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出臺,明確將核心素養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地位。而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以具體課程為載體。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培養學生道德修養、法治素養、人格品性、思維品質和行為能力的重要學科,其課堂應引導學生由“學會”走向“會學”:學會自主學習、學會深度思維、學會實踐創新。
情境創設:促進素養教學真實發生
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生活情境中,綜合運用學科觀念、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對具體情境進行分析,提出問題且解決問題,并進行適當的交流展示。在這一過程中,情境創設至關重要。情境,是指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和學習氛圍,它能激發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情境創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素養教學在真實情境中發生。例如在講解環保主題時,可以模擬垃圾分類的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環保的重要性。
項目式學習:推動素養教學落地生根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及法治意識為核心的綜合性課程。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能夠基于真實情境,促使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以二年級下冊《試種一粒籽》主題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具體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校的種植園需要大量栽種糧食作物和水果,你愿意成為小小種植家嗎?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種植方案和評價量規,并明確學習目標,如了解種植步驟、感知生命的神奇、養成觀察的習慣等。在實踐探究中,學生自由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究種植方案,并不斷修正完善。最終,各個小組以各種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并相互評價。完整的項目式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了解糧食作物和水果的生長習性、種植技術,培養他們協作溝通的能力,以及像種子一樣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氣。
開放式評價: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和道德與法治學習評價相結合,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可以將課堂學習的態度能力、行為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如課堂學習中態度能力占30%、行為評價占50%、結果評價占20%。教師可以星級評價標準對課堂學習態度進行等級評價,并在學期中和學期末進行作品評價和行為評價。這種開放式的評價體系,能夠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激勵學生不斷提升核心素養,增強法治意識。
(作者單位:重慶市兩江新區金州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