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本土文化博弈的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長期偏重西方文化輸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呈現“符號懸浮”困境。以佛山為例,其醒獅、陶藝、粵劇等地域文化元素雖被零星引入課堂,但普遍存在“淺層貼標\"問題:文化載體碎片化、解碼路徑單一化。調查顯示,佛山市78% 的小學英語教師缺乏系統性文化融入策略, 65% 的學生無法用英語闡述“行通濟\"等民俗內涵。這一現狀既弱化學生的文化認同,也背離“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課程目標。
本研究旨在構建“浸潤·傳承”雙向驅動模式:一方面,開發可復制的“節日一技藝一哲學\"三維主題課例,為新課標中“文化意識\"落地提供實踐范式;另一方面,通過AR技術賦能與文化評價創新,破解教師雙文化素養發展的“知行鴻溝”,推動英語課堂從“文化傳輸\"向“文化共生\"轉型。
一、浸潤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價值
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小學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從能力和思維兩個角度分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強化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還需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鍛煉機會,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實際運用能力。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豐富了英語學習的素材,而且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支撐,有助于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擴充課堂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厚,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實際,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依據地域文化元素拓展語言學習維度,如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名人軼事、文化古跡等,這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豐富了課堂內容,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課程是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大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實現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例如,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對比、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區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地方文化,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促使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二、傳承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途徑
1.以教材內容為依據,融入文化知識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媒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嘗試依托教材內容有效地融入文化知識元素,同時制造話題點,深入挖掘文本信息展現出來的文化差異,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認知。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之上,深入挖掘、仔細整體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為教學的有效開展做好鋪墊。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Atthezoo”一課為例,教師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礎之上,對教材內容涉及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整理。在本節課中涉及多種動物,要根據教材內容,融入文化知識,挖掘課文中的文化觸點:了解我國以及西方國家獨有的動物有哪些,并以教材中的動物為出發點,向學生介紹中國十二生肖的英語說法,了解傳統文化。
2.以課堂任務為手段,滲透文化意識
課堂任務不僅是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仔細分析教材內容,并通過問題和任務的驅動,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以小學人教版三年級英語下冊“Myfamily\"這一單元為例,文中涉及“Who'sthat...”和“Ishe/she...your...\"這兩個句型。從文化意義上看,復活節對于西方國家是團圓的日子,而在中國中秋節也是團圓的日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復活節和中秋節的差異為探究主題設計課堂活動: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兩個節日不同的習俗;說一說中秋節佛山地區的特色活動。通過兩個任務的推進,將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并在此基礎之上加深地方文化的滲透。
3.以學科融合為驅動,厚植文化自信
目前,部分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過于關注英語知識的學習,通過讀、寫、背等一系列手段,鞏固英語基礎知識,而忽視了文化知識在教學中的融入,低估了多學科融合教學的價值,導致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生難以實現全面的提升。基于此現狀,教師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于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應重視多學科知識融合互通,并以此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厚植學生文化自信。
以“Atthezoo”一課為例,教師為學生拓展延伸了“TheZodiacAnimals\"的內容。在作業設計中,圍繞課上教學內容,以十二生肖為主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屬相進行創意設計,例如,結合自身的生肖進行創意書簽設計,書簽內容包含生肖配圖、英語單詞、生日時間等,通過書簽設計更深層次了解生肖文化;將不同的生肖與寓言故事相聯系設計創意海報。
4.以課外活動為延伸,發展綜合素養
科技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有力幫助,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展示途徑更加豐富和多元,其不僅可以通過文字、畫面等傳統的方式流傳下來,還可以通過動畫、視頻等手段被中小學生所熟知。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通過文字描述、圖片展示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各地方文化,而且還可以利用各種互動程序,為學生提供學習和鍛煉的平臺。
配音是一種趣味性較強且可以展示傳統文化的途徑,通過配音活動,學生可以被英語以及文本背后的故事所牽動,進而加深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以人教版三年級英語下冊“Welcomebacktoschool!\"這一單元為例,本單元教學內容是涉及介紹國籍、地名的詞匯。
在本節課學習中,教師利用配音軟件自制“Myhometown\"的視頻,配音軟件中有關于CantonTower(廣州塔)等景點內容;有關于WontonNoodle(云吞面)等特色美食的展示。通過配音活動學生不僅擴大了詞匯量、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而且了解了廣東文化特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三、結語
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教師應充分研讀教材,融入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借助主題情境創設課中任務,滲透文化意識,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加強學科融合,通過文化知識的展現,厚植學生的文化自信;積極組織拓展延伸活動,挖掘文化深度,促使學生不斷汲取文化力量,積蓄文化能量。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