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堂教學中,運動負荷設計安排的合理與否是衡量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指標之一。科學合理的運動負荷是學生習得技能、強健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實現體育教學多元價值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體育老師要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將過分關注傳授知識與技能轉變為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實現從“以教授為主\"向“以學練為主\"的根本轉變,科學的設計和把控課的運動負荷,在保證運動安全及習練強度的基礎上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學練效果。
一、影響運動負荷的相關因素分析
運動負荷與身體練習相伴而生,通常只要有身體練習,就會有運動負荷。體育課堂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身體的實踐性,伴生的運動負荷是其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體質狀況。(1)每節課群體運動密度不低于 75% ,個體運動密度不低于 50% ,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2)全面系統了解體育課堂運動負荷及科學調控的規律,通過教學方法和組織方式的設計與實施來有效落實運動負荷要求,對于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整體提升,有效保障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影響體育課中群體練習密度的因素分析。群體練習的密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學生參與群體練習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時間的長短會直接影響群體練習密度。如果時間較短,那么每個練習環節的時間較短,練習密度較高。相反,如果時間較長,那么每個練習環節的時間相應變長,則練習密度較低。不同練習內容和目標對密度的要求不同。例如,一些技術性較高的項目如跳高、單雙杠、球類等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練習和熟練。而相對簡單的項目如跳繩、隊列等,則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練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會影響群體練習密度。不同的練習方法和形式對練習密度也有不同影響。例如,采用分組輪換形式,各小組依次進行練習,那么練習密度可能較高;如果采用群體練習形式,所有學生一起進行練習,那么練習密度則可能較低。此外,學生能力機能狀況也會影響群體練習密度。如果學生的體能較好、技能較強,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練習,從而提高練習密度。相反,如果學生體能較差、技能較弱,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練習,從而降低練習密度。
(二)影響體育課中個體練習密度的因素分析。體育課中個體練習密度是指個別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參與練習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首先,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和安排對個體練習密度有重要影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和需求,設置不同的練習任務和目標,并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支持。教師還可以根據進展情況,調整練習時間和強度,以確保每個學生能夠得到適當的練習密度。其次,不同的練習內容和目標對個體練習密度有影響。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項自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進行個體練習和熟練。而一些簡單的活動項目可能只需要較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第三,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會影響個體練習密度。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確保每個學生能夠得到適當的個體練習密度。另外,不同的練習方法和形式對個體練習密度也有影響。因此,教師在設計及組織教學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合理調整練習密度,確保練習的質量和效果。
二、進行教學方法和組織方式設計
(一)合理地確定每節課的教學任務。隨著新型興體育運動、地方傳統項目以及民族特色體育項目走進課堂,不同的項目將會對學生的身體影響產生不同的效果,教師應知曉每一個教材大致會產生的不同負荷。結合大單元教學要求和目標,從項目的性質、負荷強度、適宜數量、協調發展等方面考量、搭配好教材內容。例如,強度較小的走、隊列隊形、體操、投擲等項目和跑、跳躍、滾翻等內容組合起來,做到上下肢協調,負荷大小交替,習練密度也同樣隨之起伏變化。為便于實踐中操作,可以將新課標倡導的每節課10分鐘左右的綜合體能練習—“課課練”,作為調節課的運動負荷的變量之一,以多樣、補償、趣味、綜合為手段和主教材形成合理的搭配。
(二)設計和運用不同教學方法。為了使運動負荷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地,可以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新課標中要求的中等強度,即學生平均心率達140-160次/分鐘,按照這個指數,對某些體質較弱的同學來說可能已達到自己的極限,但是對大多數學生卻是恰到好處。基于此,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將他們分為不同的層級,采取分層教學,為每個層級的學生設置適當的運動負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針對性和有效性。還可以采用漸進式教學法,即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依據人體生理機能變化的規律,從輕到重,從簡單到復雜,逐漸增加運動負荷。還可以采用交替式教學法,即在創設真實情境習的練中交替安排高強度和低強度的活動,真實的使用各項體育技能,以有效地調控運動負荷,改善和提高學生心肺適能,保持學生連貫的興趣和適度注意力。另外,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場地器材、教材內容等情況,嘗試分組合作學練法、雙師循環練習法等不同的方式。
(三)嘗試應用多樣態教學組織方式。教學組織形式不同,學生獲得的練習機會也不相同,在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可以通過多樣態教學組織方式來有效調控運動負荷。例如,梯次分組練習,在水平二《立定跳遠》教學中,先將學生按能力分成8小組進行活動,可以根據每個小組的特點和需求,設置適當的運動負荷,5分鐘后,調整為6個小組,再過5分鐘,調整為4個小組;梯次的調整讓學生適時調整練習密度,運動負荷也在隨之變化,但缺點是隊伍調整需要占用一定時間,教師要合理組織,減少隊伍調動。其次,設置分組循環練習,設置多個活動站,學生按照一定順序輪流進行,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分散運動負荷,防止學生過度勞累。第三,自主選擇活動。教師設計并提供多樣化的運動活動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和運動負荷進行練習,以滿足不同需求和喜好,體驗成功的快樂,做學習的主人。第四,合理利用時間,減少純粹意義上的靜止休息,巧妙地把教師講解、示范、評價、觀摩等時間作為學生的休息時間。在實施這些方法和組織方式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映,比如精神狀態如何、呼吸是否急促、注意力是否集中、臉色是否正常、流汗多少等外在表現,及時調整預設的運動負荷,確保學生的安全和健康。同時,也要教育學生了解運動負荷的重要性,學會自我調節運動負荷,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健康意識。
三、依教學過程進行運動負荷調控
(一)體育課堂教學要始終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觀感受,準確了解學生承受的運動負荷大小,及時調整優化;通過豐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手段,適度的量和強度刺激,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斷總結,積累經驗,增強自己的觀察、判斷和調控能力,盡量使每節課運動負荷趨于合理。
(二)學生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必然會產生相應的運動效果,但并非只要是加了運動負荷就一定產生良好的效果。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設計適當強度的運動。例如,可以通過測量(10秒)心率,來對有氧運動的強度進行監測和調控,通過練習的組數、次數以及運動的時間來調控運動負荷,體現人文關懷。小學生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骨骼密度小、韌性較好,適合發展平衡、反應、協調、靈敏、模仿、節奏等機能能力,不太適合進行力量性練習,可以選擇負荷較小,持續時間不太長的如羽毛球、乒乓球、跳繩等項目,分層施教,異步達標。
(三)體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運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相應的運動技能和終身鍛煉的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基礎技能的訓練,通過反復練習,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技巧,提高運動能力,養成鍛煉習慣。
(四)學習效果往往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關。以課堂學習目標統領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運動負荷。因此,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復雜有趣的教學情境,貼近生活實踐,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在游戲、競賽或解決實際問題的運動情景當中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實際運動運用技能的能力。小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做好觀察和調控。
(五)在任何運動中,安全都是第一位的。體育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從運動負荷的角度預設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教給學生正確的運動方式,避免運動傷害。
(六)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中運動負荷的合理與否,需要通過定期的評估和反饋加以驗證。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脈搏測定、訪談學生等方式進行評估反饋,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佩戴搭載心率監測功能的可穿戴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建立校本的學生體育信息數據庫,合理分析利用上述評測結果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