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訪對象是“記者采訪的人物、群體的統稱”[1],是新聞采訪活動中的兩個主要當事方之一,也是新聞的主要來源。新聞采訪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一方面取決于記者本身,另一方面則取決于被采訪對象對待記者和采訪活動的態度。因此,為了確保采訪活動取得成功,構建和諧友好、互尊互敬的采訪關系格外重要。這其中首要的一條:記者應該充分尊重并忠實于被采訪對象,對于被采訪對象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應當盡量予以滿足。比如被采訪對象明確要求在發表前審看采訪稿,記者就應當予以滿足。這不僅涉及職業規范問題,也關涉新聞真實問題,因為被采訪對象看稿審稿的過程也是避免出現事實信息差錯的過程。
本文研究的案例發生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的身上。只不過,在這一案例中,恩格斯不是作為記者而是作為被采訪對象出場的。案例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從它的身上我們可以管窺恩格斯對于新聞采訪當事雙方(記者和被采訪對象)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的基本立場。他一方面尊重記者的采訪權并為這種采訪權的行使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要求記者遵守職業規范、忠實于被采訪對象、正確理解并如實記錄被采訪人提供的信息、堅持新聞真實原則。同時也能看出他對記者如果違背這些規范和原則被采訪人又可以怎么辦等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恩格斯的這些關于新聞采訪的觀點、立場和要求,構成了他的新聞采訪觀,值得深入研究。
一、接受報刊采訪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新聞實 踐的有機組成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量新聞實踐,首要的,是為他們的政治目標—無產階級的解放——服務的。他們廣泛地通過報刊活動來聯系群眾和影響社會輿論。同時,為報刊撰稿以獲取稿酬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馬克思在流亡英國期間(特別是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家老小的生計問題。
客觀地看,新聞實踐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新聞理念和新聞思想的“外化”,因而對這些新聞實踐進行研究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實踐豐富多樣,其中接受報刊采訪是二人長期新聞實踐的重要組成。這些采訪活動往往能體現他們對新聞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反映他們的新聞理念和新聞思想。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報刊采訪的新聞實踐活動理應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以往對這方面的研究極為不夠。
(一)接受報刊采訪反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理念和新聞思想
眾所周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涯始終都與報刊活動聯系在一起。他們的報刊活動既包括自己創辦和運作報刊,如《新萊茵報》(1848—1849)和《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1850),也包括為別的報刊(工人報刊、社會主義報刊和資產階級進步報刊都有)撰稿 ① ,此外還包括接受各種報刊的采訪,闡述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立場以及他們對一些重要政治歷史事件的看法,等等。其中,接受報刊采訪這類新聞實踐活動大都發生在二人革命生涯的后期,特別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運動在歐洲和北美的快速發展,歐美的很多重要報刊時常會派記者對僑居在英國倫敦的這兩位無產階級偉大導師進行采訪,請他們就各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目標等問題發表看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報刊采訪的過程,往往都能體現出他們對新聞工作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反映出他們的一些新聞理念和新聞思想,因而值得深入研究。特別是在馬克思逝世后,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使得恩格斯接受報刊采訪的活動日漸增多,本文即選取了其中一次進行研究,以期管中窺豹,洞察他對新聞采訪工作的理解和認識,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一些對于我們今天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探究具有啟示或指導意義的一般性的新聞思想。
(二)恩格斯接受訪問和美國記者“搞采訪新聞的把戲”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后,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承擔起了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工作。恩格斯自1870年從曼徹斯特搬回倫敦后,一直住在瑞琴特公園路122號的一棟樓房里。這是一棟大房子,距離馬克思的家約有15分鐘的步行路程。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德國的許多同志和好友請求他返回德國,以便更好地指導那里的工人運動。但恩格斯拒絕了這些請求,理由如他自己所言:已經“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工作了50年”,這已“不可能使自己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黨的代表人物”[2] 。
馬克思逝世后,鑒于恩格斯對于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巨大影響力,他在倫敦的家自然而然地成為世界各國社會主義者心目中的“麥加城”,但恩格斯本人卻輕描淡寫地將自己的家稱作“安靜的避難所”[2](24)。在這里,每逢周末他都會敞開大門接待他在倫敦的朋友和來自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運動領導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國內(英國)外的新聞記者。
1886年4月中,恩格斯在家中接待了美國《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TheMissouriRepublican)的記者約翰·T.麥肯尼斯(JohnT.McEnnis),并接受了他的采訪。麥肯尼斯是由一名與恩格斯相識的俄國作家和新聞記者、筆名為“斯捷普尼亞克”(Stepniak)(本名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克拉夫欽斯基[CepréMnxáIoBиCreIH?κ-KpaBHcKn,1851—1895],俄國民粹派活動家,1884年起僑居英國并與恩格斯相識)的人介紹來的。《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在當時是美國民主黨的日報,編輯部設在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當時的年發行量近2萬份,是該市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該報整體上較為保守,觀點右傾。憑借自己長期的新聞工作經驗,恩格斯感到其中一定另有文章,他敏銳地意識到麥肯尼斯的來訪很可能是在“搞采訪新聞的把戲”(PreBgeschichten dahinter)[3]。這使他對采訪者采取了較為保留的態度。
采訪中,麥肯尼斯向恩格斯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4],這些問題涉及美國當時的勞資沖突、社會貧困、工會和工人運動,以及美國社會主義革命發展的前景,等等。恩格斯非常耐心,盡可能針對所提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考慮到《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的右傾立場,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確保采訪稿能如實反映自己的觀點,恩格斯向麥肯尼斯明確提出:文章發表前必須拿給他過目,否則不能發表。麥肯尼斯答應了恩格斯的要求,并且以自己的名譽作為擔保:未經恩格斯過目,“決不發表一個字”[4](377) 。

(載《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1886年6月26日第20478號第11版)
可是事件的發展卻難以讓恩格斯滿意。麥肯尼斯離開恩格斯的家后就再也沒有回來,自然也沒有將自已的采訪文章拿給恩格斯審看。兩個月后,麥肯尼斯采訪恩格斯的文章以《運動的首腦》(TheHeadoftheMovement)為題,發表在了《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1886年6月26日第20478號上。
二、維護被采訪人的權益,恩格斯的處理應對
麥肯尼斯在沒有按照自己所承諾的那樣請恩格斯過目的情況下就把采訪文章直接發表在了《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上,他的這一做法并沒有完全超乎恩格斯的預料。好在恩格斯對此有所準備并及時采取了應對措施,而當事情發生時,這些措施正好派上了用場,
(一)恩格斯致信左爾格,指示應對辦法
就在恩格斯接受麥肯尼斯采訪后等待審看文章卻遲遲無果的時候,他于1886年4月29日給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朋友和戰友、國際工人協會會員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爾格(FriedrichAdolfSorge,1828—1906)去了封信。左爾格曾參加過1848—1849年的德國革命,革命失敗后輾轉流亡海外,自1852年以來一直僑居在美國,并逐步成長為北美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恩格斯給左爾格的這封信涉及的議題非常廣泛,既包括《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的翻譯進展及擬議中的在美國的出版事宜,也包括他對美國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發展現狀和前景的看法,還涉及對法國和德國工人運動和革命形勢的分析,等等。其中,恩格斯只是附帶提到了麥肯尼斯在倫敦采訪他一事,但這卻成為我們理解整個事件的關鍵。
恩格斯在信中告訴左爾格,采訪已經過去快兩周了,麥肯尼斯還沒有回來讓他看稿,他擔心對方會“食言”[3](472)。為了保險起見,他隨信附上了一份免責聲明(見圖2),并囑咐左爾格說:“如果關于這次訪問發表什么報道的話,我請你把附去的聲明在《社會主義者報》、《人民報》(《紐約人民報》—引者)以及其他你認為必要的報紙上發表出來。如果小伙子(麥肯尼斯引者)仍然信守諾言,再來找我,那我當然會立即告訴你,那時你就可以把聲明撕掉。”[3](472)恩格斯這里提到的《社會主義者報》(DerSozialist)是一家周報,《紐約人民報》(NewYorkerVolkszei-tung)是一家日報,二者均為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德文報紙,且均為北美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機關報。北美社會主義工人黨于1876年在美國費城成立,左爾格是其創始人之一。

(來源: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史研究所檔案館)
(二)左爾格代恩格斯發表免責聲明,披露事件經過
鑒于恩格斯信中提到的那個“小伙子”沒能信守承諾,于是,左爾格便把恩格斯的免責聲明交給了《紐約人民報》,并發表在了該報1886年7月8日第162號上(見圖3)。左爾格之所以將恩格斯的免責聲明發表在《紐約人民報》上,除了他本人與該報關系密切之外,還因為恩格斯可以定期收到這份報紙。當然,給恩格斯郵寄《紐約人民報》的,正是左爾格本人。

恩格斯的聲明全文抄錄如下:
圣路易斯市《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刊登了關于該報記者采訪我的報道,因此我必須作如下聲明:
的確,一位名叫麥肯尼斯的先生曾經作為該報代表訪問過我,并且向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時他以名譽擔保,答應在未經我過目以前決不發表一個字。但是他后來就再也沒有到我這里來過。我在此聲明:我對于他所發表的文字拒負任何責任,尤其是我曾有機會親自證實,麥肯尼斯先生缺乏必要的知識,即使他有最好的愿望,恐怕也未必能正確理解我的話。[4](377)
恩格斯在聲明中先是扼要介紹了事件的經過,接著便直接表明對所發文章“拒負任何責任”的態度。這樣,恩格斯便與麥肯尼斯的文章《運動的首腦》撇清了關系,對于文中可能誤解或曲解了他的談話的那些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二版(MEGA2)第I部分第30卷的考證,左爾格在1886年7月20日還給恩格斯寄去了麥肯尼斯的采訪文章[5]因此,恩格斯是曾看到過這篇采訪報道的,時間大概在7月20日之后幾天。8月11日,左爾格又給恩格斯寫信,他認為“恩格斯在這篇采訪中被友善地對待了,不應該抱怨”[5](846)。恩格斯在9月16日給左爾格的回信中說:“你說得對,我完全用不著抱怨:這個人至少就他個人來說是力求做一個正派人的。”[3](521) 從這兩點來看,左爾格并非認為采訪文章有問題才發聲明的,而是完全遵從了恩格斯的意思。另根據MEGA2的考證,左爾格也未曾對恩格斯的聲明做過修改,因而可以確定,上文引用的聲明全文確系出自恩格斯的手筆。
麥肯尼斯及其背后的《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為不尊重被采訪對象、違背自己對被采訪對象的承諾付出了代價,“這是最后一個了。現在,他(麥肯尼斯一引者)既然食了言,那我就有理由把他們全都轟出去,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興趣跟這一類撒謊者糾纏的話。”[3](521)
三、贏得“民眾的承認”、尊重新聞源有機統一于堅持新聞真實
從恩格斯對待《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記者采訪的態度和做法中可以看出,他認為構建和諧互尊的新聞采訪關系取決于新聞采訪的當事雙方記者和被采訪人(新聞源)。一方面,被采訪人應該尊重記者的新聞傳播權利,盡力配合采訪,全面提供自己掌握的事實信息,這是實現新聞真實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記者也應尊重和緊緊依靠被采訪人,正確理解并如實記錄被采訪人提供的信息,基于事實來描述事實,采訪稿寫好后還應將請被采訪人核對事實作為常規,特別是當被采訪人明確要求發表前要看稿審稿時就更應如此。這是實現新聞真實的又一個重要環節。將這兩方面合在一起,便構成了恩格斯新聞采訪觀的基礎。
顯然,它是以堅持新聞真實為統領的。這與馬克思新聞思想中的“‘好的’人民報刊”必然是那些“說事實”的報刊,也只有“說事實”的報刊才能真正贏得“民眾的承認”的思想是一致和統一的。這是因為,拋開新聞源這一特殊身份,被采訪人也是“民眾”中的一分子。因此,尊重被采訪人是尊重“民眾”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說堅持新聞真實是為了尊重“民眾”,進而贏得“民眾的承認”的話,那么首要的,我們應該尊重被采訪人,如實記錄被采訪人提供的事實,從源頭上確保新聞真實。易言之,“說事實”、堅持新聞真實既是尊重“民眾”的最好辦法,也是贏得“民眾承認”的基礎條件,而尊重被采訪人、尊重新聞源的出發點也恰恰是為了實現新聞真實。
(一)堅持新聞真實是贏得“民眾承認”的前提
早在《萊茵報》時期(1842—1843),馬克思就形成了他的“人民報刊”思想,并認為“‘好的’人民報刊”應該是那些“和諧地融合了人民精神的一切真正要素的人民報刊”;而在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事實”而不是說“希望出現的事實”[6](397-398)。可見,馬克思在涉足新聞工作之初就認識到“好的人民報刊”一定是堅持新聞真實的報刊,因而他強調尊重人民和堅持新聞真實之間的內在聯系。
也是在這一時期,馬克思還從報刊生存的角度談到“民眾的承認”的關鍵作用,認為這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缺少這一條件,“報刊就會無可挽救地陷人絕境”[6](381)。這里的“民眾”(volkstumlich)①是一個泛指的概念,它既包括報刊的讀者即受眾,也包括為報刊提供新聞源的人以及其他社會各界公眾。試想,如果報刊不能得到向其提供新聞源的人的“承認”,誰還會向其提供新聞源呢?如果報刊得不到“民眾”的承認,又如何能生存下去呢?而失去了新聞源、失去了“民眾”承認的報刊,必然會如馬克思所言“無可挽救地陷入絕境”。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贏得“民眾的承認”還體現在尊重受眾的閱讀口味方面。這方面,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實踐和新聞理念中也有具體體現。
19世紀50年代流亡英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曾長期為美國資產階級進步報紙《紐約每日論壇報》(以下簡稱《論壇報》)撰稿,在這份進步的資產階級報刊上發表了487篇文章[],其中絕大多數是通訊。馬克思和恩格斯給《論壇報》撰稿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內容上的進步性和革命性;其二是在形式上盡量符合美國受眾的閱讀口味。關于前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時期選擇與《論壇報》而不是歐洲特別是歐洲大陸上的報刊合作就已說明問題。19世紀50年代歐洲報刊整體上趨向反動。關于后者,在他們與《論壇報》合作之初即已確立了這一原則。
1851年8月初,馬克思接受了《論壇報》編輯查理·德納(CharlesA.Dana)的約請開始為該報撰稿,但由于他本人那時正“忙于經濟學”的研究,同時也由于他當時尚不能使用英文自由地寫作[8],于是便寫信給在曼徹斯特的恩格斯,請他代勞。馬克思在信中請恩格斯寫一組關于德國1848—1849年革命的文章,并特別囑附他文章“要寫得俏皮而不拘束”,因為《論壇報》的先生們“在外國欄目中是非常大膽的”[9]。恩格斯按照馬克思的要求很快就寫好了文章并于1851年8月21日將其寄給了馬克思。馬克思于1851年8月25日給恩格斯回信,稱贊文章“寫得很出色”“合乎《論壇報》的調子”,并說自己“毫無改動地寄到紐約去了”[9](363)。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尊重受眾的新聞理念的又一實例。
(二)尊重新聞源既是遵守職業規范的體現,也是堅持新聞真實的要求
有什么樣的新聞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新聞實踐。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理念及其新聞實踐與麥肯尼斯和美國《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的新聞實踐(至少是在這一案例中)在對待新聞源、對待“民眾”的態度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案例本身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恩格斯對該報記者不尊重“民眾”、不尊重新聞源,違背職業規范,可能損害新聞真實的做法的批評態度。
延伸來看,從這件事我們還可以看出恩格斯對記者和被采訪對象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記者應忠實于被采訪對象、堅持新聞真實的一些一般看法。
首先,采訪既是新聞記者的職責要求,也是其權利使然,公眾(包括被采訪人)應該尊重新聞記者的采訪權,并盡可能創造條件幫助記者行使好這一權利。
在本文研究的案例中,恩格斯在當時作為國際工人運動的崇高領袖,其日常的事務性工作已經十分繁重,但他在面對一位來自國外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記者的采訪要求時,還是盡量擠出時間予以滿足。這一方面體現了恩格斯對各國新聞記者采訪權利的廣泛尊重,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對美國民眾知情權的尊重。在恩格斯看來,美國人民有權知道國際工人運動領袖對時局發展和革命前景的看法。
其次,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沒有不用承擔義務的權利,也沒有不享有權利卻必須承擔的義務。新聞記者在行使自己的采訪權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新聞記者的責任和義務既包括我們所熟知的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事實,也包括尊重新聞源,必要時還要保護好新聞源。就本文的案例看,麥肯尼斯及其所代表的《密蘇里共和主義者報》應該尊重被采訪人恩格斯,按照要求讓后者審看采訪稿,特別是在采訪人已經明確承諾會這樣做的時候,就更應該如此。這是從人格道德和職業操守的層面說的。
即使是從西方新聞學所謂的“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看,讓被采訪者看稿審稿也是合乎要求的正常程序。在這一案例中,恩格斯要求發表前看稿審稿不全是在行使被采訪人的權利,而是有著更深層的考慮。那就是,他已經發現麥肯尼斯缺乏正確理解他在采訪中所說的話的一些“必要的知識”。為了確保自己的觀點不會被誤解或曲解進而誤導美國乃至世界公眾,恩格斯提出了發表前必須看稿審稿的要求。從這一點看,記者(麥肯尼斯)和被采訪人(恩格斯)之間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因為真實報道被采訪人的觀點也應該是媒體的職業要求和專業目標。然而,麥肯尼斯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沒有尊重被采訪人的要求,這既不道德,也不專業。
四、尊重新聞源、堅持新聞真實是我黨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奠基人將贏得“民眾的承認”、尊重新聞源和堅持新聞真實有機統一的做法和要求在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一)請被采訪人審稿是“求得忠于事實”的有效辦法
1943年9月1日,陸定一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文章《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澄清了事關黨的新聞事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新聞的本源”“新聞如何能真實”,以及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等等。其中,在談到尊重新聞源、尊重人民時作者寫道:“我們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勉勵自己,做人民的公仆。”[10]他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向人民學習,以人民為師,尊重被采訪對象,謙虛地請被采訪對象看稿、審稿、改稿,“因為你對于所報道的事實,沒有感性認識,無論如何不會像親身參加那個工作尤其是領導那個工作的人知道得那樣透徹、了解得那樣親切的。所以在你做報道的時候,你一定要去請教那些親身參加或領導這件工作的人,細細地聽,好好地記,寫成之后還要請他看過(或聽過)和改過,寫得不好就要聽他的意見重新寫過,以便真正求得忠于事實。”[10](195)
陸定一當時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兼《解放日報》的總編輯,他的這篇文章的發表,體現了我黨當時主管新聞工作的高級領導人對于尊重新聞源、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和確保新聞真實二者之間內在聯系的清醒認識。
(二)請“新聞本身當事人”審稿,減少直至避免“新聞更正”
1949年11月11日,新聞總署曾針對當時的新華社各總分社、分社以及各廣播電臺發稿后更正字數居高不下的問題,發出“新聞總署關于稿件必須經有關方面審閱后始得發表的指示”。“指示”經分析認為,造成“最近新華社各總分社、分社發來的更正字數仍然不少”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新聞文稿事前未經有關的機關團體負責人和新聞本身的當事人審查”,以致新聞稿發表后頻繁需要更正。“指示”指出,這種“不交事先審查”的做法很不妥當,容易造成已發表新聞“事實上和政治上的錯誤”,致使公眾“對我們的報紙和通訊社及記者不信任”[],給新聞媒體的社會形象造成損害。
“指示”進而發出要求:“今后無論記者、通訊員,采寫新聞均應首先交由各該新聞的機關、團體負責人,和各該新聞本身的當事人審查(包括各黨派和無黨派的組織和人士在內),要求他們考核事實是否準確,政治上、政策上有無問題,新聞本身可否發表,最好由他們簽字同意,然后送往編輯部。”[1](363)
這里談到請“新聞本身的當事人”審查新聞稿的直接目的是確保新聞真實、減少乃至避免新聞更正,但客觀上則體現了對“新聞本身的當事人”(即被采訪者、新聞源)的尊重。
(三)堅持新聞真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
人民群眾的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活動是新聞永不枯竭的來源,值得新聞工作者忠實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舉行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12]。在2016年2月19日舉行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他又論述了堅持新聞真實對于新聞輿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13]。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聞采訪是記者接觸新聞源的過程,是堅持新聞真實的關鍵一步,尤其需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
在新聞采訪中,作為記者的“我”,應該秉持新聞為民的理念,緊密依靠人民,依靠被采訪人,忠實記錄被采訪人提供的事實信息,堅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12](187),努力實現新聞的真實性。這就要求記者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尊重被采訪人,努力建立起與被采訪人之間平等互尊的和諧關系。有研究者在談及這一點時指出,受眾和被采訪人都是媒體的“上帝”,“新聞采訪是一種在參與者同意之下進行的平等交流,采訪對象不是記者的資料袋。從媒介經營角度看,受眾和被采訪人是服務對象,是媒介的‘上帝’”[14]
從專業角度看,在新聞采訪中,采訪人(記者)和被采訪人之間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一方面,被采訪人有責任和義務向記者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不應隱瞞事實信息,更不能提供虛假信息。另一方面,記者則應忠實于被采訪對象,準確報道事實,做到陳述事實時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文章寫好后,還應該將請被采訪人看稿、審稿、改稿視為一種常規,特別是當被采訪人明確要求審查采訪稿時,就更應如此。這既是對被采訪人權利的尊重,也是新聞核查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新聞核查以確保事實信息的準確,達成微觀層面的新聞真實。而微觀層面的新聞真實則是宏觀層面的新聞真實的前提和基礎。
五、結語
堅持新聞真實是恩格斯的新聞采訪觀的統領性思想,它一方面要求尊重新聞源、依靠新聞源,因為這是實現新聞真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又是贏得“民眾承認”的前提條件,離開了這一前提條件,媒體非但不會贏得民眾承認,而且會如馬克思所言,“無可挽救地陷入絕境”。可見,贏得“民眾的承認”、尊重新聞源有機統一于堅持新聞真實這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和優良傳統形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實踐,是他們新聞理念和新聞思想的有機組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輿論和宣傳思想工作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基本原則和優良傳統,始終堅持在新聞采訪活動中尊重被采訪人,將讓被采訪人看稿、審稿和改稿與堅持新聞真實有機統一起來,將堅持新聞真實與密切聯系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工作導向統一起來,推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闊步前進
最后還應指出,在智媒時代新的新聞工作環境下,贏得“民眾承認”、尊重新聞源、堅持新聞真實的理念具有更加現實且迫切的意義。智媒時代的新聞真實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人工智能和自媒體涉足新聞生產對新聞真實提出了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奠基人有關“民眾承認”、尊重新聞源、堅持新聞真實等理念和要求,重溫中國共產黨將尊重新聞源、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和堅持新聞真實有機統一起來的優良傳統,將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新聞真實性、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要求落到實處,不斷解決好新聞戰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意義尤為重大。
參考文獻:
[1]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44.
[2][英]戴維·麥克萊倫.恩格斯傳[M].臧峰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72.德語原文采自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KarlMarxamp;FriedrichEngels.Werke.Bd.36.Berlin:DietzVerlag,1979. S. 47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77.
[5]Karl Marx amp; Friedrich Engels.Werke,Artikel,Entwurfe Mai1883bisSeptember1888.Berlin: Akademie Verlag,2011. S.846.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1, 397-398.
[7]Chakravorti,R.(1993).Marx the journalist.Economic andPolitical Weekly,28(36):1856-1859.
[8]Blitzer,C.(1966).Introduction.In Christman,H.M.(ed.). The American Journalism of Marx amp; Engels. NewYork:The American Library Inc,vii-xxx.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7.
[10]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冊[C].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95.
[11]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冊[C].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363.
[12]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16.
[1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14]陳力丹.尊重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評對記者請陳道明審稿改稿的某些意見[J].新聞與寫作,2015(5):42-46.
[責任編輯:謝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