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學生習作剛剛起步,大部分同學對習作興趣不濃,甚至產生畏懼、厭惡之感,如果教師不能另辟蹊徑,指導學生愛上習作,從長遠來看,無疑會影響孩子語文素養的提升。那么如何能讓孩子快樂地去創作,并樂于分享習作呢?筆者將習作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實踐。
一、勞動體驗及時寫,展生活百態美
筆者認為勞動就是習作的源頭活水,可以為學生的習作提供鮮活的素材。將小學生的習作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真實生動有趣的體驗將會讓孩子們靈感進發,把獨特的體驗化為一篇篇獨特的文字。
筆者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勞動實踐,布置學生回家參與各種家務勞動,如洗碗、洗鞋子、洗襪子、做菜、掃地、整理房間等,讓孩子們把勞動的過程、體驗及感受及時寫下來,并在課堂上對習作進行點評與二次指導。孩子們有感而發的習作更豐滿,更具真情實感。參與家務勞動不僅讓孩子們樂在其中,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更讓孩子們用一雙雙慧眼觀察到勞動過程中細微的美,在想象的世界盡情馳騁,用優美的文字洋洋灑灑地把自己的快樂記錄下來。與此同時,也讓孩子們嘗到了生活百態,還能感受到家務勞動不一樣的體驗,體會到家人勞動的艱辛與不易。這些獨特的個體感受,都為孩子們習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學生將這些獨一無二的感受抒寫在習作中,這便是生活百態的美。學生進行家務勞動后,及時寫下的習作,也是感觸豐富,各有千秋。
家務勞動及時寫的方式能將一次或有趣或艱辛的勞動體驗轉化為鮮活、真實而靈動的文字,更能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力、思考力以及覺察力。
二、開展多彩活動,拓寬習作素材
參加勞動實踐是積累習作素材的有效路徑。筆者認為在勞動教育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大大拓寬孩子們的視野。結合傳統節日,如為慶祝中秋節,從中秋習俗“賞月、吃月餅\"延伸開去,讓學生動手做月餅,傳承做月餅的技藝,讓學生在揉、撮、捏、按、壓的過程中感受做月餅的樂趣,感受傳統習俗的魅力;冬至讓學生動手做餃子,了解餃子背后的歷史故事,學習包餃子的步驟,了解冬至節日故事的來歷;清明節讓學生做青團,濃濃的艾草香帶著對祖先的追思,讓學生感受青團的軟糯與香甜。除此以外,還可以組織愛心義賣,讓孩子們自己準備義賣物品,自已整理物品,自己設計海報,自己擺放物品,自己銷售,在校園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聲叫賣,討價還價。還可以組織勞動技能大賽,讓孩子們削土豆,折豆角,努力展示自己的技能。這些與眾不同又難能可貴的勞動經驗都為孩子們的習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孩子們在酣暢淋漓的勞動過后,洋洋灑灑就把勞動的過程及感受傾注于習作中,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三、分享勞動成果,勞動感受眾說紛繪
勞動是快樂的,勞動的快樂來自分享。筆者認為,可以讓學生在班級分享勞動成果,在分享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說習作的能力。因此,筆者利用春節,布置寒假項目化作業:做一道獨具一格的菜,想一個獨具特色的名字,然后把做菜的過程錄制下來或者做成PPT,為大家介紹如何做一道香噴噴的菜,并從色、香、味來介紹這道菜以及為什么要為這道菜這樣命名。大家一起觀看同學們分享的視頻,視頻中同學們落落大方地介紹菜的制作過程及菜名的由來。創意十足的解說讓視頻的分享格外精彩,而做菜中各種小插曲也為視頻增添了許多意外的驚喜,這樣的分享是快樂的,這樣的解說其實就是一篇篇精彩習作。
四、繪思維導圖,豐富習作過程
在指導學生習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孩子寫作時喜歡東拼西湊,湊字數,與習作內容生動具體這一要求相差甚遠。為破解這一難題,在習作教學上,筆者認為可以尋求另一種思路去破解,從學生喜歡的手工勞動著手,以思維導圖為輔助工具。因為大部分學生喜歡做手工,為了做出自己喜歡的手工,學生通常都會對手工的每一個步驟觀察得清清楚楚。筆者以“思維導圖抓動作\"這一習作策略為突破口,融合學校的特色課程一掐絲琺瑯,開展手工勞動,并運用“借助思維導圖抓動作\"這一習作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快樂的手工勞動中,認真觀察勞動步驟,并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放慢“鏡頭”,回憶手工過程的每個動作,再借助思維導圖,說一說制作掐絲琺瑯的步驟,最后把掐絲琺瑯的過程寫下來。這樣不但把手工勞動的過程寫具體、寫生動了,還養成了敏銳的觀察力,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實踐證明,“借助思維導圖抓動作”的習作教學策略和開展手工勞動相融合,不僅讓學生的手更靈活了,觀察力更細致了,更重要的是讓習作的內容也更豐富了。
五、借生長順序,厘清習作思路
很多學生的習作經常思路不清晰,前后不連貫、不流暢,不知所云。如何打破這種習作困境呢?筆者認為,種植勞動或者養殖勞動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筆者帶著學生開展種植勞動、水培勞動還有養殖勞動的實踐,讓學生在家播種,觀察播種、發芽、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并讓學生把種子的生長過程記錄下來;給學生下發綠豆,讓學生把綠豆帶回家,密切觀察綠豆的生長變化過程;讓學生觀察蠶的一生,從蠶卵到蛻皮到結繭到化蛹成蛾。通過這些不一樣的體驗,讓學生親身或感受生命的成長與蛻變,感受生命的驚喜。學生悉心照顧植物或蠶寶寶,在親手勞動后獲得一份份驚喜與感動,從而刺激記錄與寫的欲望,進而轉化為一篇篇優秀的習作。
此時,采用何種習作教學策略也顯得異常重要。如何體現生命成長的連續性,不增加學生習作的負擔,又能解決習作思路不清這一問題?采用“觀察記錄表格”這一習作教學策略,記錄生命的成長是不錯的選擇。既能讓學生用心觀察種子、豆芽、蠶的每一個細微而奇妙的變化,欣喜生命成長的美妙,又能破解習作思路不清這一難題,恰如其分地把生命的成長過程完美地記錄下來,提升了習作的品質。
當學生聚焦于自己養殖的蠶寶寶時,通過持續觀察——觀察蠶卵的樣子,觀察蠶破殼而出的樣子,觀察蠶蠕動、吃桑葉、蛻皮、結繭、化繭成蛾的樣子,然后圖文并茂繪制屬于自己的觀察記錄表。筆者將這些觀察記錄表展示在教室的讀寫展示區,讓它們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讓蠶寶寶的每一份變化都牽動著孩子們的心。
在觀察記錄表上,筆者要求學生用日期、圖片、文字,清晰地記錄蠶的蠶卵期、蛻皮期、成蠶期、結繭期這些關鍵的生長期。蠶破殼而出的可愛,蛻皮時的掙扎,成蠶時的大食量,結繭時繭屋的五彩繽紛,都被清晰地記錄在表格上,成長順序即習作順序。這個過程還包含篩選和過濾,去除糟粕,取其精華。素材的選取非常重要,要選擇重要的階段進行記錄。“種植、養殖勞動 + 觀察記錄表”這種新穎的融合,不僅幫助學生梳理清楚了習作的思路,讓習作思路更加清晰,又大幅提升了學生習作的水平。
六、走進社區,宣揚勞動精神
勞動教育不僅僅限于家務勞動、手工勞動,更應該輻射社區。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開展一些公益勞動,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對社會與自然產生更深的思考,必要時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讓學生撰寫演講稿,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勞動中,以便服務社區,回饋社會。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公益勞動,在社區開展撿垃圾活動。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在湖邊、在中央公園里尋找垃圾。活動深深地觸動到了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深刻反思,通過公益活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埋下一顆保護環境的“小種子”。緊接著筆者組織大家在班級開展了一次“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演講比賽。比賽前,學生積極撰寫演講稿。比賽期間,孩子們一個個慷慨激昂,譴責小區內破壞環境的行為,呼吁全班同學和自己的家人也加入小區撿垃圾活動,為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學生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有感而發,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習作水平,更是弘揚了勞動精神,這也正是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所在。
當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將多元有效的習作教學策略與豐富有趣的勞動教育相融合,對扎實地開展勞動教育,提升小學生起步階段的習作素養意義重大。只有不斷探索,才可以讓兩者緊密融合,互助共贏。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