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2015年9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數媒時代,碎片化傳播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新常態。如何有效弘揚英雄精神,使其彰顯強大生命力,成為學術界與社會各界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鑒于英雄精神所蘊含的崇高價值和政治嚴肅性,許多學者對紅色英雄文化的碎片化傳播持審慎態度。2021年,學者王曙光認為,在媒體融合的推動下,紅色英雄文化的傳播面臨渠道多樣化、內容碎片化等現實挑戰[1]。2022年,學者孫萬和姚娟娟提出,數媒時代,英雄精神內容的傳播應增強其深度、連續性和統一性[2]。同年,學者孫萬君和王瑛提出,要營造一個友好的媒介與社會環境,拓展英雄文化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推動其有效傳播[3]。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需要從更多維度研究紅色英雄文化的傳播。
本文基于現代審美經驗的碎片化表達,從英雄精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78-04神的當代語境和傳播方式出發,構建新形勢下的碎片化傳播體系,提出要借助點、線、面、立體交叉發散式的碎片化傳播模式,促進紅色英雄文化與現實社會生活深度交融,喚起大眾對英雄精神的尊崇,推動紅色英雄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二、紅色英雄文化碎片化傳播概述
(一)碎片化傳播的特征
數媒時代,新媒體平臺憑借即時性、強互動性與去中心化等優勢,重構信息流動路徑,使原本隱性的碎片化傳播趨于顯性化。社會價值的多元發展與信息傳遞結構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拓寬了公眾認知邊界,為碎片化傳播提供了適宜土壤。技術的持續革新,尤其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傳播邊際成本,提升了傳播效率,為碎片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碎片化傳播通過將完整信息解構為具有針對性的“信息碎片”,精準匹配不同受眾群體的興趣偏好,既契合了大眾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又實現了傳播效果最大化。
碎片化傳播催生出多主體參與、多渠道并行的自主化傳播體系,呈現出表達形式豐富多樣、內容主題分散多元的鮮明特征。這種新型傳播形態不僅全面滲透到媒介、受眾與信息等各個維度,更推動了網絡傳播功能的深度變革。從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互動,從信息傳遞到價值共創,碎片化傳播已然成為數字時代信息傳播的核心驅動力,深刻影響著人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方式,重塑著社會信息生態。
(二)紅色英雄文化的碎片化傳播方式
英雄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根同源、同向同行,其塑造的現實環境和網絡虛擬環境,適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4]。傳播好紅色英雄文化能夠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思想道德氛圍。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雜志等主流媒體憑借不可替代的權威性與廣泛影響力,在英雄精神碎片化傳播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光明日報》的“紅色記憶”專欄,每期會選取革命歷史中的英雄人物進行專題報道。在介紹“沂蒙紅嫂”明德英時,以“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為切入點,通過簡潔精煉的話語呈現革命年代沂蒙山區群眾與紅軍的魚水深情。報道采用圖文結合的版面設計,以短小精悍的內容呈現形式,使受眾在碎片化閱讀過程中,迅速感知英雄精神的力量,引發情感共鳴,進而將英雄精神內化為個人價值追求。
此外,在各類社交平臺發表對熱點事件、重大事件或者其他熱門話題的看法及評論,是傳播英雄精神的重要載體[5]。例如,在《今日頭條》的“頭條新聞”板塊中,“張富清”“黃大年\"等英雄人物和詞條的頻繁出現,既滿足了受眾對熱點事件和熱門話題的關注需求,又讓他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對祖國和人民的無私奉獻。小紅書、微博平臺憑借龐大的活躍用戶基數,已然成為英雄精神傳播的重要線上陣地。例如,眾多用戶以“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為核心,創作了大量優質內容。這些飽含敬意的作品,不僅生動詮釋了英雄們的感人事跡,更展現出當代人對英雄精神的深刻理解與敬仰。此外,部分大學生用戶以英雄人物為主題創作的作品,通過精煉的故事與細膩的情感表達,在2017年中國大學生微電影大賽中脫穎而出,彰顯出大學生群體傳承英雄精神的熱情與擔當。短視瀕平臺的興起為英雄精神碎片化傳播開辟了全新渠道。抖音平臺宣傳革命先輩、英雄人物或優秀青年典型的短視頻,通過融合精心設計的配樂、圖文及解說,以“短、平、快”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收獲了大量點贊。與此同時,許多新媒體平臺還定期開展英雄人物事跡宣傳學習及互動活動,進一步強化了紅色英雄文化的傳播效果。
(三)紅色英雄文化對外傳播的當代語境
數字媒體不斷重塑社會傳播格局,信息的傳播模式與內在驅動力正經歷深刻變革。面對全球化語境下多元文化思潮的激烈碰撞,只有依托數字媒體創新跨文化傳播模式,突破傳統單向輸出的局限,將紅色英雄文化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內核以生動具象的形式推向國際舞臺,才能實現紅色文化符號的對外傳播[。具體而言,要通過設置社交媒體話題互動、開展沉浸式數字體驗等形式,與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有機融合,讓英雄故事突破語言與文化壁壘,將紅色文化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形態,在保護文化原生資源的基礎上實現“增量”創作,有效帶動紅色文化發展。
在藝術表達過程中,英雄精神的傳播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創作者要基于開放的藝術視野和創新思維,不斷探索多元表達形式,將英雄敘事巧妙融入視覺設計、公共藝術、城市景觀等多個領域,讓英雄故事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新生,使英雄精神跨越時空界限,浸潤人們的心靈,引發情感共鳴。這種解構與重塑的過程,能夠打破傳統傳播的邊界,賦予英雄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三、優化紅色英雄文化碎片化傳播的路徑
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紅色英雄文化傳承面臨傳播分散、理解斷層等挑戰。要讓英雄精神穿透信息迷霧,真正深入人心,關鍵在于構建“點、線、面、立體交叉”的傳播體系,以短視頻、社交互動等貼近生活的傳播手段,將紅色英雄文化解構為易于理解的內容單元。同時,確保精神內核的完整性。通過挖掘英雄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以正向內容引導青年,幫助他們在娛樂化、碎片化的信息環境中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英雄精神成為凝聚社會共識、引領時代風尚的精神旗幟。
(一)點的凝結
在碎片化敘事語境下,“點元素”作為故事的核心載體,涵蓋關鍵故事情節、角色言行及心理活動等微觀敘事單元。單一故事具備短小精悍優勢,但也存在視角局限、內容單薄等不足。對此,要以發散性思維對英雄事跡進行提煉重構,將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進行結構化整合,通過藝術化處理,使這些碎片化的敘事“點”突破傳播邊界,串聯成系統的故事脈絡,實現以小見大的敘事效果,生動詮釋英雄精神內核。這種將宏大主題與微觀表達有機融合的敘事方式,既能以具象化故事片段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又能憑借系統化敘事架構形成傳播合力,在激發情感共鳴的同時,有效提升紅色英雄文化傳播的覆蓋面與持久度,讓英雄故事深入人心。
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認為,文字以線性形式承載連續邏輯推理,需要依賴上下文語境,而圖片、圖像呈現割裂與碎片化特征,僅是事實的堆砌。媒介形式的差異,深刻影響著信息傳播與人類思維模式—在“讀圖時代”,非線性、零散拼接的思維特質,本質是技術驅動下的意識形態變革。這一理論為紅色英雄文化“點\"式傳播提供了注解:如今通過一張精美圖片定格英雄瞬間、一段精彩短視頻截取動人場景、一句經典語錄凝練紅色文化精神內核,正是以碎片化的“點”突破線性敘事局限。這些貼近生活、短小精悍的故事片段,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快速擴散,讓英雄形象在非連續的視覺符號與簡短話語中,以更鮮活立體的姿態抵達受眾之心底,實現英雄精神的有效傳播。
(二)線的聯動
點的有序串聯稱為線,線性傳播恰如文化紐帶,能夠將零散的紅色英雄文化碎片有序串聯,實現精神價值的系統傳遞。
布爾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產理論認為,媒體的線性傳播模式能夠對受眾產生影響,通過結構化敘事,持續向受眾傳播特定的文化信息,其穩定的節奏與莊重的敘事風格能夠較好地展現紅色英雄文化的歷史厚重感。從敘事角度看,線性傳播以時間與邏輯為軸線,重構碎片化的英雄文化內容。在短視瀕、圖文片段等碎片化傳播形態中,線性傳播通過梳理歷史脈絡,將零散的英雄事跡納人有序框架。例如,2019年播出的微紀錄片《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以革命烈士書信為線索,按時間順序串聯起11位共產黨人的革命歷程,將碎片化內容轉化為集體記憶,持續建構民族精神認同,為英雄文化的當代傳承開辟了重要路徑。這種敘事方式既確保了革命歷史的完整性,又強化了英雄精神傳承的連貫性,符合受眾對完整敘事的心理期待。
(三)面的整合
以點、線聯結脈絡為支撐,縱橫交織稱為面。紅色英雄文化的“面”狀傳播體系建構,本質上是基于敘事單元的結構化重組與媒介網絡的立體化延伸。以“點”作為承載英雄事跡、人物形象的最小敘事單元,通過歷史時序、精神譜系等“線”性邏輯實現情節串聯,進而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形成時空維度交織的傳播“面”,構成具有延展性與開放性的文化傳播網絡。
在實踐層面,“面”的傳播體系通過三重維度實現效能提升:一是依托數字媒體平臺的交互特性,構建用戶參與式傳播網絡,通過H5互動、虛擬展館、短視頻創作等多元化媒介形式,將單向傳播轉化為雙向乃至多向意義的生產過程。二是在敘事維度上,以紅色英雄文化的核心精神為軸線,通過跨時空、跨領域的敘事延伸,將具體歷史事件置于宏大歷史語境與當代價值體系中進行闡釋。例如,將“九一八\"事變的敘事框架拓展至東北抗聯精神譜系的建構,關聯國際反法西斯斗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三是整合傳統媒體權威性與新媒體傳播效能,構建包含主流媒體矩陣、社交媒體平臺、線下文化空間在內的全媒體傳播生態,形成傳播內容的多層次分發與精準觸達。具體而言,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技術手段,還原英雄事跡的歷史場景,增強受眾的沉浸式體驗;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畫像,實現傳播內容的個性化推送,拓展文化認同的深度與廣度。
(四)立體交叉的多層面傳播
在數媒時代,紅色英雄文化的“點、線、面、立體交叉式”傳播模式通過解構與重構,搭建起多維敘事體系,并借助多維度、多模態的信息交互,形成“微觀觸點一中觀脈絡—宏觀網絡”的立體化傳播架構。微觀層面的“點”作為傳播基本單元,聚焦英雄事跡的關鍵場景、人物語錄等,通過語義顆粒化處理,以短視頻、海報等碎片化載體實現精準觸達。中觀層面的“線”則串聯各“點”,依托時間軸或精神內核,形成邏輯清晰的故事鏈條,強化文化記憶的連續性。宏觀層面的“面”基于點線架構,通過跨平臺、多媒介融合,實現傳播網絡的立體化覆蓋。
該模式借助數字技術交互性與延展性,縱向深挖英雄精神歷史底蘊與時代價值,橫向聯動多元主體形成協同傳播生態,突破了傳統線性傳播局限。例如,以“九一八\"事變為“點\"引發關注,以抗日戰爭全史為\"線\"構建敘事框架,再通過社交媒體、數字展館等“面”,形成跨時空、跨媒介的交叉式傳播矩陣,深化受眾對英雄精神的認知認同,進而實現紅色英雄文化的高效擴散。
四、結語
息傳播的主流形態,為紅色英雄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帶來新的契機。研究發現,將英雄文化解構為短視頻、圖文、互動H5等易于理解的內容單元,并將這些“點”,串聯交叉成“線、面、立體式”的傳播模式,既契合當代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又能確保紅色精神內核的完整性。這種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能夠以輕量化、滲透式的傳播形態讓紅色英雄文化深度融入大眾日常生活場景,并通過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多元渠道聯動,有效激發年輕群體對紅色英雄文化的興趣,擴大文化傳播覆蓋面,重塑英雄精神的時代價值。值得注意的是,紅色英雄文化作為承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質的優秀傳播文本,其傳播效能的提升需要聚焦內容優化與渠道拓展的雙重賦能。展望未來,數字媒體平臺應著力構建專業化內容生產機制,深化用戶體驗設計,依托優秀內容資源拓展傳播維度,加強紅色英雄文化傳播體系的數字化建設,推動紅色英雄文化傳播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曙光.全媒體時代英雄精神傳播:價值·困境·踐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2):12.
[2]孫萬君,姚娟娟.習近平新時代英雄觀的邏輯理路、基本內涵及突破路徑[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2,23(1):10.
[3]孫萬君,王瑛.以五大發展理念助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昌吉學院學報,2017(4):12.
[4]荊立群,薛耀文.融媒體視閾下紅色文化的傳播[J].編輯之友,2020(3):21.
[5] 張莉婷.融媒體傳播視域下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路徑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4(7):21.
[6] 劉國貞.大眾文化語境下的紅色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6):14.
在數字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碎片化傳播成為信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