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交流互鑒的繁榮景象。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舞劇蓬勃發展,各自散發著獨特魅力。筆者以案例分析法為核心研究方法,選取《絲路花雨》《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這三部舞劇進行關聯性分析,旨在通過剖析三部舞劇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希望能夠以小見大,尋找舞劇藝術在不同文化語境與歷史階段的演變軌跡,讓舞劇這顆藝術明星持續在人類文化的浩瀚星空中綻放。
一、舞劇概述
(一)《絲路花雨》概述
《絲路花雨》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彼時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文化藝術領域亟待創新與突破,急需展現民族文化魅力、促進文化交流的作品。該劇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為背景,由甘肅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主創團隊會聚了一眾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舞劇講述了老畫工神筆張和女兒英娘在絲綢之路上的傳奇經歷。英娘被強盜擄走,被迫淪為舞伎,幸得波斯商人伊努思搭救,得以與神筆張父女團聚。在莫高窟中,神筆張按照女兒的舞姿畫出了代表作一一反彈琵琶伎樂天。在異域他鄉,英娘憑借精湛舞姿聲名遠揚,卻也陷人重重困境。神筆張為救女兒,冒險繪制壁畫揭露惡人的陰謀。劇中情節跌宕起伏,既有父女間的深情厚誼,又有國際友人之間的互助友愛。主題內涵豐富而深刻,它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展現了古代中國與西域各國之間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彰顯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
(二)《永不消逝的電波》概述
《永不消逝的電波》問世于21世紀1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舞劇創作呈現多元化蓬勃發展態勢,觀眾審美日益提升,對具有深刻內涵與創新形式的作品充滿期待。此舞劇由上海歌舞團傾心打造,主創團隊會聚眾多業內精英。
舞劇以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在風云變幻的上海,地下黨員李俠潛伏敵營,憑借精湛的電報技術,源源不斷地向黨組織傳遞關鍵情報。他與戰友們身處白色恐怖籠罩之下,時刻面臨暴露的危險,卻憑借堅定信念和非凡智慧一次次化險為夷。劇中細膩展現了季俠與蘭芬假扮夫妻,在長期相處中產生真摯愛情,二人攜手并肩,為革命事業默默付出,乃至最終李俠為保護情報英勇犧牲的動人情節。劇中既有諜報斗爭的驚險刺激,又有夫妻間的相濡以沫,更有對革命理想的執著堅守,即便面對生死抉擇,也絕不退縮半步。主題內涵直擊人心,它將紅色革命歷史搬上舞臺,以舞劇獨有的藝術感染力,生動展現了革命先輩們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讓當代觀眾透過舞蹈與音樂,深切感受到那段血與火交織的崢嶸歲月,銘記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與奮進力量,成為新時代舞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典范之作。
(三)《只此青綠》概述
《只此青綠》誕生于2021年,正值中國文化自信日益彰顯、傳統文化復興熱潮涌動之際,觀眾對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創新演繹經典的藝術作品滿懷熱忱與期待。該劇由故宮博物院、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會聚各方優勢資源,傾力打造文化精品。
舞劇以“詩劇”為體裁,以《千里江山圖》的創作歷程為主線,分多個篇章徐徐展開。序幕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展卷人)穿越時空,踏入《千里江山圖》的奇幻世界,開啟探尋畫作奧秘之旅。隨后的篇章里,呈現出少年畫家王希孟潛心繪卷的艱辛過程,從尋覓靈感到反復研磨顏料、勾勒線條,無一不展現其對藝術的極致追求。其間穿插翰林圖畫院先生們的嚴苛教導、匠人們精心制作畫筆顏料等情節,全方位還原北宋文化生態。劇中人物雖無言,卻憑借細膩入微的肢體動作、精妙絕倫的舞蹈編排,訴說著跨越千年的藝術匠心與文化傳承,宛如一幅流動的宋代風情畫,引領觀眾沉浸式領略傳統文化魅力,感受古人對山川自然的敬畏熱愛、對藝術理想的執著堅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發展樹立典范標桿。
二 舞劇主題層面的關聯性
三部舞劇雖題材各異,卻均深人人性幽微之處,展現人性的復雜多面。《絲路花雨》里,彼時中國渴望打破封閉、擁抱世界,該劇重現古代中外交流盛景,借神筆張、英娘與各國友人的友好互動,展現開放包容的時代訴求。故事情節方面,英娘身處困境,從被強盜擄掠的絕望,到淪為舞伎的屈辱,再到憑借堅韌意志在異域揚名,其每一步抉擇都映照出人性的堅忍與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神筆張為救女兒,不惜冒險犯難,繪制壁畫揭露惡勢力,彰顯出父愛的深沉與無私,即便面對權貴壓迫,也絕不低頭,凸顯人性的剛正不阿。
《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部作品回顧了紅色革命的光輝歲月。在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背景下,通過以李俠為代表的地下黨員的形象,展現了他們堅守信仰、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在隱蔽戰線上舍生忘死,為民族解放而奮斗,這不僅喚起了當代人對先輩們崇高精神的敬仰,也激勵著年青一代在和平時期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故事情節方面,李俠潛伏敵營,長期在生死邊緣徘徊,每一次發報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其內心的恐懼與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激烈碰撞;與蘭芬假扮夫妻,從陌生到相濡以沫,情感在戰火中升溫,細膩展現人性在特殊環境下的柔軟與溫情。當面臨暴露危機,李俠為保護情報、掩護戰友,毅然決然選擇犧牲自我,將人性的崇高與偉大推向極致。
《只此青綠》聚焦少年畫家王希孟繪制
《千里江山圖》的歷程,他為尋覓靈感踏遍山川,在艱苦創作中,面對顏料制作的煩瑣、畫作構思的瓶頸,展現出對藝術純粹的熱愛與癡迷,這是人性中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光芒;翰林圖畫院先生們嚴苛教導的背后,是對傳承文化的責任堅守,匠人們精心雕琢畫筆顏料,體現出對技藝精益求精的匠心。三部舞劇透過角色在困境、使命、夢想前的抉擇與堅守,全方位展現人性的善惡美丑。
三、舞蹈語匯層面的關聯性
三部舞劇中,古典舞元素宛如一條堅韌的紐帶貫穿始終,承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
《絲路花雨》仿若一座敦煌藝術的寶庫,將古典舞與敦煌壁畫舞姿緊密相連。其中英娘的“反彈琵琶”舞段堪稱一絕,舞者身姿輕盈婀娜,仿若壁畫中的仙子破壁而出。其動作精準復刻壁畫中獨特的三道彎體態,從微微傾側的上身到輕扭的胯部,再到微微屈膝形成的優美曲線,配合靈動翻轉的手腕,恰似在訴說古老絲路的神秘傳說,不僅展現了古典舞身韻的細膩韻味,更將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神筆張的一些動作設計,則借鑒了古典舞的圓場步與云手,步伐輕快流暢,如云般輕柔舒展的手臂動作,在舞臺上營造出飄逸灑脫之感,與敦煌壁畫風格相得益彰,讓觀眾仿若穿越千年,置身于繁華的絲路盛景之中。
《永不消逝的電波》巧妙地將古典舞身韻融入諜戰風云之中。在“漁光曲”舞段,舞者們手持蒲扇,輕移蓮步,那微微含胸、擰身的姿態,以及輕緩流暢的呼吸帶動身體起伏,皆是古典舞身韻“提沉”“含腆”的精妙運用。她們的步伐輕盈細碎,仿若上海弄堂中悠然漫步的佳人,舉手投足間將舊上海的溫婉韻味與地下黨員身處險境卻從容不迫的心境完美融合。劇中人物在傳遞情報、躲避追捕時的動作編排,也不時閃現古典舞云手、晃手的影子,經過變形處理,使其更加敏捷隱蔽,為緊張刺激的劇情增添一抹含蓄優雅的底色。
《只此青綠》則從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中汲取靈感,將古典舞與宋代文化神韻深度融合。舞者們的體態端莊典雅,頭部微微上揚,頸部挺直,展現出宋畫中人物的優雅氣質,這是對古典舞身韻“形神勁律”中“形”的精準把握。在群舞段落,舞者們整齊劃一的“順風旗”“托掌”等手位變換,配合舒緩大氣的步伐移動,營造出如詩如畫的山水意境,仿若將《千里江山圖》中的山川脈絡、層巒疊嶂在舞臺上徐徐展開。少年畫家王希孟繪制畫作時的獨舞,手部動作細膩多變,模擬握筆、蘸墨、揮毫的姿態,將古典舞對手部動作的雕琢與繪畫技藝巧妙融合,展現出古人對藝術的極致追求,使觀眾沉浸于宋韻文化的典雅氛圍之中,感受古典舞在新時代舞臺上綻放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絲路花雨》《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舞劇進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它們在主題、舞蹈語匯、舞臺呈現等多方面存在的緊密關聯。以這三部作品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舞劇作品,彰顯了舞劇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魅力,不同時代、題材、風格的舞劇相互借鑒、融合,既延續了舞劇藝術的核心精髓,又與時俱進,吸納多元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理念,使其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滿足觀眾日益多元化的審美需求,持續推動舞劇藝術向著更高品質、更深內涵、更廣視野的方向蓬勃發展。
[作者簡介]翟軼丹,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