的教授告訴我們,“在意大利,教育是自由的一部分。”我記得那天教室擠滿了人,就連講臺上都有席地而坐的同學,而我還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努力地踮腳張望,教室里不乏上了年紀的學生,還有來自各個學院、天南海北的學生,所有想上課的人都可以給教授發(fā)郵件申請加入班級。當然只聽課不考試也是可以的,在學期末可以自行報名參加期末考試,因此教授們不會有固化的班級意識,我從沒感受到他們對本學院學生的偏袒。上課自然也是不用交錢的,我的朋友告訴我,只有參加考試才需要交稅。
期末考試也讓我收獲了極大的震撼。兩門專業(yè)課考試前我背書背得昏天黑地、元氣盡失,結果我的意大利朋友看到我的樣子表示驚訝,他說他完全沒準備,因為他要過圣誕節(jié)。即使我知道羅馬一大有著一月一考的制度,但對于意大利人的松弛我還是表示很驚訝。確實,我的兩位教授在課程中不斷申明,課程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每個月都可以再向他們申請參加考試,直到成績滿意為止。公司法教授還在考試當天和我們說,“不要緊張同學們,只要在卷子上體現出你們認真學習了就會通過的?!弊匀徊挥谜f考試當天她遲到將近半小時才帶來了試卷。考試時間四十五分鐘,共有三道主觀題,我用二十分鐘就已經寫完了我認為一切可能的答案,確實收獲了不錯的成績。不過總有一種自己前一天晚上拼命復習的功力有所浪費的感覺,看來我還是不夠松弛。
不過意大利人的隨性不宜解釋為隨意,他們也有自己的堅守。有兩門課程的教授雖然不會點名,但是每節(jié)課都會帶來紙質的空白簽名表,請上課的學生簽到,其中一門課要求學生達到80%出勤率才能參加筆試,否則需要參加口試。教授們歡迎學生提問,但是他們明確告訴我們,請不要在課間提問,要在課上立即提問,因為這樣全班同學都可以一起思考你提出的問題。我最終還是沒有克服上課提問的猶豫,我總是擔心因為個人的問題耽誤大家的時間:“萬一別人都聽懂了呢,畢竟我的語言水平也有限。”考試之前,教授會一再強調文明應考的重要性,公司法教授甚至準備了三份不同的試題分發(fā)給考場相鄰座位的同學,并嚴格檢查電子產品,光是發(fā)試卷就用掉了將近二十分鐘,這確實體現了其學術嚴謹的態(tài)度。
意大利交換限時游記
在意大利的出游撐起了我小半的時間和一半的幸福感。公司法課程總是安排在周四和周五的上午,我有了一下午的空閑時間,這時我喜歡去渡槽公園。渡槽公園很大,里面有古老的渡槽和橋洞,日光明媚的時候可以透過一個個橋洞看到對面被微風拂動的草地,沿著渡槽平行地漫步,仿佛看到一幀一幀的電影正在橋洞放映。傍晚的時候,走在回家的路上,再次回頭看橫亙在公園的渡槽,四周皆暗,唯有橋洞透出夕陽,洞內生機盎然,對面空曠地帶有本地居民在走彈力繩、遛狗、野餐。每次透過橋洞欣賞渡槽公園的時候總覺得自己趁機融入了本土生活,有種“偷偷”的幸福感。渡槽公園的小河流很清澈,入秋之后倒映出片片金黃的樹葉,我在層林盡染的時節(jié)來到長椅復習考試、給媽媽打視頻電話,戴上帽子感受緩緩掀開時視線被陽光模糊的溫暖,聆聽藝人彈奏著鋼琴曲,整個羅馬最喜愛的就是這里了。
歐洲的廉航很便宜,我利用低價機票游玩了好幾個國家。我在波蘭奧斯威辛看到了小鎮(zhèn)的美麗和殘酷歷史的強烈對比,在火車上和在克拉科夫讀研究生的小哥聊到了他的gap year,他去了德國一個國際組織做文化宣傳的實習,不由得心生羨慕和欽佩;在德國新天鵝堡徒步到Füssen小鎮(zhèn),被那里的林間騎行道美得落淚,一路上看到一頂頂雪山、蜿蜒的山地公園、大片的綠得很均勻的草場和星星點點、屋頂積雪的小木屋;在巴塞羅那看到了海岸列車沿線蔚藍的地中海和永遠未完工的圣家堂;在丹麥和瑞典看到了冬季熱烈、溫暖的室內設計,見識到了北歐強烈的海風在哥本哈根以北的海面卷起的無數看上去細小而密布的浪。還有一次記憶深刻的長途旅行是期末考完后和朋友們去過的北意多洛米蒂山區(qū)。冬季12月,整個小鎮(zhèn)銀裝素裹,雪及膝蓋,小鎮(zhèn)中心充滿了圣誕氣息,噴泉在某一夜瞬間結冰,透過窗戶能看到漆黑山谷里千家萬戶木質別墅和層層疊疊的暖光燈。白天到了十點鐘,天色變得很亮,無數煙囪里開始冒白色的炊煙,積雪消融,一切都像極了童話世界。
我同樣驚訝于意大利較小的城鄉(xiāng)差距,每到一個小鎮(zhèn)我都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和Formia的故事完全起自緣分,一次坐著火車去龐貝的路上,我在偶然睡醒睜眼的瞬間看到了深藍俊美的海岸線,于是立刻掏出手機標記位置,后來在某一個周末專程來到這里。我走出小小的、略顯冷清的火車站時起了風,婆娑樹葉透出遠方湛藍的海灣,美得我倒吸涼氣。我開始順著錯落的民居和石子路漫無目的地逛到海邊,在面向港口的木質躺椅上和當地初中生一起曬了很久的太陽。遇見Rieti小鎮(zhèn)也純屬偶然,有天我在翻谷歌地圖時收藏了有河流途經的山地小鎮(zhèn)Rieti,那時我對這里的美景一無所知。出發(fā)的那天我才發(fā)現這里需要轉車才能到達,當我趕到第一個站臺時有點傻眼,最后一程的小火車很古老且只有兩個車廂,小火車慢慢地爬山,水汽越來越大直至駛入霧氣,到山頂才見到太陽,天空蔚藍,水面平靜,河邊的每一座小房子的秀麗倒影隨著水波不疾不徐地蕩漾。維利諾河邊,一位老爺爺在家里陽光充足的長椅上坐下來,攤開了報紙。河水清澈如無物,一條魚也沒有,只聽見潺潺水聲和清脆的鳥鳴,只看見橋下似懸空的天鵝和簇簇浮動的水草。
回國的那天,羅馬又是一個晴天。我們最后一次坐著狹小的電梯,拿著行李箱下樓,又一起到達菲烏米奇諾機場托運、登機,舷窗外陽光明媚。我不知該如何告別,回看走過的路,想起初至羅馬辦理稅號的艱辛、艱難入睡的夜晚、獨自出行的大小旅途、認識和相伴的朋友……我漸漸意識到我萌生出了很強的安全感,不再對火車發(fā)車時間感到焦慮,開始給自己做健康的食物,我已經收獲了無法具體衡量的成長。
如今,我已不在羅馬,羅馬在我。
(作者曾就讀于意大利羅馬第一大學法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