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學生對故事充滿了興趣。基于此班級特色,我將故事融入微班會的設計與實施。
我來講個故事
微班會之“微”,在于“小事大說”。班級中常常會發生一些“小事”,然而“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班級管理失序、班風渙散,往往就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傳統一周一次的班會課難以迅速應對,而微班會恰好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
有一天,我走進教室,看到黑板上還留著上節課的板書。這已經是本周第二次了,新上任的值日生又忘記擦黑板了。看來昨天的嘮叨毫無作用,值日生根本沒有聽進去。更讓我失望的是,包括班長、勞動委員在內的所有班干部居然都沒想到這件事。教室里鴉雀無聲,大家似乎在等待一場暴風雨的到來。可我卻在想:究竟該怎么說學生才聽得進去呢?
于是,我帶著全班同學背誦《曹判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預備,起。\"環顧教室,同學們雖在認真背書,卻滿臉疑惑。
背誦結束,我笑著說:“剛才我們一起背誦的課文,就是我今天想給大家講的故事。曹判認為齊王有參戰的條件,因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盡職責,這既是判斷優秀君王的標準,同樣也是衡量普通人的標尺。責任意識,是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接著,我向同學們講了身邊的故事:“在九年級的關鍵時期,本在醫院住院的數學老師,拔掉針頭趕回教室給學生上課,把住院手環藏進長袖;物理老師為了及時改出試卷,在學校加班到晚上九點,被鎖在教學樓,不得不在學校群里求助…這些老師既沒有人監督催促,也不求功名利祿,卻始終兢兢業業,無非就是‘忠之屬也’。”

故事終了,教室里鴉雀無聲,所有學生都盯著我,背挺得直直的,眼里多了一份愧疚和使命感。此后,黑板總是保持干凈,即便值日生偶爾忘記了,也總有班干部自覺擦干凈,大家都在努力踐行“忠之屬”。
一些班主任常常開展這樣的微班會:對學生進行友善提醒,對不良行為予以憤怒斥責,對日常習慣反復說教。然而,這些往往難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記,有時甚至會引起學生反感。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將道理融入故事,繞過了同學們的心理防線,讓他們愿意聽教師說話;用故事搭建起共情橋梁,讓學生能夠用心感受話語中的情感;故事還種下思考的種子,加深學生的印象,讓以講故事為主的微班會更有韻味。
你來編個故事
微班會之“微”,在于“小事快說”。講故事雖好,但如果僅是教師單方面講述,微班會仍容易演變為傳統的說教會。因此,我采用“故事工坊”微班會模式,鼓勵學生和教師一起講故事。
月考試卷發放后,試卷上的紅叉觸目驚心。同學們都低著頭,神情沮喪地盯著桌上的試卷。此刻,斥責改變不了分數,安慰也顯得蒼白無力。既然如此,那就開個微班會,講個故事吧。
“開頭:我今天考試比平時少考了10分。
結尾:一個寒冷的冬夜,我在街頭徘徊,饑寒交迫。”
我在黑板的左右兩端分別寫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請同學們以接龍的形式完成故事,想好下一句的同學便可自由上臺書寫。大家先愣了幾秒,隨即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不一會兒,黑板上就寫得滿滿當當。
我今天考試比平時少考了10分—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里,媽媽斥責我不是學習的料,我非常痛苦—我對學習充滿了恨意,以后再也不想學習一慢慢地,我不但不想學習,也不想上學,天天和媽媽吵架,最終只好休學在家——我整日無所事事—我討厭父母的管教,我連家都不想待了,開始在街上流浪——一個寒冷的冬夜,我在街頭徘徊,饑寒交迫。
故事編完了,全班同學大笑。在編寫故事時,同學們發現這樣的情節發展很極端、很荒謬。平時因為一點小事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根本沒必要。生活中總會遇到不順利的事,這很正常,不用把這些困難看得太可怕。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困難說不定還能讓我們學到東西。就像這次考試失利,我們應當積極調整狀態,認真分析原因,查漏補缺,繼續奮勇前行。
在這節微班會中,學生的負面情緒迅速消解,得益于在共創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轉變角色,跳出問題看問題。而且共創故事這個方法簡單易行,非常適合在微班會中開展。學生不僅能快速投人其中,以高漲的熱情參與互動,還收獲了不少感悟。
視頻記錄故事。那么,微班會只是讓學生看視頻嗎?當然不是,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成為視頻的主角。
教室的講臺上放著一個凳子,本來是為一名腿腳不便的老師準備的。可是,老師不用的時候,它總是橫在同學們的必經之路上。幾乎每次走進教室,我都要把凳子挪開,但我的舉動似乎沒能影響任何人,大家依舊對此視而不見。于是,我決定圍繞這個凳子拍一個故事。一天,在教室不起眼的角落,我架起了一臺手機。
午休時,我播放自己錄制的視瀕:小凳子靜靜地待在教室。一雙腿來到它面前,大步跨過去,接著一雙又一雙。突然,一條腿在跨越時踢倒了凳子,那人一個跟,迅速抽出腿,大步離開。倒下的凳子躺在原地,下一個路過它的人奮力抬起腿,飛一般地越過它。就這樣,一雙又一雙腿跨過,凳子始終倒在地上…視頻結束,教室從開始的喧鬧到鴉雀無聲,大家盯著畫面結尾的那個凳子。坐在第一排的同學默默起身,把凳子搬到了教室角落。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凳子總能被放回合適的位置,我不知道是誰搬的,或許,每個人都曾伸出過手。
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的視頻,既符合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特點,也讓碎片化時間得到充分利用,午休、自習甚至課間都可以用來召開短視頻微班會。并且,圖片、音樂、視頻等多種元素的綜合運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相較于使用現成的視頻資源,教師若以班級真實生活為素材拍攝視頻,更能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參與感。這類視頻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班級日常和自身表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班級責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若學生能自主參與視頻的策劃與拍攝,則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減少學生的抵觸心理,提升微班會的教育效果。
微班會中的故事,濃縮著育人主題,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反思的大門。學生在玲聽故事中覺醒責任意識,在創作故事中釋放負面情緒,于班級影像中激發行動自覺。
我們演一個故事
微班會之微,在于“小事活說”。什么形式的故事符合當下學生的認知習慣呢?那就是用富有故事力的微班會更加有趣、有情、有思、有效,因為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卓刀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