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5)06-0001-04
在中國革命歷史的長河中,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革命力量由弱到強,革命事業由挫折走向勝利的發展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和局部執政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形成一整套完整理論體系的時期。認真總結和梳理黨在延安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分析其時代背景、特點、規律和成效,為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借鑒。
一、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
首先,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總結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得出:無論在黨發展的任何時期,任何階段,加強黨的建設,尤其是加強黨的隊伍建設和思想建設,關乎中國革命發展成敗和黨的生死存亡。
其次,黨中央到達延安以后,無論是在自身的組織、思想和政治建設上,還是在規模、范圍和人民擁護程度上都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可以說成為了一個穩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由于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黨員人數迅速增加,隊伍成分結構復雜,多數黨員來自工農階級,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理論掌握不足,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涵缺乏實踐認知,部分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方向不能與黨的路線方針保持一致。可以說,很多參加革命斗爭的人員只是身體上參加革命、身份上人黨,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短板。因此,對獲得翻身解放,并加入革命隊伍的廣大成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僅限于單獨的、口頭的、貧苦慰藉式的革命宣傳和政治思想教育形式。因此,開展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運動,不斷提升革命隊伍的科學社會主義認知水準,并在黨內確立一條正確的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路線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1942年至1945年在延安開展的整風運動,就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一次偉大實踐。
二、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工作的“法寶”。不難發現,建黨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探索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黨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他們通過宣傳教育和黨內斗爭等方式,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一系列可行的工作方法,為延安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持。在長征時期,面對嚴峻的存亡挑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深知唯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持隊伍的團結和士氣的高昂,通過開展政治課、黨課、革命小報、文藝節目等方式,宣傳黨史、紅軍史和其他革命歷史知識,鼓勵官兵繼承弘揚革命烈士精神,激發愛黨情感和革命熱情。
延安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作用,全方位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黨中央通過組織干部和革命者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引導他們堅定階級立場,堅決擁護黨的領導,為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斗。通過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延安干部在實際工作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與反動思想、錯誤思潮劃清界限,保持政治清明。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使廣大青年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在革命斗爭中迅速成長。總之,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石,對干部隊伍建設、革命精神的傳承和軍事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理論基礎在當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需要加以繼承和發揚。
三、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架構
延安時期,為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有力的領導機構,進行統一指導。其中,主要的領導機構包括中央黨校、中央組織部、邊區黨委宣傳部等。中央黨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基地和領導機構,負責制定和組織開展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培養和鍛煉黨員干部的政治覺悟和能力。中央組織部負責干部考察、使用和日常培訓,確保干部隊伍的政治素質和忠誠度。邊區黨委宣傳部主要承擔動員鼓動以及具體實施的任務,通過話劇、畫報、報紙等形式宣傳黨的思想理論,引導干部群眾堅定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層組織結構主要包括黨校、軍校、政治部等各級單位。黨校承擔黨員思想理論的改造與提升,軍校負責軍隊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部統籌指導、監督各級單位的工作落實。這些基層組織結構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確保了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此外,為鞏固和擴大抗日敵后根據地,并盡快將大批新黨員干部培養成合格、優秀的抗日革命干部,黨中央不僅擴建抗日軍政大學,還先后創辦了魯迅藝術學院、馬克思列寧主義學院以及中國女子大學等一系列學校。至此,龐大而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初步形成。這些機構的建立和運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活動場所和有力的組織保障
四、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堅持并發揚的優良傳統。在黨的發展和領導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充分掌握革命理論,結合具體的工農運動和武裝斗爭,始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為中國革命事業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理論的把握和積累達到了空前高度。科學的、進步的革命理論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是持久和正確的。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共產黨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根據黨員干部的思想實際,結合延安時期中國革命形勢和發展進程,堅定不移地堅持理論教育,用科學的革命理論武裝和充實干部的頭腦,引導干部用正確的方法認識中國,認識中國革命,從而有效推進中國革命進程。
(二)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從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與工作、生活環境、條件和實際出發,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解決生活與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
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黨員干部的思想問題和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比對、分析,找到二者的契合點,確保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開展。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和紅軍改編,黨的隊伍和軍隊中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右傾思想蔓延、干部與士兵之間的關系問題嚴重影響隊伍團結。對此,周恩來同志強調:“如果政治機關的政治工作不能和改善生活與待遇密切聯系起來,政治工作就成為了‘賣狗皮膏藥’。”[4]黨中央針對隊伍中存在的問題采取了“耐心說服”等方法,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了干部與士兵的認知,從根本上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引導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蘊含于整個教育過程之中,教育的對象是人。因此,對人的教育效果至關重要,能否達到預期目的,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為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其配套的制度就顯得越發重要。制度的約束力和監督力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嚴格而完整的制度,并且有一系列政策作為保障。這些制度和政策中有詳細的教育內容和紀律要求,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有力抓手。
延安時期,學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各學校都制定了詳細的制度和章程,規定了開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各項教育工作的具體內容。例如,教育原則和方針、教學內容和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組織機構和師資配備以及對學員的紀律要求。有了制度的保障和紀律的約束,學校的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四)自我教育與示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覺、主動地接受積極和正確的思想影響,是思想素質與品德覺悟的自我完善過程。所謂示范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樹立榜樣,將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傳輸給受教育者,使他們在真實環境中接受教育的過程。
自我教育與示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教育過程中,既重視教育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要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自我教育與示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中相互關聯和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一方面,人的思想觀念、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與完善需要通過學習、自省、發現、反思、自律等自身思想意識的矛盾運動來完成,這屬于內因;另一方面,人的思想觀念、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與完善離不開示范、榜樣、模范等外界力量的影響和引導,這屬于外因。
五、延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對干部隊伍建設的貢獻
延安時期,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相對穩定的環境,運用現有的理論積累,適應理論武裝和輿論斗爭的現實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隊伍,以應對緊迫的戰爭形勢[5]。干部是革命事業的中堅力量,選拔和培養干部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因此,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選拔和培養具有革命信念、堅定意志和優秀素質的干部,確保他們胸懷革命理想,忠誠于黨的事業。
干部選拔和培養是經過嚴格的考核篩選程序的。首先,干部被選拔進入學校接受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培養自身的革命意識和組織紀律性。其次,通過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深入了解革命工作的現實情況,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領導才能。再次,實地考察和調研,了解基層情況,培養自身的調查研究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通過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自我剖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思想境界,堅定革命意志和政治立場。
通過嚴格的選拔和培養程序,延安時期鍛造出一大批政治素質過硬、勇于擔當、忠于革命事業的優秀干部,他們在革命斗爭中表現出色,是革命事業取得勝利強有力的支撐。這些寶貴經驗對當代公職人員的選拔和培養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革命精神的傳承
革命精神是革命者堅定信仰和不屈斗爭的精神力量。通過系統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淬煉,黨員干部和士兵能夠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毛澤東思想內化為精神信仰,孕育出以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延安精神。
首先,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中國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強調人類的歷史發展是一種沖突與斗爭的歷史,革命精神正是在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中孕育而生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通過革命斗爭,打破舊體制,建設新中國,才能實現社會正義和人民解放。
其次,毛澤東思想對革命精神的理論建構起到了重要作用。毛澤東思想是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強調要堅持階級斗爭、走群眾路線以及獨立自主等原則,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念,進一步堅定革命斗爭意志。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軍隊建設的促進
思想政治教育在軍隊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944年,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我們認為政治工作就是我們軍隊的生命線,無此則不是真正的革命軍隊。”[6]延安時期,黨中央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讓廣大指戰員和戰士深刻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時刻服從命令、團結一致,建設了一支紀律嚴明、戰斗力強的人民軍隊。
首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黨員干部和士兵深刻領會了紀律的內涵和意義一紀律是軍隊的生命線,是維護團結、執行任務的基礎。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鼓勵軍隊內部強化互相監督。通過宣傳教育,建立了自我監督和互相監督機制,黨員干部和廣大戰士嚴格遵守紀律,形成了正確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他們認識到紀律與榮譽、勇敢與自律、團結與拼搏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革命自覺性和堅定性,有力維護了革命軍隊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面貌。
延安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增強了黨員干部和士兵的革命信念和忠誠度,也提高了軍隊的政治素質和組織紀律,對于軍隊戰斗力的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這些因素共同促使黨的軍隊擁有強大的執行力和勇猛的戰斗力,有效提高了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為革命斗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奠定了基礎。
六、結語
自1935年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延安及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成為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延安的13年間,黨中央結合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從人民利益和民族危亡出發,經過艱難探索,制定了契合革命發展和社會實際的方針政策,在局部執政方略的指導下,黨的執政建設、教育文化建設、社會經濟建設等領域都取得了偉大成就。研究表明,延安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當時的革命干部隊伍建設、知識分子改造、軍隊建設等方面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指導思想、方式方法、工作原則等對于新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系統學習,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賈情雯.論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經驗[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31-32.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312.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293.
[4]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6.
[5] 呂星卓.延安時期黨員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6):20-24.
[6] 郝丹梅,楊文選.延安時期毛澤東政治教育思想對當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121-125.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