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五育融合”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五育融合”強調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與勞動教育互滲共生,而非簡單疊加。然而,在現行課程體系下,各學科分立,導致五育目標碎片化。突破這一困境,需依托某些載體實現跨領域統整。
規則教育以行為規范為切入點,貫穿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場景,天然具備跨學科屬性。通過規則認知、實踐與創新,能夠同步滲透五育目標。例如,勞動規則培養責任意識(德育)、合作規則提升社交能力(智育)、運動規則強化體質(體育)、藝術規則激發審美創造力(美育)等。
建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系統培養目標。為破解傳統分科課程導致的“五育融合”困境,學校可在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范開設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以“規則教育”為抓手,有機統整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建構縱跨1—6年級的規則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可圍繞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六大核心素養,面向不同階段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
分學段架構立體的規則教育課程內容。在具體實踐中,學校可分學段構建學生在校需遵守的規則教育內容。例如,成都市馬家河小學在踐行規則教育的過程中,構建了“規則養美德”“規則增智慧”“規則強身心”“規則創美好”“規則促勞動”五大課程領域,分低段、中段和高段實施,每個課程領域下每個學段都有對應的四門規則教育主題課程。通過這些主題課程,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深化對規則的理解與實踐。
建立雙軌并行的課程實施路徑。在規則教育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可采用“主題教學”與“學科融合”雙重模式。其中,“主題教學模式”聚焦規則教育的顯性化、結構化滲透。學校可在每周固定時間開設班隊課程,圍繞規則教育課程體系設計階梯化主題,如面向低段學生設計“文明禮儀規范”主題、面向高段學生設計“勞動責任公約”主題等。具體實施時,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規則制定與實踐。“學科融合模式”則強調規則教育的隱性化、場景化滲透。學校可在學科教學中挖掘各學科特有的規則元素,如數學課堂的協作探究規則、語文閱讀的思辨規范等,并依托校園活動(如運動會、科技節)創設規則實踐場景,如“環保志愿服務規則”“創意布展公約”等。雙軌并行路徑通過“顯隱結合、知行聯動”的方式,既強化了學生對于規則的系統認知,又促進了規則在真實情境中的遷移應用,最終實現了五育目標的有機統整。
(作者單位:成都市馬家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