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雙減”政策的實施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變革。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立足于“雙減\"政策的核心理念,探討小學語文優質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旨在為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現狀
“雙減”政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政策旨在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壓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不僅包括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還強調審美能力和文化傳承意識的塑造。在這一背景下,課堂提問作為教學互動的重要形式,其重要性愈發凸顯。有效地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盡管教師們正積極探索適應“雙減”要求的提問策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多媒體資源的使用日益普遍,但部分教師在運用這些資源進行提問時缺乏創意,未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同時,部分教師在設計啟發性問題時往往流于表面,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創造性思維。此外,盡管教育信息化在不斷推進,但不少教師缺乏使用先進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和資源。這導致他們無法利用智能化工具來實現更精準的分層提問和個性化教學。針對這些現狀,教師們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提問技巧,從而在“雙減”背景下打造高質量的語文課堂。
二、優質高效課堂教學的提問技巧
(一)多媒體互動提問法
在信息化時代,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提問形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策略。多媒體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使抽象的語言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理解和記憶。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藏戲》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資源設計提問方式。
1.圖像啟發式提問
通過展示與課文相關的圖片或圖表,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思考。教師可以展示藏戲面具的圖片,然后提問:“這些面具的造型有什么特點?”“從面具的表情和色彩方面分析,你能推測出它們在藏戲中可能代表什么樣的角色?”“面具的設計如何體現藏族的文化特色?”這種提問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視覺感知,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2.音頻關聯性提問播放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音頻材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傾聽、感受和聯想。教師可以播放藏戲音樂,然后提問:“聽了這段音樂,你能感受到什么樣的情緒?\"“這種音樂風格與我們平常聽到的戲曲音樂有什么不同?”“音樂中有哪些元素反映了藏族文化的特點?\"通過音頻材料,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藏戲的藝術魅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視頻分析式提問
播放相關視頻片段,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評價。例如,教師展示藏戲表演的視頻片段,然后提問:“在視頻中,你觀察到藏戲有哪些獨特的表演特點?”“藏戲的表演方式與我們熟悉的其他戲劇形式有什么不同?”“這種表演形式對觀眾的感受會有什么影響?”通過視頻分析,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藏戲的藝術特征,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創新思維激發法
創新思維是21世紀核心素養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尤為重要。為了進一步提升提問的創新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嘗試使用一些新穎的提問方式。這些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1.跨學科聯想提問
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內容結合,設計跨學科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鄉下人家》時,可以提問:“如果用數學的思維來分析這篇文章的結構,你會怎么劃分段落?為什么?\"“文中的景物描寫如何體現地理環境對人文風貌的影響?”“作者的寫作手法與繪畫中的哪些技巧有相似之處?”
2.情境模擬提問
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想象,從而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可以提問:“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孩,看到皇帝的‘新裝’,你會怎么反應?為什么?”“假設你是皇帝的一個誠實的大臣,你會如何委婉地告訴皇帝真相?\"“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現代社會,可能會有什么不同的發展?”
3.深度探究提問
在這種方法中,教師設計開放性、探究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以《北京的春節》為例,可以提問:“文章中描述了哪些北京春節的獨特習俗?這些習俗反映了什么樣的文化內涵?\"“作者為什么選擇從‘年味兒'這個角度來描寫北京的春節?‘年味兒’在文中有什么特殊意義?\"“如果你是作者,你會選擇哪些方面來描寫家鄉的春節?為什么?”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提問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個性化提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能夠根據學生個體特點和學習進度自動生成個性化問題,實現更精準的分層提問。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助AI系統設計以下提問方式。
1.智能評估式提問
系統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和答題情況,自動生成適合個體水平的問題。
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系統可能會提問:“魯濱遜在荒島上遇到了哪些主要困難?\"“他是如何解決食物問題的?”“文中描述了魯濱遜制作了哪些工具?\"這類問題直接、具體,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點。
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系統可能會提問:“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經歷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這些特點對他的生存有什么影響?”“作者通過哪些細節描寫展現了魯濱遜的求生意志?\"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推理,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對于高水平的學生,系統可能會設計更具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例如:“如果你是魯濱遜,面對荒島生活,你會采取哪些與他不同的生存策略?為什么?”“比較魯濱遜的荒島生活與現代社會生活,你有何感悟?”“從魯濱遜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對當今生活有啟發的智慧?\"這類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假設、比較和評價,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通過智能評估,系統可以協助教師照顧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發展的層次上參與課堂互動,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2.實時調整式提問
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即時反應和答題情況,動態調整問題的難度和方向。
如果學生對魯濱遜的生存技能表現出興趣,系統可能會提問:“除了文中提到的工具,你認為魯濱遜還可能制作哪些工具來改善他的生活?這些工具如何幫助他生存?”
如果學生對孤島生活的心理狀態感興趣,系統可能會提問:“你認為長期獨自生活在荒島上,魯濱遜可能會面臨哪些心理挑戰?他如何克服這些挑戰?”
這種實時調整式提問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理解程度,及時調整問題的方向和深度,使教學更具靈活性和個性化。
3.個性化拓展式提問
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基于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風格,生成個性化的拓展問題。
對于喜歡探險的學生,系統可能會提問:“如果你有機會去一個無人島生活一個月,你會做哪些準備?你認為最大的挑戰會是什么?”
對于喜歡文學創作的學生,系統可能會提問:“如果讓你續寫魯濱遜的故事,你會如何發展情節?會加入哪些新的元素?”
對于關注社會議題的學生,系統可能會提問:“魯濱遜的經歷讓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你認為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護環境?”
這種個性化拓展式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將課文內容與個人興趣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創新提問技巧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媒體互動提問法、創新思維激發法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提問等提問方法的綜合運用,教師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核心素養,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未來,教師應持續創新和實踐,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出貢獻,推動小學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芬.基于雙減政策下探索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大眾文摘,2022(42):0045-0047.
[2]陳潔.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文理導航,2024(3):10-12.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