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是一場人文精神與技術工具的共生博弈。學校需以“守正”錨定育人初心,以“創新”激活發展動能,通過組織重構、培訓賦能與生態優化,助力教師在新技術浪潮中實現從“適應者”到“引領者”的跨越。
組織重構:建立智能教育協同機制。一是成立AI教育研究專項小組。該小組的主要職責是調研技術應用中的痛點、設計培訓課程、推廣典型案例。該小組由分管副校長牽頭,整合教研組、技術中心與學生發展中心的資源,形成“調研—試點—推廣”的閉環。二是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與人機教研共同體。教師與AI開發者聯合備課,如共同設計數學學科的“AI錯題歸因模型”。同時,可以建立跨學科協作網絡,打破學科壁壘,開展“AI+STEAM”融合課程設計。
培訓賦能:提升教師的智能教育素養。智能時代的教師素養主要包含四個方面。一是人機協同素養,即教師使用AI工具輔助教學設計的素養,如利用“備課秘書”自動生成學情分析報告。二是數據智慧素養,即教師通過工作坊掌握數據可視化與學情診斷的技能。三是場景創新素養,即教師設計虛實融合的教學場景的能力,如歷史課上開展“AR文物復原”項目。四是進化型學習素養(終身學習素養),即教師持續學習并適應技術的能力。面對新技術給教師帶來的挑戰,學校要著力建立分層教師培訓體系,為教師賦能。具體而言:一是基礎培訓,旨在普及AI使用規范,為全體教師提供通用的技能培訓。二是進階培訓,針對骨干教師開展專題研修活動,如“智能課堂互動設計”。三是種子培訓,通過選拔“種子教師”,參與AI教育研發,形成校內技術引領力量。
生態重構:建立“四位一體”的保障機制。一是制度保障。學校制定“智能時代教師專業標準”,明確人機協作的倫理規范;制定“AI教學應用指南”,明確技術使用的邊界與倫理規范。二是資源支持。學校搭建校本AI教育資源庫,提供教學設計模板與案例分析;開發校本AI資源平臺,支持教案、課件與數據的共享;與企業合作建立“教育技術實驗室”,提供前沿工具試用場景。三是互幫互補。通過“跨代際師徒制”促進經驗傳承,如資深教師指導青年教師提升專業教學能力,青年教師指導資深教師掌握技術應用方法,實現技術與傳統教學的優勢互補。甚至以生為師,鼓勵學生與教師分享智能技術應用技巧,促進教師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四是評價激勵。采用“三維評價模型”(包括技術應用深度、共情密度、創新效度)評價教師,避免唯數據化考核;引入“數字畫像”評價,綜合考量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能力發展情況與情感狀態;采用同行互評、學生反饋等多維度評價機制,避免技術主導的單一維度;設立“教學創新獎”,表彰在技術融合中表現突出的教師。
(作者單位:四川省都江堰市嘉祥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