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57-04
一、引言
近年來,黨中央對學術期刊建設工作高度重視。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旨在引領學術期刊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學術期刊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由美術出版社主管主辦的期刊,已成為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等領域高質量學術期刊陣營里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優秀的美術期刊和圖書,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食糧。
以人民美術出版社為代表的全國40余家美術類出版社,在致力于美術圖書出版的同時,還編輯出版各種美術期刊。近年來,緊密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任務,積極回應現實關切,及時開展問題研究和解讀,并進行引導和辨析。在美術類科研成果發布、學術人才培養、構建中國特色的美術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此外,還與全國各類出版社相互學習借鑒,共同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助力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二、美術期刊紙質消費力和內容質量表現
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媒體融合不斷加速,社會各界在信息采集、內容制作、論文發表和消費模式等方面都經歷了顯著變革。一部手機幾乎可以滿足讀者所有的閱讀需求,閱讀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而且讀者可以及時評論或點贊互動。在眾媒時代,閱讀已成為一個全民參與、多元媒介并存的過程。面對信息傳播新技術和新消費變化趨勢的沖擊,傳統紙媒出版正在積極轉變思維,以移動互聯網的視角創新內容載體,力求在眾媒時代重塑自身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那么,傳統美術出版社主管主辦的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期刊發行量和訂閱量降低
讀者訂閱量是評估期刊出版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在當前傳播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期刊發行需積極應對挑戰,持續鞏固傳統紙媒的市場份額。而衡量期刊出版業發展這一趨勢的關鍵不僅在于發行量的增減,更在于讀者訂閱量的變化。2023年2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202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是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采集、審核、匯總、分析及撰寫完成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185種。從期刊產品結構數據來看,全國出版文學、藝術類期刊1.0億冊,是所有期刊類型(即哲學、社會科學,文化、教育類,文學、藝術類,自然科學、技術類,綜合類)中數量最少的一類,占期刊總印數的 5.1% 。并且與2020年相比,降低了 6.6% ,成為期刊類型中降幅最大的一類。這表明,文學、藝術類期刊印數規模正在減少,相應的訂閱量也在減少。在就業人員狀況方面,2021年期刊出版業從業人員為6.2萬人,占全國新聞出版業就業總人數的 1.97% ,較2020年減少2.4% 。這一降幅與報紙出版業相差 0.6% ,說明期刊從業人員也在縮減。
由于最近兩年的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尚未發布,關于全國美術出版社的經營情況只能依據2021年報告進行推測。可以肯定的是,藝術類期刊總印數和降幅與報告中的描述大致相當,甚至更低,訂閱量也呈現出明顯萎縮趨勢。據不少從事美術類期刊出版工作的編輯反映,如今大多數作者發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碩博升學、職稱評審和課題結項,論文寫作水平一般,可讀性較低,難以激發訂閱者的閱讀興趣。與此同時,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推進。通過移動化、智能化內容加工和快速分發的方式,學術成果得以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大眾普及率顯著提高。比如,期刊刊登的內容被開發成新媒體產品后,曝光度和轉載量均有所提高,有效滿足了普通藝術愛好者對藝術內容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紙刊訂閱量減少。如果具體到美術學專業的某一種期刊,尤其是那些已經轉制為企業的美術出版社期刊,其訂閱數量的減幅更為明顯。據筆者調研統計,近兩年一些美術類期刊訂閱量減少超過1000冊,發行收入也大幅度降低。對此,部分期刊通過提高定價來彌補發行收入缺口,這一現象與報告中的數據相吻合。總體而言,美術出版社期刊的訂閱量持續縮減,紙質期刊的消費力減弱,經濟效益普遍較低。
(二)期刊內容質量與優秀核心期刊差距甚遠
期刊質量評價的指標繁多,其中內容質量評價是核心關鍵要素。內容是否具備真實、客觀、科學且優質的特點,出版的作品是否在專業領域內具有重大貢獻力,是各類學術期刊評價的重要考量標準。比如,定量評價方法使用被摘量、被引量、影響因子、Web下載量等十余項指標性數據,對學術期刊及論文質量進行評估。評選核心期刊的工作是一項運用科學方法,對特定時期內各種刊物所刊載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進行綜合評價的科研活動,各種刊物的辦刊人、科研機構、學術研究者等都十分重視評選結果。
關于核心期刊的內容質量特征,我們可以對照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以下簡稱“名刊工程”)2024年5月發布的統計結果進行說明。其評審標準明確規定:“刊物的社會影響顯著擴大,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大學圖書館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等文獻計量和統計中的綜合排位,位列高校社科學報前十名,綜合性社科學術期刊前二十名。”[1]2024年5月,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對人選名刊工程的31種優秀期刊在2023年度的出版情況進行了統計,推出《“名刊工程”入選期刊出版數據概覽(2023)》,并總結出這些期刊出版的七個特點,包括獨著論文的數量增多,正高級職稱在論文的第一作者中占比高,研究熱點廣泛,涵蓋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等關鍵詞。就美術出版社期刊而言,最顯著的特點是:從首位機構的類別上看,主要以高等學校為主,且絕大多數期刊的首位機構為其主辦單位。此外,該名刊工程數據顯示,期刊的機構首位度最高約為 47% ,最低約5% ,平均值約為 26% ,顯示出期刊較高的開放程度。期刊的首位機構是指本年度在該期刊發表論文最多的第一作者所屬機構。比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首位機構是中央音樂學院。作者機構首位度則是指首位機構的發文數量占本年度該刊載文量的比例。顯然,美術出版社期刊的主辦單位是出版社本身,其職能之一是服務高等學校的學術出版。因此,很少能成為美術類期刊的首位機構,更不用說作者機構首位度了。
盡管名刊工程鮮有美術類期刊入選,但以優秀期刊的特點來審視美術出版社期刊的出版現狀,兩者在期刊評價指標性數據及其內容質量比較上優劣顯而易見。大學圖書館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自總覽》現已經出版發行了10版。在最新版(2023年版,即第10版)中,只有《書法研究》(主辦單位:上海中西書局有限公司、上海書畫出版社有限公司)入編該要目之繪畫、雕塑、工藝美術類核心期刊。根據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集刊)遴選辦法》,《書法研究》于2023年6月入選為“CSSCI(2023—2024)來源期刊”,并于2024年4月入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23年版)》。經查,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23—2024)中有660種刊物入選,藝術學刊物29種,占比僅為 4.39% ,而美術出版社主管主辦的美術學專業期刊鮮有人選。這表明此類期刊的內容質量一般,期刊社會效益也相對較弱。202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開展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評審工作中,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的《中國美術》被評定為“2022年度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藝術學之擴展期刊,與《書法研究》同等級,在美術出版社的期刊陣營中表現較為突出。遼寧美術出版社主辦的《美術大觀》則被評定為核心期刊。
三、推動美術出版社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如何加強優質內容出版,提升其傳播效能,做大做強做優美術出版社學術期刊,進一步提升美術類期刊學術引領、出版服務和國際傳播能力,是美術出版社辦刊人和編輯亟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在此,筆者就名刊工程優秀期刊的特征和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標優秀期刊的特征錨定目標作者群體
作者是期刊內容質量的堅實支柱,辦刊人和編輯必須牢牢抓住具有創新思維且學術功底扎實的學術論文撰寫者。對照名刊工程優秀期刊的特征,首先應將美術出版社期刊的首位機構定位在國家重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系),以提升期刊論文作者工作單位為師范大學的比例和作者機構首位度。
美術出版社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所屬專業大都歸為美術學專業。在2024年軟科中國大學美術學專業排名前40的院校中,中央美術學院排名第一,中國美術學院排名第二,其他還有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20所師范類大學,占比高達 50% 。其中,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以37.1的總得分被評定為 A+ 層次,僅次于中央美術學院(得分39.6)和中國美術學院(得分38.9)。基于各類學校美術學專業排名和學校類型占比數據,期刊編輯部可以錨定美術學專業排名靠前的師范大學,加強與此類學院(系)師生的聯系,圍繞重大主題打造重點專欄或專題,并積極邀請教授、副教授以及優秀的碩博士研究生加入作者團隊。同時,與作者建立規范有序的約稿、編輯、評審、發刊流程,嚴格執行“三審三校”等質量把關制度,切實提升編校質量。
其次,應均衡把握和配置期刊的機構首位度,開放辦刊。考慮到作者所在學校或研究機構的學術水平往往反映了其研究水平。因此,期刊編輯部需重點關注軟科中國大學專業美術學類、設計學類、藝術學理論類評級在 A+ 、A層次的各大美術學院、師范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優先聯系具有正高級、副高級職稱的教師或博士研究生,組建高質量作者群,并加強與作者的聯系。同時,提前策劃選題并向這些優秀作者約稿,以便作者能夠及時撰寫當前具有真正學術熱點、時事熱點和社會熱點價值的文章。此外,約稿刊發頭部學校的優秀名師名家論文。
最后,應倡導務實的學術寫作,既要有前瞻性研究,又要有規律性思考,做到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具備問題意識,注重觀點新穎、獨到。論文研究的問題要貼近時代、生活和實踐,即貼近美術學學科的時代背景、社會現實、生活實際和實踐需求,作者要運用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對問題進行美術學專業上的論述。同時,嚴格把控獨著論文的篇幅和數量,將其數量占比控制在當期發刊文章 80% 以上,按照優秀期刊的特點“論文的平均篇幅約為12頁”,每篇字數應控制在1.5萬至2.5萬字之間。
(二)建設高水平期刊編輯人才隊伍
專業、專注,有足夠的耐心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是期刊編輯工作應有之義。作為美術出版社的期刊編輯,在審讀一篇來稿時,不僅需要判斷其研究是否具備問題意識、邏輯是否清晰、論證是否充分,以及作者是否以規范的語言準確呈現研究內容,還需要綜合考量作者的寫作水平,檢查摘要、引文、注釋及其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開展期刊品牌經營活動已成為提高刊物學術影響力和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這也要求期刊編輯在伏案工作的同時,積極“走出去”參加學術會議,對接頂尖高校的學術資源,與高校優秀師生合作,開展多樣化的學術交流活動,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優質內容進行加工,通過新媒體傳播。因此,美術期刊編輯不僅需要具有突出的編校業務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還要擁有較強的美術學、設計學等專業研究能力,成為一位編研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人民出版社前總編輯兼社長曾彥修曾對“編輯的本質身份是什么”有過一段精辟的論述:“我認為編輯首先是書稿的工藝師,負責將一部符合出版條件的書稿精心加工,整理成一部可以付印并面向社會公開的成品;其次,編輯是靈魂的工程師,其工作要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智慧和道德水平。”[2]他還指出,編輯與作家、教師、科學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密切協作,依照編輯規范和出版流程,將書稿打磨成正式出版物。這一過程彰顯了編輯在書稿加工與出版過程中的獨特作用,也讓編輯贏得了“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新聞出版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干部局組織編寫的《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一書,對出版干部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出版業,隊伍是關鍵。新時代賦予出版工作更重要的使命責任,也對出版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出版人才隊伍,為出版業繁榮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重要任務。”[3]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宣傳思想工作戰線的重要力量,期刊編輯人才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主動學習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積極開展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升自身素養,持續為黨和國家大局做好宣傳思想工作。
美術期刊編輯綜合能力和全面素養的養成,需要在長期的期刊出版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久久為功。
四、結語
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聶震寧曾在《中國美術》創刊之際寄語:“作為一本以‘中國’命名的新生刊物,理應受到廣泛關注。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美術》能夠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和藝術方向,充分展現我國當代美術創作、研究與交流的整體風貌,并彰顯出我國當代美術創作與研究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4]美術出版社期刊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也是當代辦刊人肩負的責任。期刊社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導向,著力把好政治導向關、學術質量關和價值取向關,以打造卓越的作者團隊、精準把握時代脈搏的選題方向,以及全面提升編輯專業素養為發展目標,不斷提升期刊出版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能力。與此同時,期刊編輯也要重視自身職業定位,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持續增強思想理論水平、學術寫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將編輯工作與學術研討相結合,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高水平期刊編輯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03-11-06)[2024-07-08].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3/m0e_2557/s3103/200311/t20031106_80548.html.
[2] 曾彥修,張惠卿.編輯工作二十講[M].:人民出版社,1986:31.
[3] 中共中央宣傳部干部局.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M].:學習出版社,2020:93.
[4] 聶震寧.創刊寄語[J].中國美術,2010(1):1.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