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統戲曲現代轉型的大背景下,作為嶺南地區關鍵戲曲種類的廣東漢劇,在它的藝術體系里,青衣行當有著特別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義。本文以經典廣東漢劇劇目《秦香蓮》為切入點,從情感表達和角色定位的角度展開分析,以期深入認識廣東漢劇表演藝術的規律,給傳統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建設提供支撐。
一、《秦香蓮》中青衣角色的定位分析
(一)秦香蓮角色的傳統定位與廣東漢劇的演繹特色
在傳統戲曲敘事體系中,秦香蓮這一角色通常被視為忠貞、善良且命運多舛的女性典型。在演繹廣東漢劇中的秦香蓮時,青衣演員遵循了傳統戲曲中賢妻良母的形象設定,并融入了廣東漢劇獨有的藝術特色,通過細膩柔和的唱腔以及特定的肢體語言,將秦香蓮的情感變化表現得更為微妙和深刻。劇中的節奏變化和發聲技巧使得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達更為強烈。同時,依據嶺南文化及觀眾的審美偏好,廣東漢劇青衣演員在塑造秦香蓮這一角色時融入了粵東地區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秦香蓮的形象既符合傳統戲曲的審美范式,又展現了廣東漢劇地方藝術的獨特魅力,形成了一種兼具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角色塑造手法。
(二)角色性格特征與戲劇沖突的構建
在廣東漢劇《秦香蓮》中,戲劇沖突的核心構建于主角秦香蓮的性格特質。青衣角色展現的善良、忍耐、堅忍和勇敢,與劇中陳世美的背信棄義以及權貴階層施加的壓力形成鮮明對比,構成了戲劇矛盾的主要線索。廣東漢劇通過傳統表演手法,對秦香蓮性格的多面性進行了藝術塑造,運用唱腔的抑揚頓挫來強調她內心的悲憤與抗爭,通過剛柔并濟的身段動作來表現角色在逆境中的堅持與奮斗。這種性格與戲劇沖突的緊密結合,不僅推動了劇情的流暢發展,還引導觀眾對社會道德和人性的善惡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通過戲劇沖突,角色的性格得以升華,同時也增強了廣東漢劇的藝術魅力。
(三)角色在劇情發展中的敘事功能
在廣東漢劇《秦香蓮》的敘事結構中,青衣角色秦香蓮是串聯故事和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作為全劇的核心,她命運的起伏構成了戲劇的主要敘事線索。從最初協助丈夫處理家事、教育子女的平凡生活,到遭遇丈夫變心后經歷的種種磨難,戲劇情節隨著角色命運逐步展開。同時,秦香蓮在劇中的情感轉變和所做的選擇,通過青衣演員的唱腔、臺詞和表演動作等得以展現,巧妙地將親人離散、控訴不公、尋求正義等關鍵情節緊密相連。這種處理手法使得故事節奏張弛有度,而秦香蓮所承擔的敘事功能,不僅使她成為戲劇事件的親歷者,更使她成為傳遞劇作核心思想、激發觀眾共鳴的關鍵敘事符號。
二、《秦香蓮》中青衣行當的情感表達形式
(一)唱腔藝術中的情感傳遞
廣東漢劇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將板式變化和行腔技巧作為關鍵載體,用以傳遞青衣角色的情感。例如,在《秦香蓮》中,通過運用二黃慢板、二流板等板式以及裝飾音、潤腔技法,生動地展現了角色復雜的內心世界。以“闖宮”一場為例,秦香蓮在面對陳世美的背叛時,先是利用拖長音和顫音處理的二黃慢板來加深哀怨和悲憤的情感,隨后轉為二流板,通過加快節奏、增強力度以及緊湊唱詞,將質問時的激動和憤怒推向高潮。這種遵循廣東漢劇傳統規則的演唱方式,通過節奏和聲音的變化,精確地傳達了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波動,使觀眾能夠從唱腔中感受到秦香蓮的悲傷與抗爭。
(二)身段動作的情感外化呈現
在廣東漢劇的演繹中,青衣演員通過具有程式化特征的身段動作,將角色的內心情感具象化。以《秦香蓮》為例,青衣演員運用臺步、手勢、水袖等身段設計,結合角色的情感狀態進行藝術化處理。例如,在“韓琪殺廟”這一緊張場景中,秦香蓮在生死關頭的驚恐與不安,通過青衣演員跟跑的碎步、急促的轉身和顫抖的手勢被生動地表現出來。在向韓琪傾訴身世的悲情時刻,青衣演員通過舒緩的云步和輕柔的水袖擺動,傳遞出角色的哀怨與悲戚。這些身段動作遵循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并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運用,將秦香蓮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變化轉化為直觀的肢體語言,使得角色的情感表達更具有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
(三)面部表情與眼神的情感詮釋
在廣東漢劇表演中,青衣演員通過對面部表情和眼神進行精細打磨,深入詮釋角色的情感。以《秦香蓮》的表演為例,青衣演員通過眉眼間的微妙動作和面部肌肉的調動,將角色內心的情感轉化為直觀的視覺符號。例如,在“琵琶詞”這一段落中,秦香蓮懷抱琵琶追憶往昔,青衣演員微微蹙起的眉頭、含淚的雙眸以及輕顫的嘴角,精準地傳遞出角色回憶痛苦時的悲傷與克制。而在“鋇美”這一高潮部分中,面對包拯的公正裁決,青衣演員的眼神從哀怨轉為堅定,面部表情也從悲傷過渡到釋然,眼神的明暗變化和表情的微妙轉換,生動地展現了角色內心狀態的轉變。這些表演細節既遵循了戲曲的嚴格規范,又提升了對生活情感的表達,使得秦香蓮的情感世界在舞臺上得以具象化,增強了角色的藝術感染力,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三、《秦香蓮》中青衣行當情感表達與角色定位的關系
(一)角色定位對情感表達的規范與引導
在廣東漢劇《秦香蓮》中,秦香蓮這一角色被塑造為一位賢良且堅忍的苦情女性形象。這樣的角色設定為青衣演員的情感詮釋提供了明確的規范和引導。角色定位不僅設定了情感表達的基本調性與邊界,還要求演員在表演時必須與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保持一致。以“殺廟”這一情節為例,當秦香蓮面對韓琪的追殺時,盡管內心極度恐懼,但作為一位賢良的母親,她在情感表達上必須保持克制和內斂,避免過度夸張。青衣演員通過身體的輕微顫抖、壓抑的唱腔以及隱忍的眼神,傳達出角色在絕境中的復雜情感一一盡管十分恐懼,但仍為了子女而努力保持鎮定。這樣的表現不僅符合人物的身份設定,還凸顯了她堅韌不屈的性格。這種規范和引導確保了角色情感表達始終處于合理的藝術邏輯之中,從而提升了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和藝術感染力。
(二)情感表達對角色定位的深化與拓展
在廣東漢劇《秦香蓮》中,演員通過細膩的情感演繹,深化并拓展了角色的設定。雖然既定的角色設定為人物賦予了基本特性,但情感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能夠突破單一的塑造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深刻。以“三官堂”一場為例,當秦香蓮向包拯傾訴冤屈時,青衣演員通過從悲傷到憤怒的唱腔轉變,以及從無助到憤怒的表情轉換,將角色從一個單純的苦命女性,塑造成了一個敢于反抗的堅強形象。這種情感的展現不僅增強了秦香蓮的善良和賢德特質,還揭示了她在極端困境中所展現出的抗爭精神。通過青衣演員的演繹,角色不再僅僅是傳統倫理的象征,而是變成了具有現實批判意義的藝術典型,角色設定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深化。
(三)二者融合對戲劇感染力的提升作用
在廣東漢劇《秦香蓮》中,角色的塑造與情感的表達緊密相連,賦予了戲劇獨特的魅力。角色設定為情感的展現提供了敘事邏輯和藝術框架,而情感的細膩演繹又使角色設定顯得生動而立體。它們相輔相成,共同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增強了戲劇的張力。以“闖宮”一場為例,秦香蓮面對陳世美時,她以克制的唱腔和含蓄的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哀怨與質問。青衣演員通過顫抖的聲音和充滿悲憤的眼神,將角色被背叛后的痛苦與不甘演繹得淋漓盡致。這種情感與角色的完美結合,不僅符合傳統的倫理觀念,還傳遞出一種真實可感的情感力量,使觀眾能夠深刻體會到角色的命運,并對社會倫理產生新的思考。這樣的戲劇作品,不僅加深了思想的深度,也提升了藝術的感染力。
四、青衣行當在廣東漢劇藝術傳承與發展中的價值
在廣東漢劇藝術的傳承與全面發展中,青衣行當對劇種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當前戲曲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環境下,青衣行當的藝術價值不僅體現在對經典劇目的堅守和與時俱進的創新上,更體現在為劇種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上。以經典劇目《秦香蓮》為例,青衣演員通過精湛的唱腔處理和身段表演,生動地展現了秦香蓮這一經典角色的內心世界,同時保留了廣東漢劇傳統“皮黃”唱腔的獨特韻味,融人了符合現代審美觀念的元素,使得這一古老劇種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青衣行當特別重視師徒傳承和舞臺實踐這兩種重要途徑,通過深入學習傳統劇目的表演方式,著重培養年輕演員的藝術修養,為廣東漢劇的長期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這種將藝術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劇種文化脈絡的延續,并為傳統戲曲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的廣泛傳播與穩定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戲曲現代化的背景下,青衣行當在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實踐,對維護劇種的文化根脈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傳統戲曲向現代轉型提供了實踐范例。未來,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戲曲表演藝術的規律,以促進傳統戲曲在當代社會中實現創造性的轉變與發展,讓其藝術價值在傳承過程中煥發新的活力。
[作者簡介]羅瑩,女,漢族,廣東梅州人,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演員,大專,研究方向為漢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