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以臻美,涵養而立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樂學善思、志趣高雅的學子,是北京市趙登禹學校一直以來堅持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為實現這一育人目標,學校在教育教學領域持續探索創新,致力于革新教學與學習方式。近年來,北京市趙登禹學校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探索樂學新路徑、提高師生創造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實踐與成效。通過回顧單學科嘗試、跨學科探索、常態化實施三個階段的舉措,剖析其對學生全面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并針對現存問題提出未來發展方向,旨在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
實踐探索啟新途
2015年至2018年:單學科嘗試階段。2015年,《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要求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為教學模式革新指明了方向。學校通過項目式學習,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開發并實施了上百項學科實踐活動,如詩詞大會、英語達人秀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中,《探訪古北口》綜合實踐課程在市級展示活動中廣受好評。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這種方式仍屬于“半個性化”的發展,教師設定的主題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未根本實現以學為主。
2019年至2021年:跨學科探索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學校結合杜威教育理論,進行了跨學科學習的嘗試與探索,設計了多學科融合項目,如化學“制作野外凈水裝置”融合多學科知識,“重走長征路”綜合實踐活動涵蓋多學科內容,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與多學科知識運用。眾多教師參與跨學科項目學習并取得成果,但僅有10%課時實現了“部分時間”個性化發展,多數課堂仍存在個性化不足的問題。
2021年至今:向常態化轉變階段。學校成為豐臺區第一批項目學習領航聯盟校后,項目學習從物化生地四個學科轉化為全學科、常態化,項目設計也向小微項目轉化,在常態化課堂上得以全面實施。學校構建了教學管理體系,制定了相關規范指南,同時定期邀請專家講座,構建多維賦能體系助力教師成長。在制定了規范化實施流程后,涵蓋項目啟動、規劃、執行與展示各階段任務要求。如“校園水資源優化利用”項目設置多項任務鍛煉學生多種能力。2023年12月,學校開展了項目展示月活動,全方位展示了各學科項目學習成果,也在各種來訪與交流活動中介紹了學校開展項目學習的經驗,得到各地區老師的肯定與好評。
教學相長結新果
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項目學習以其趣味性、實踐性和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生圍繞項目主題主動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形成更為立體且全面的認知結構。學生的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得到顯著提升,他們學會在復雜情境中靈活應變、自主探索,成長為具備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學習者。近年來,學生在各類科技素養比賽中屢獲佳績,如入選“基于微納衛星研制的創新實踐項目”、在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素質大賽中取得一等獎等。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的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關注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化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項目化學習要求教師具備跨學科整合知識的能力,提升組織管理能力、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能力以及合作溝通能力,實現自身從單一學科教師向綜合型教育者的轉型。教師在各級各類的教學展示活動和教學比賽中屢獲殊榮,教學設計、作業和教學比賽獲獎證書充分展示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鑒往知來謀新章
確定驅動任務。驅動性任務設計應全面閱讀課程標準,深刻理解學科本質,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設計具有梯度和層次的項目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項目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力點,實現個性化成長。
優化教師指導策略。加強對項目學習過程的動態監控,建立更高效的問題反饋機制,利用在線平臺和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支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
平衡項目學習與雙基落實。將雙基巧妙地融入項目任務,通過項目學習的情境性與開放性,讓雙基以更生動、靈活的方式被學生理解與內化。教師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與資源,引導學生在項目學習與雙基落實之間找到平衡。
探索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構建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秉持多元化原則,多維度考量學生表現。評價主體應更加多元,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有力推動項目學習的持續優化與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開展項目學習的實踐探索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校將繼續深化項目學習實踐探索,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質、高效的學習環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北京市趙登禹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