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信息出現多元化趨勢,不僅表現出人們能便捷、自由地在互聯網平臺上接收多元信息,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內容來滿足情感需要,更表現為在多元互動的互聯網社會中,呈現出多樣的文化圈層。
在網絡中存在一個“同心圈層”,包含了圈層核心成員和初級成員,中心內容和邊緣信息,圈層中的用戶顯現較強的流動性。本文重點探討互聯網“同心圈層”的結構及其隱含的形成邏輯。
一、網絡“同心圈層”的界定
在傳播學領域,網絡“圈層化”概念的運用是一個動態漸進的過程。“圈層”概念最初應用于地理學,后被社會學引用,并對其進行轉化,用于分析社會人際關系,而這一應用與傳播學研究范疇出現了重疊。基于此,“圈層”的概念進人了傳播學領域。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不同于以往圈層特質的網絡“圈層”逐步成型。
(一)網絡“圈”與“層”的內涵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了網絡聚合的可能。互聯網的即時性、便捷性、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17-04多樣性使人們的交往活動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更大范圍內的聚合,創造出靈活多元的趣緣群體聚合模式。在聚合范圍中,人們自行屏蔽不感興趣或與本集群不相容的內容和群體,形成了一個有“屏障”的聚合體,這就是網絡圈層中的“圈”。與此同時,在已經形成的圈中,存在著一個興趣和情感的“核心”,這是連結圈層內個體的主要部分。人們正是因為對“核心”感興趣,才會進入“圈”。由于個體對“核心”的感知存在差異,根據圈內個體距離“核心”的遠近劃分出層級,形成圈層內部“核心—邊緣”的層級差,即為網絡圈層中的“層”。
本文論述的網絡“圈層”是指互聯網社會中基于趣緣和情感形成的網絡聚合體,聚合體中的個體因與“核心”的聚合度存在差異而呈現出層級之分。在宏觀上,微博超話、微信社群、豆瓣小組等都是網絡“圈層”的表現形式;在微觀上,網絡“圈層”表現為依據用戶興趣細分的某明星超話、某專業學習互助微信群、某影視豆瓣小組等。
(二)網絡圈層的內部“同心”結構
網絡圈層呈現出一種以核心成員為中心的“同心”層級結構,這種圈層結構被稱為“同心圈層”,它是從外到內、從下至上、層級遞進的。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從外到內滲入。網絡空間是一個龐大且多元的系統,在各個圈層之外存在著許多潛在受眾,他們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了解圈層、進入圈層,并轉變為圈層的成員。潛在成員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圈層要擴大規模,就要努力爭取這些群體加入,潛在成員的體量反映了圈層影響力的大小。
第二,從下至上流動。初級成員在與同級成員的互動過程中會轉變為中層成員,具有較高影響力和較強號召力的中層成員會成為核心成員。成員在圈層中的位置呈現出從下至上的流動趨勢,各層成員的數量逐級減少,圈層呈現出錐形的同心結構。
第三,層級遞進發展。網絡圈層中的成員具有成長性,他們的位置逐步發生轉變,遵循從潛在成員到初級成員,從初級成員到中層成員,從中層成員到核心成員的線性過程,是層級遞進發展的。
二、“同心圈層”的趨同結構
(一)趨同中心
趨同中心是指圈層結構的核心,即圈層動態流動過程中的認同中心,主要包含圈層的核心內容與核心成員,是一個圈層區別于其他圈層的本質。
趨同中心具有同化圈層內各成員的作用,同化程度的高低取決于其影響力的大小。核心成員生產和傳播圈層核心內容,發揮其同化作用,使其他成員在意見、觀念和內容再生產上都朝向“核心”趨同,最終使分散的群體觀點逐漸向核心成員持有的觀點偏移[1]
(二)趨同支撐
1.前提:圈層的規模
圈層規模是圈層趨同的首要條件,即圈層要覆蓋一定的受眾。圈層規模形成的背后存在著一條“技術結構變遷一社會變遷一個體需求變動”的解釋鏈條。
(1)技術結構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網絡圈層多樣化提供了條件,使其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人員的聚攏和趨同。技術賦能帶來的話語權下放,使網絡社會形成了一個開放、平等的對話平臺和話語場域,每位用戶都能成為信息內容的接收者、傳播者和產出者。他們自由地進行自我展現和觀點表達,選擇圈層并通過向外傳播擴大圈層。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絡用戶創造圈層、自我展示、情感表達、提出訴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
(2)社會變遷
與技術結構變遷相伴而來的是社會變遷。隨著技術變革,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技術異化”使現代社會主體“被一個巨大而不可見的時間體制管制、支配”[3]。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精神世界發展卻相對滯后,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互聯網恰好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人們通過在網絡平臺找到與自身興趣和觀念相同的群體,釋放壓力、緩解焦慮、得到放松,在此過程中,觀念與愛好相同的人群組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圈層,為圈層趨同提供支撐。
(3)個體需求
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遷“由外向內”地為圈層規模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個體需求則“由內而外”為圈層規模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因素。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表現出碎片化特征,人們想要高效獲得所需信息,就要形成信息共享群體,最終轉化為規模化圈層。
此外,存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個體的重要需求,也是短暫聚合的群體向長期穩定的圈層轉變的關鍵性推動因素。首先,網絡圈層平等、自由的特征,使個體的聲音被聽到并得到認同,滿足了存在感需求。其次,個體在圈層中塑造共同文化和意義,強化群體共識和自我認同,滿足歸屬感和認同感需求。
2.穩固:共情感染
基于穩定的初始圈層,圈層逐漸穩固和趨同,共情感染成為關鍵環節。共情感染機制的形成依托于“情感感知—情感共鳴—情感聚集”的邏輯鏈[4]。
情感感知是指個體在已有圈層中對于圈層內事物的認知體驗。由于同一圈層中的個體存在相似之處,會根據興趣選擇和接收符合個人偏好的定制信息,在這種認知模式下,圈層內的個體會逐漸擁有同質化的觀點認知和情感感知,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情感聚集是情感共鳴的結果。基于共情感染機制,圈層內的個體從邊緣向中心聚集,情感共鳴更加強烈,圈層結構更加穩固。情感聚集的過程呈現出從“個體”到“群體”的匯集趨勢,體現了圈層趨同的過程。
3.加強:互動機制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因此,伴隨著網絡交流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互聯網中出現新的人際關系網絡,互動機制成為圈層趨同必不可少的一環。
圈層趨同結構的加強依靠個體互動實現,無論是信息獲取還是情感傳染都與互動相關。在信息獲取方面,個體通過互動交流傳遞信息,并以同種方式獲取信息。在情感傳染方面,個體在長期的互動中會產生情感,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將其稱為“情感能量”,認為“儀式互動是產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在一次次的儀式互動中,短暫的情感體驗不斷積累,最終轉化為長期的情感能量”[5]。此外,互動參與是網絡圈層的一大優勢,成員自由參與圈層內各種話題的討論,并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圈層互動氛圍輕松,成員的歸屬感、認同感、存在感增強,黏性提升,圈層趨同結構得到強化。
三、“同心圈層”的形成
當前,在互聯網社會實踐中,“同心圈層”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雖然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但仍有規律可循。從個體依據興趣自發聚集形成群體,到成員相互傳遞定制化信息喚醒情感,再到通過情緒感染形成同質情感積累,最后到成員長期情感積累形成情感聚集,并趨向一個同質化的“中心”。“同心圈層”在動態發展中趨于穩定并不斷擴張,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一)情感傳染動力鏈式模型
網絡同心圈層的形成過程中,個體情感因素極為關鍵。梳理總結網絡同心圈層的形成過程,構建出一個情感傳染動力鏈,即“信息獲取一情感喚醒一免疫一情緒感染一群體趨同”,此鏈式模型解釋了同心圈層生成機制。
從信息獲取到群體趨同,網絡同心圈層的形成經歷了三大環節。情感喚醒環節是初期動力,免疫環節是指成員拒絕接受情感的情況,情緒感染環節則是后期動力。此外,這一傳染過程中所包含的互動機制也是促進情感傳播的重要因素。
的主要驅動力。互聯網用戶在外界事物刺激下產生情感波動,做出圈層選擇行為,驅動自身進入并擴大圈層,促進圈層形成和發展。
1.情感喚醒環節
情感喚醒是情感傳染動力鏈式模型中的首要環節,在此環節需要喚醒潛伏在用戶認知中的情感預設,促使用戶進人情感實踐活動中。該環節主要受到情感距離和情感類型兩個因素影響[6。符合用戶價值理念和興趣愛好的內容與其情感距離更近,正向的情感類型比負面或中立的情感類型更容易使用戶產生情感共鳴[7]
情感喚醒環節的效果主要由情感共鳴行為實現,擁有同種興趣和觀念的群體通過互動機制實現情感共鳴。個體之間在互動交往中形成擁有相同心境的情緒共同體,并基于此種情緒做出共同行為:在認同感的驅使下不斷輸出自己的情緒、觀點、態度和想法,讓更多人認同并加入自己。
2.免疫環節
在具有一定規模的群體中,個體的觀念、想法和情緒會受到群體的影響和同化,該現象被稱為群體情感傳染。但是,個體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且彼此之間存在差異,他們對觀點和情感也具備“免疫力”。
個體產生情感共鳴后,基于其情感“免疫力”的強弱分別出現情感分散和情感聚集兩個結果,“免疫力\"強的個體缺乏向中心趨同的動力,出現情感分散;“免疫力弱”的個體有較強的趨同動力,出現情感聚集。
3.情緒感染環節
在情緒感染環節之前,網絡圈層已經形成,但其趨同效果還不明顯,不能形成“同心圈層”。因此,情緒感染是圈層趨同的關鍵驅動力,而情感聚集則是圈層趨同的主要動因。情感聚集主要依靠互動儀式完成,在已有圈層內部,各成員通過互動交往,形成規范化的圈層話語和禮儀定式,圈層向規模化、體系化發展,成員的集體感逐漸增強,產生群體團結和集體興奮行為。圈層內成員情感逐漸高漲、聚集,并與圈層核心內容緊密相連,在整體上呈現出向中心趨近的態勢,形成“同心圈層”。
(二)情感驅動圈層形成
四、研究結論
基于情感傳染動力鏈,用戶情感是同心圈層形成過往對網絡圈層傳播的研究不勝枚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落點由“圈”轉向“層”,觀察圈層內的“同心趨同”聚集結構,并通過構建情感傳染鏈式模型分析“圈層趨同”結構的形成機制,闡明圈層形成機制與情感感知的聯系。
(一)網絡“圈”“層”的劃分
本文梳理了“網絡圈層”概念的起源,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將網絡圈層進一步劃分為“圈”和“層”兩個方面。前者以圈層的“核心內容”為標準排除“非圈層內容”,以“核心內容”為屏障將自身與其他圈層區別開來;后者在圈層內部劃分層級,以圈層成員對“核心內容”的情感感知強烈程度差異為標準,將圈層劃分成“中心一邊緣”的層級結構。
(二)內視網絡圈層“同心趨同\"結構
基于對網絡圈層的劃分,本文將研究視角轉向網絡圈層的內部結構,提出這種結構是從外到內、從下至上、層級遞進的。網絡圈層的內部結構呈現出一種以核心成員為中心、由邊緣向中心聚集的“同心”層級結構,即“同心圈層”。基于“同心圈層”的概念分析其趨同結構,得出以圈層核心內容與核心成員為表征的“趨同中心”,以及基于一定圈層規模的情感傳染和互動傳播的“趨同支撐”。
“趨同中心”即圈層的共同中心,由不同成員層組成,各成員層有一個共同的圓心,圈層內各成員距離這一中心的遠近程度不同,他們不斷向圓心匯集,這種“向心”的驅動力即為圈層的凝聚力。
“趨同支撐”是圈層形成的推動力,主要表現為圈層成員的情緒感染和互動增強。圈層成員通過與網絡用戶互動,激發圈外用戶情緒,促使其產生了解圈層內容的沖動,做出加入圈層的行為,從而擴大圈層覆蓋面;同時,圈層內的成員相互交流討論,進一步擴大情感傳播范圍,并將情感投射在圈層內容上,使圈層結構更加穩固且緊密。
(三)圈層形成鏈中的情感驅動力
網絡圈層的形成雖然復雜,但也存在一定規律,本文構建了情感傳染動力鏈式模型,將網絡圈層的形成與情感感知聯系起來,形成了“信息獲取一情感喚醒一免疫—情緒感染一趨同效果”的圈層形成邏輯鏈,闡明了用戶在情感感知、互動以及選擇性接受等一系列行動中建立、擴大和維護圈層的過程。在該過程中,情感是主要驅動力,圈層形成鏈中的情感感知、情緒感染以及情感趨同都有情感因素參與。
圈外用戶關注并了解圈層內容的前提是對圈層產生好奇和興趣,他們只有對圈層內容形成情感認知,才會萌生加入圈層的沖動。因此,引發用戶情感共振是擴大圈層范圍的第一步。用戶出現情感觸動后,對此類情感免疫較弱的成員會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在圈層互動過程受到感染,形成圈內的同質化情感,展現出明顯的趨同現象。
五、結語
網絡圈層是互聯網社會中較為常見的群體結構形式,本文將網絡圈層的概念分為“圈”和“層”兩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圈層內部的層級結構,為后續圈層的形成及發展提供了理論架構。文章基于已有圈層架構,聚焦網絡用戶的情感層面,提出網絡圈層的形成邏輯并構建模型,幫助研究者理解圈層的形成機制。在今后的研究中,還應對情感之外的其他層面展開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李根強,方從慧.復雜網絡視角下網絡集群行為主體的觀點演化研究[J].情報科學,2017,35(5):125-131.
[2] 羅琳.青年網絡“圈層化”的時代特征、生成機制與風險防控[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41(3):75-83.
[3]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或,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
[4] 任怡燃.IP粉絲群體情感傳播機理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2.
[5] 陳志翼.文化綜藝類節目中的互動儀式鏈——以《朗讀者》為例[J].青年記者,2018(2):69-70.
[6] 田浩.反思性情感:數字新聞用戶的情感實踐機制研究[J].新聞大學,2021(7):33-45,120.
[7] 張璐杰,張博.網絡輿論反轉中公眾反思性情感實踐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2,8(1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