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頭雁”已成為一個關鍵角色。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融合了現代理念與鄉土智慧的高素質農民——既有海外留學歸來的行業精英,也有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既有成功轉型的企業家,也有創新經營的合作社帶頭人。與傳統農業生產者相比,他們的知識儲備豐富、觀念新穎,敢闖敢干。如今,培育壯大“頭雁”隊伍,已成為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的重要舉措之一。
深挖培訓“潛力”,激發培訓“活力”。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各地農廣校積極探索政策扶持機制、強化培訓效能,激發“頭雁”發展的內生動力。福建省龍巖市構建“五平臺”支撐體系,通過人才驛站、技能交流、典型培育等平臺建設,為“頭雁”成長提供“全鏈條”服務。山東省臨清市將學員納入動態“學員庫”,構建起包含170余人的多層次、復合型“師資庫”,根據不同的培育對象,進行“菜單式”培訓內容的選擇,實現課程的“私人訂制”,嚴選培訓基地,為學員提供沉浸式、場景化的學習環境。
聚焦學用轉化,重構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注重科學性,做到培訓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爭取學員“學了就能用、用了就見效”。浙江省寧波市采用“多師制+沉浸式+實戰式”的教學模式,實現“精英育精英”將課堂延伸到直播間,讓學員在“實戰”中快速成長,極大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陜西省丹鳳縣首創“三維課程”體系,科學分配綜合素養、專業技能和能力拓展課程,精準對接農民生產生活實際需求進行模塊化設計,為學員提供了即學即用、見效迅速的能力提升方案,探索精品培育方式。
多措并舉,育成“頭雁”聯盟。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各地正在推動“頭雁”從單打獨斗走向協同發展,通過組織化、制度化的協作,將個體優勢轉化為群體優勢。近年來,各地形成省級綜合型聯盟、產業垂直型聯盟、區域協作型聯盟、數字平臺云聯盟、院校合作型聯盟、企業帶動型聯盟,整合了“頭雁”人才鏈、產業鏈、治理服務鏈,形成“培育—賦能—帶動”閉環。特別是針對年輕人較多的地區,數字化服務平臺的建設為高素質農民在電商運營等新業態提供了有力技術指導。
加強對“頭雁”人才的培養,各地農廣校要充分發揮政策引才的作用,立足自身職能,強化教育培訓,不斷提高“頭雁”的綜合素養和興業能力,真正讓“頭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中挑大梁、做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