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橫空出世之后,與AI相關的話題持續升溫。技術在帶給人們巨大便利的同時,也難免引人擔憂:當AI能完成越來越多的復雜任務時,人類該如何守住自己的獨特價值?答案只有一個——人,必須活出人的樣子!
要做知識的“拓荒者”,以主動探索激發思維活力。科學作家萬維鋼曾提出:教育的上策是塑造“主人翁”。在AI時代,這種精神尤為重要。如果遇到問題就直接求助于AI,人類的思維能力必然會因惰性而退化。為此,我們應該像勇敢的探險家一樣,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若你熱愛歷史,不妨深入某個朝代,查閱典籍、探訪古跡;若你鐘情科學,不妨動手實驗、大膽假設。人類歷史上,許多名人正是憑著這種敢于直面未知的勇氣和主動探索的精神,才成就了偉大的發現。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鍛造思維,提升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做思想的“破壁人”,以創新思維突破算法邊界。AI的強項是計算,人類的優勢是創造。AlphaGo能擊敗圍棋冠軍,卻無法像愛因斯坦一樣提出相對論;ChatGPT能模仿李白寫詩,卻無法理解“舉杯邀明月”背后的孤獨。創新并不困難,但培養創新思維需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學習數學公式時,我們應該追問其背后的推導邏輯;提筆寫作時,我們應該嘗試換一個非常規的視角;解題寫作業時,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有沒有更簡捷的方法……每一次打破思維定式,都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證明。我們需要警惕的是,AI正在制造“創新假象”。例如,某些AI繪畫工具能生成看似新穎的作品,實則是數據庫的排列組合。而凡·高的《星空》之所以震撼,源于他用扭曲的筆觸表達內心的激蕩。創新不是推翻規則,而是讓規則為想象力讓路。
要做溫情的“擺渡者”,以人文素養點亮數據荒原。AI可以解析《紅樓夢》的詞頻,卻無法體會林黛玉“冷月葬花魂”的凄美;AI能計算出最優的合作方案,卻不懂談判桌上對方一個眼神傳遞的信任。在冰冷的算法和數據背后,人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文關懷顯得尤為珍貴。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復雜的人性。讀《活著》,我們跟隨福貴在苦難中觸摸生命的韌性;讀《人類群星閃耀時》,我們見證哥倫布在風暴中堅守信念的火種;讀《紅樓夢》,我們體悟到家族興衰中人物的悲歡離合。這些豐富的內心體驗折射了人類的共情力—— 一項AI至今難以學會的能力。團隊協作中,人類獨有的“非理性智慧”更顯珍貴。谷歌的一項研究發現,高效團隊最重要的不是成員的智商,而是成員的心理安全感。人文之光,是AI永遠無法復制的生命密碼。
AI時代不是人類的終章,而是新篇章的序曲。讓我們以三重身份迎接未來:做“問題獵手”——在AI給出答案前,先追問“為什么”;做“跨界畫師”——將科學邏輯與藝術靈感糅合成新物種;做“善意放大器”——用共情力化解算法時代的疏離感。愿我們都能成為乘風破浪的探索者,在技術的浪潮中堅守人的溫度、智慧與詩意,讓屬于人類的光輝永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