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聲樂表演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通過演唱者精準呈現作品來展現藝術魅力,也通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二度創作是演唱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藝術修養、審美觀念和演唱技巧,對作品進行再創作。深入研究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對推動聲樂藝術的發展、提升演唱者的藝術水平以及豐富音樂文化的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聲樂表演中二度創作的意義
(一)提高聲樂作品的藝術價值
不同演唱者的藝術個性與表演風格存在差異,這種個體差異決定了其在詮釋同一部聲樂作品時,必然會融入自身對作品的理解、情感體驗以及藝術審美傾向,從而進行獨具特色的二度創作。在這一過程中,聲樂作品不再局限于詞曲創作者最初設定的藝術表達框架,而是被賦予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藝術內涵。演唱者根據自身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表演風格,對作品的旋律、節奏韻律、歌詞意境等進行重新解讀與演繹,還能挖掘出作品中潛在的藝術張力,作品的藝術價值也會隨著藝術內涵的不斷豐富而提升。[1]
(二)為聲樂作品賦予時代氣息
當演唱者對聲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時,往往會將當下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社會風貌等時代元素融入其中,從而賦予作品全新的時代內涵。各個時代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精神內核,演唱者能夠通過藝術演繹將這些特征和精神內核融入聲樂作品。例如,在經濟繁榮發展的時代,演唱者會以輕松愉悅的演唱風格、明亮歡快的音色,結合現代音樂制作技術中流行的編曲手法,對經典聲樂作品進行改編,為作品注入積極向上、活力四射的時代氣息,展現出當下人們安居樂業、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狀態。這種融入時代特點的二度創作,促使聲樂作品不斷適應不同時代民眾對聲樂作品的需求與審美變化,實現持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原本誕生于特定歷史時期的聲樂作品,能夠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2]
(三)促進音樂藝術多元化發展
在聲樂表演領域,二度創作的范疇較廣,不局限于旋律的改編、風格的轉換以及情感的深化等常見維度。演唱者能夠依據自身藝術追求、對作品的理解以及所處時代背景、文化環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充分繼承原作精髓的基礎上,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二度創作。有的演唱者擅長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風格巧妙融合,在保留原作民族韻味的同時,賦予作品時尚的節奏感與現代審美特質,創作出獨具魅力的跨界風格作品;有的演唱者則專注于挖掘聲樂作品中的古典美學內涵,以柔美的音色、典雅的舞臺形象,結合傳統戲曲的表演程式,將作品演繹得古色古香,彰顯出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這些風格迥異的二度創作作品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形式與內涵,打破了不同音樂風格之間的界限,促進了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音樂多元化發展,使音樂藝術呈現出繁榮景象。[3]
(四)提升演唱者的藝術素養
演唱者要想對聲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且要保證創作效果,就要不斷積累樂理知識和表演經驗,進而對原作品進行不同的表達。而在此過程中,演唱者的藝術素養會得到全方位提升。一方面,樂理知識涵蓋音高、音程、和弦、節奏、節拍、調式、調性等諸多要素。演唱者只有深入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才能精準剖析聲樂作品的內在結構與音樂邏輯,從而為二度創作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另一方面,聲樂表演技巧涵蓋發聲技巧、氣息控制、共鳴運用、咬字吐字以及舞臺表現力等多個方面。在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唱者要根據自身對作品的理解,靈活運用這些技巧。在這一過程中,演唱者的藝術感知力、理解力、創造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將得到全方位地鍛煉與提高。[4]
三、聲樂表演中二度創作的原則
(一)忠于原作
聲樂作品作為詞曲創作者情感體驗與思想理念的結晶,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文化語境與審美取向,具有獨特的創作背景、鮮明的音樂風格以及完整的情感表達體系。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應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與專業的藝術素養,對作品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研究。一方面,要精準把握作品的音樂特征,系統解讀其節奏型、旋律走向、和聲架構等音樂元素,深入理解這些音樂元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與情感意蘊,準確把握作品所蘊含的特定情感與深層意蘊。例如,在演唱《黃河大合唱》時,要體會到作品所傳達的激昂情緒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在演唱中保持作品原有的宏偉氣勢和民族風格,不能隨意改變作品的基調。[5]
(二)詮釋個性
在恪守原作主題主旨、藝術風格與情感基調的前提下,演唱者應綜合考量自身藝術修養、生活閱歷及演唱風格,對聲樂作品進行個性化詮釋。由于不同演唱者在藝術素養、生活體驗以及演唱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當其演繹同一作品時,會基于自身特質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呈現效果。以傳統民歌《茉莉花》為例,不同演唱者的詮釋呈現顯著區別。部分演唱者依托自身柔美的嗓音條件,精準捕捉作品對江南地域風貌與人文風情的刻畫,通過控制音色明暗、調整氣息強弱及運用潤腔等技巧,著重凸顯作品所蘊含的江南水鄉柔美婉約之韻;另有部分演唱者則融合現代音樂元素,如采用流行音樂編曲手法、引入電子音效或借鑒流行唱法等,為作品注入時尚活力與時代氣息,但上述創新演繹均要以保持作品純真質樸的情感內核為準則。[6]
四、聲樂表演中二度創作的建議
(一)深度研析作品
深入理解原作是開展二度創作活動的基礎。研析的要點涵蓋詞曲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其獨特的風格等。
其一,演唱者要以作品為中心,開展多維度、深層次的賞析、品鑒與思索活動。通過反復聆聽不同版本的演唱錄音、觀看經典演出視頻,深入剖析作品的旋律走向、節奏類型、和聲架構等音樂基本要素,同時結合歌詞的內涵、意象運用與情感表達,從音樂與文學的雙重維度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題。如此,演唱者方能在二度創作過程中融入自身對作品的獨特理解與藝術感悟,使二度創作后的聲樂表演具備更為豐富的情感層次,顯著增強表演的藝術感染力。[7]其二,演唱者要站在原創者的立場,基于對創作背景、時代精神的全面了解,深入揣摩原創者賦予作品的深層內涵與情感指向,精準把握作品在特定時代語境下的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其三,演唱者要突破原創者的思維框架,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文化語境與審美觀念,對作品的內涵與情感進行適度拓展與創新詮釋。在此過程中,演唱者要全面整合作品所蘊含的社會歷史背景、情節邏輯以及人物情感脈絡等信息,借助扎實的歷史文化知識儲備、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與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開展忠于原作、契合時代需求的創作,確保二度創作既尊重原作又富有新意。
(二)重視肢體語言與曲目的配合
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必須重視肢體語言與曲目的配合,旨在帶給觀眾多重審美體驗。當代舞臺藝術發展迅速,舞美、音響等方面的技術和設備已十分先進,能夠為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提供充分的支持,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在具體實踐中,演唱者可從眼神、手部動作、步調身姿幾方面入手提升表演效果。
在聲樂表演的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唱者若想增強眼神的表現力,可通過鑒賞京劇、越劇、川劇等經典戲曲劇目,深入觀察并借鑒戲曲演員的眼神運用技巧。例如,京劇演員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時,通過定神、遠望、眼睛的左右轉動等技巧精準表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與情感狀態;越劇演員擅長以柔和嬌俏的眼神,展現江南女子的溫婉柔情;川劇演員則憑借靈動多變的眼神,將角色的喜怒哀樂演繹得淋漓盡致。演唱者可從中汲取靈感,結合聲樂表演的特點與需求,將戲曲中眼神表演的精髓融入自身的表演實踐,不斷打磨與提升眼神的表現力,使聲樂表演更具藝術感染力與審美價值。[8]
在進行聲樂表演時,演唱者應深入研究作品的節奏型,包括速度快慢以及力度強弱變化規律,依據節奏的特征規劃手部動作的起止節點。例如,在節奏緊湊的段落,出手與收手應干脆利落、一氣呵成,避免拖沓,以強化節奏的律動感;在節奏舒緩的段落,手部動作的起止可適當放緩,與緩慢的節奏相呼應,營造出平靜的藝術氛圍,從而賦予表演以簡潔明快、張弛有度的節奏美感。[9]
演唱者還要了解作品的旋律特點,使步調的輕重緩急、疏密快慢,身體姿態的動作幅度與音樂的動態韻律保持一致。步調身姿要秉持簡潔精練的原則,避免過度繁雜,以實現音樂與肢體語言的和諧。演出的呈現效果往往與演唱者的步調、身姿緊密相連,不同的肢體動作能夠展現出各異的氣質風貌,傳達出豐富的情感信息。在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中,演唱者必須緊密圍繞作品的主題與風格,精心設計與之相匹配的步調與身體姿態。
(三)精準定位情感基調與風格
在聲樂表演的二度創作進程中,精準定位情感基調與風格是推動作品重煥生機、實現藝術升華的重要環節。情感基調與風格貫穿于表演的每一個細微環節,能夠為作品注入鮮活的生命力與強烈的感染力,使其能夠觸動觀眾心靈。基于此,演唱者應以嚴謹的態度,深入剖析聲樂作品的情感邏輯與主題思想,敏銳捕捉作品中情感的發展脈絡與深層意蘊。在把握作品情感特質的基礎上,演唱者應在二度創作中積極嘗試運用多樣化的發聲技巧、音色控制技巧以及靈活的節奏處理技巧,以展現作品的情感內涵。[10]例如,在演唱經典藝術歌曲《紅豆詞》時,演唱者要深刻領悟作品以紅豆為意象所表達的豐富情感。紅豆這一意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被用于表達相思之情,而作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抒發了深沉的相思之苦與離別之愁。這種情感細膩而復雜,既有對愛人的眷戀與不舍,又有因離別而生的無奈與哀怨。只有當演唱者真正理解這些情感內涵時,才能在二度創作中賦予作品新的內涵,讓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都成為情感的載體,直抵觀眾內心。
(四)重視舞臺造型與場景布置的契合
舞臺造型與場景布置的契合,作為二度創作的關鍵環節,能助力演唱者引領觀眾沉浸在作品的氛圍中。
舞臺造型是演唱者外在形象的直觀呈現,它承載著作品的文化內涵、情感基調與風格特征,是觀眾對表演的第一視覺印象。演唱者要依據聲樂作品的特質,精心搭配服裝、妝容與發型等造型元素。服裝作為造型的關鍵,其款式、色彩與材質的選擇至關重要。當演繹古典詩詞改編的聲樂作品時,如《釵頭鳳》,演唱者可身著淡雅的宋制漢服,輕薄的絲綢面料隨風飄動,通過淡粉、淺藍等柔和色調的服裝營造氛圍,使觀眾迅速進入作品的古典意境。
場景布置旨在為聲樂表演搭建立體舞臺空間,它通過燈光、道具、布景等元素的巧妙組合,營造出與作品情感氛圍相契合的環境。其中,道具與布景是場景布置的實體支撐,它們能夠增強表演的真實感。比如,在演繹《雪絨花》時,舞臺上可布置潔白的雪花道具、夢幻的城堡布景,搭配柔和的藍色燈光,營造出如童話世界般純凈與美好的氛圍,使觀眾更深切地感受到作品表達的純真情感。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聲樂表演中二度創作的深入探究,揭示了其在提升聲樂作品價值、促進音樂多元化發展以及提升演唱者藝術素養方面的重要意義。二度創作不僅是演唱者對聲樂作品原作的個性化解讀與再創作,更是其藝術情感與審美觀念的獨特表達。通過結合時代元素、挖掘潛在情感、融入個人風格,聲樂作品得以煥發新的生命力,與觀眾產生共鳴。未來,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二度創作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推動聲樂表演藝術達到新的高度,為觀眾帶來更多高質量的聲樂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田抒可.音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與心理機制——基于電子管風琴演奏的視角[J].民族音樂,2024(01):29-31.
[2]王娜.聲樂藝術中聲樂表演的二度創作[J].美化生活,2024(28):78-80.
[3]李加歡.聲樂表演藝術中的情感表達研究——評《聲樂表演二度創作與藝術表現》[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4):240.
[4]楊雅芳.試談聲樂表演中的二度創作[J].黃河之聲,2020(07):41.
[5]張蕊.融合與創新——藝術歌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音樂分析與二度創作[J].當代音樂,2024(07):110-112.
[6]宋雪.從歌曲《陽關三疊》探討音樂表演藝術中古詩詞歌曲的二度創作[J].當代音樂,2024(07):119-121.
[7]李玉剛.民族聲樂作品的二度創作與群眾文化關系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4(23):112-114.
[8]蘇慧琳,朱琳.聲樂藝術中的二度創作——以歌劇《三把鎖》劉夢潔唱段為例[J].戲劇之家,2023(07):102-104.
[9]姜浩平.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聲樂表演創作與藝術表現方法研究——評《聲樂表演二度創作與藝術表現》[J].中國科技論文,2023,18(10):1178.
[10]張婧靈.聲樂演唱中的二度創作——以民族聲樂為例[J].藝術大觀,2023(29):10-12.
(作者簡介:張晶,女,碩士研究生,綿陽市老年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音樂)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