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部分幼兒的成長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顯著變化,這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新課題和新要求。傳統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形式單一、缺少趣味性和互動性,家庭參與度低,社區資源未充分利用,導致傳統教育模式難以滿足幼兒全面發展需求,需要探索新教育模式。
我園以 “公園親子徒步活動” 為切入點,通過實踐探索建立起幼兒園主導、家庭積極參與、社區大力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打破傳統健康教育的封閉性和碎片化狀態,為幼兒健康素養的培育提供生態化的教育路徑,促進幼兒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多主體形成教育合力
家園社協同育人模式通過整合家庭、幼兒園和社區的教育資源,為幼兒提供更豐富、更全面的成長環境。在這種模式下,幼兒不僅能夠獲得來自幼兒園的專業教育,還能在家庭和社區的參與中,接觸多元化的知識和經驗,促進身體、智力、情感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家長通過深入了解幼兒的教育需求和成長特點,進而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與幼兒園形成更好的教育合力。在協同共建過程中,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得到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得以建立,這不僅有助于幼兒的教育成長,也為幼兒園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協同中的家園社功能定位
幼兒園作為健康活動的主導者,應負責構建健康活動的整體框架。這包括確定活動的目標、內容、形式以及評價體系。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和專業優勢,設計既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又能激發其興趣和參與熱情的健康活動。同時,幼兒園還應建立有效的活動管理機制,確保活動的順利實施和效果評估。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重要環境,也是健康共育的主體。幼兒園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健康活動,與幼兒共同體驗、共同成長。社區作為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活動空間。應搭建社區支持下的生態教育實踐平臺。幼兒園應與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和利用社區教育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體驗場景,讓幼兒在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提升幼兒園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
徒步研學活動個案解析
我園圍繞園本課題“基于家庭和社區參與的幼兒園健康活動的實踐研究”,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以及龍城公園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捷的地理位置,設計實施了公園徒步研學活動。活動以自然游戲為載體,將家庭、幼兒園和社區資源有機整合,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
籌備階段,家園社成員明確分工,緊密合作。班主任負責策劃和申請,設計教育游戲卡,與家委會協商;副班教師協助招募義工,準備材料;家長義工監督幼兒完成體能打卡,做好后勤保障、攝影和地點勘察等工作;安全主任提供安全指導;保教主任協調社區聯絡,監督活動流程。
在穿越公路環節,教師教授幼兒交通安全規則,培養安全意識。熱身階段,教師強調安全要點,帶領幼兒熱身,為活動做準備。徒步探索時,幼兒分組完成任務卡,尋找不同形狀的樹葉,收集“安全的石頭”進行搭建和繪畫,鍛煉觀察力與專注力。家長義工關注幼兒健康,引導適時補水和更換汗巾。自然游戲環節依序開展,“樹枝的一百種可能”提升團隊合作和空間感知能力;“森林盲行”鍛煉感官、勇氣與信任,增強方向感和平衡感;“樹葉健康密碼”引導幼兒觀察樹葉,討論如何抵抗病菌,深化對自然的認知。
環保行動與總結階段,幼兒清理活動區域,踐行“無痕山林”理念,培養環保意識。通過繪制自然健康地圖,鞏固所學知識。返程時,教師發放“健康小衛士”貼紙/獎狀,鼓勵幼兒分享感受,引導家長開啟《家庭健康公約》,把活動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幼兒健康行為觀察表數據顯示,多數幼兒在體能發展、安全自護、環保行為、社會情感發展和自然探究能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現。部分幼兒能夠獨立完成 1.5 公里徒步,且在自然游戲中靈活運用身體,如跨越樹枝、蒙眼行走等,展現出較好的體能素質和身體協調性。在安全自護方面,幼兒能夠主動要求補涂防曬霜或戴遮陽帽,遵守安全規則,如不觸碰尖銳物品、遠離危險區域,游戲后主動使用濕巾清潔手部,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在環保行為上,幼兒積極主動地撿拾并分類垃圾,還會提醒同伴或家長帶走垃圾,環保習慣逐漸養成。在社會情感發展方面,幼兒在團隊游戲中主動與同伴合作,如共同搭建樹枝迷宮,遇到困難時嘗試自主解決,和同伴交換工具等,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在自然探究能力方面,幼兒能夠熟練使用放大鏡、標本袋等工具細致觀察自然物,并提出與自然相關的疑問,如“為什么這片葉子有洞洞”,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進一步激發。
家長反饋問卷顯示,活動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認可。在對孩子健康行為促進方面,體能耐力提升,安全意識增強,環保習慣養成,同伴合作能力和自然探究興趣等選項均獲得較高選擇率。對于家園社協作效果,大部分家長認為非常有效或較有效,充分肯定了資源整合與分工協作。許多孩子在活動后主動要求參加戶外運動,主動分享自己的觀察心得,在家提醒家人注意垃圾分類和節約用水。家長也對幼兒園健康教育提出了進一步需求,如家庭健康活動指導、健康知識科普和社區資源推薦等。社區公園管理處對活動給予較高評價,認為活動對社區環境建設和文化創園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
各方的緊密合作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未來,幼兒園應繼續深入挖掘社區資源,拓展此類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將健康教育與社區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推動健康教育從班級走向社會,形成更加完善的生態化教育體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白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