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68個廢舊易拉罐仿制整套苗族頭飾、用3000顆堅果殼制造“黃金”盔甲、用砂紙制作九龍壁擬人服飾……2018年9月,何艷紅以網名“雁鴻Aimee”在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發布首個視頻——仿制《延禧攻略》絨花頭飾,從此開始用短視頻記錄自己制作藝術作品的過程,在B站的播放量已有4943萬次。
“網絡平臺讓各種冷門技藝變得直觀可感。更重要的是,視頻觀眾可互動交流,B站的彈幕功能常激發我的創作靈感。”雁鴻Aimee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24年11月,李子柒回歸大眾視野,發布了一條用“雕漆隱花”的非遺技藝翻新舊衣柜的視頻,在抖音平臺獲贊1249萬;“95后”男孩“跑酷拉面”將打鐵花與跑酷運動跨界結合,腳踏風火輪與鐵花齊騰空的畫面獲贊1316萬;“年輕人玩非遺用料就是猛”等網絡話題引發廣泛關注。
互聯網視頻平臺正在成為年輕人推廣和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據介紹,截至2024年10月,B站平臺上傳統文化愛好者達2.85億,其中,18—30歲的年輕人占比約為70%。創作傳統音樂、舞蹈、漢服等國風視頻的UP主有近50萬人。
用68 個廢舊易拉罐仿制整套苗族頭飾、用3000顆堅果殼制造“黃金”盔甲……何艷紅記錄自己制作藝術作品過程的短視頻,在B站已有4943 萬播放次數。
《2025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創作非遺內容的人群中年輕力量崛起,抖音中30歲以下(“95后”)的非遺傳承人同比增長24%。2024年,發布非遺視頻的用戶中“00后”數量增長明顯,同比上升95%。
“我通過創作主要想表達兩方面主題:一是技藝的溫度。例如,學習國家級非遺技藝成都銀花絲、蜀繡、佛山獅頭彩扎等,設計制作的新作品,證明傳統工藝在當代仍能化平凡為瑰麗。二是文化共生,將傳統工藝、傳統文化題材和現代表達相結合。例如,作品《花絲山海六方瓶》將《山海經》神話與非遺技藝結合,作品《川劇幻夢機械少女》是三星堆青銅面具與科幻風格的結合,希望傳遞出‘中國美學從未斷流,始終在與時代對話’的文化自信。”雁鴻Aimee說。
“我們發現,年輕的創作者擅長結合‘Z世代’熟悉的表達方式和題材進行創作,能有效彌合文化傳承的代溝。”B站非遺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UP主們除了結合當下流行的影視作品,還會選擇年輕人喜愛的熱門番劇和游戲角色作為視頻創意,引起粉絲共鳴,并積極運用流行熱梗“整活兒”,通過沖突反差帶來詼諧感,比如那句“老祖宗:傳下來了嗎?00后:傳下來了,怎么傳下來的別管”,這都是當代青年自媒體人的獨特優勢。
2017年,俞明銳考入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學習文物修復專業,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是我國首個開設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本科的高等院校。大三下學期,俞明銳把自己生活的經歷剪成視頻上傳到B站,開始了名為“在下曼妥思”的UP主生涯。隨著拍攝剪輯技術的提高,他又萌生了一個想法:用短視頻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專業,看到文物修復師的日常。
“沒有可參考的視頻案例,幾乎一切創意和內容都要靠自己想出來,然后做成視頻‘實驗’,根據觀眾反饋再修改。靠著觀眾的夸贊認可,以及視頻播放數據的正面激勵,我堅持了下來。”俞明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最令他感動的是,從大學到步入社會,最早的一批粉絲不離不棄,和他一起成長,一起分享他取得的成績帶來的快樂。而他也致力于讓現代人看到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在快節奏的互聯網中找到舒緩的精神避風港。
視頻創作者在專業性與大眾傳播友好度之間找到平衡并不容易。“用原速和延時鏡頭去表達修復,雖然很花時間,但視頻中需要展示修復前后的對比,這樣做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浪費時間的花活兒。”俞明銳說,他總結出了自己的辦法:先把專業操作吃透,深挖里面有趣的點子,再用通俗易懂的文案講述,并通過快節奏的剪輯、轉場拍攝等現代鏡頭語言,與傳統題材形成反差感,這樣才能吸引觀眾。

“傳統文化長視頻內容正成為青年群體的文化消費新熱點。長視頻觀看時長不斷增長,這印證了年輕人對深度文化內容的強烈需求。特別是傳統文化類長視頻,多以專業性和沉浸式體驗呈現,‘傳統文化+解壓’正在成為年輕人的精神療愈新場景。”B站非遺相關負責人認為。
“B站一直把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當成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在做。我們的核心理念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和熟悉的語言,把老祖宗的好東西重新包裝、重新講述,讓傳統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老古董,而是變成他們生活里覺得酷、愿意分享的新潮流。”該負責人表示。
在短視頻平臺,“95 后”郎佳子彧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非遺技藝傳承人,他將傳統面塑與3D 打印等科技結合,以快節奏視頻剪輯呈現面塑制作流程。
為此,B站開設了非遺專項“尋找100位非遺手藝人”,大力扶持非遺UP主。據介紹,在扶持新UP主上,B站作為橋梁,構建傳統文化UP主“發掘-培育-賦能”機制。運營團隊通過對熱門內容、流行趨勢、新人創作者的密切跟進與關注,并輔以AI大模型精準識別潛力創作者,不斷引入新鮮血液,并實施創作者分層培養模式,為不同階段的UP主提供適配的成長扶持和商業化探索支持。
比如,為頭部創作者對接產業資源,針對中腰部創作者,提供“UP主小店”“充電視頻”等產品功能,進行作品教育和文化付費,以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轉化。B站還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跟各類國際電影節、虛擬歌手洛天依、時尚活動的破圈合作和跨界創作。
“今年非遺UP主數量在翻倍增長,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開始做自媒體。”該負責人透露。
短視頻平臺同樣精彩。在抖音,“95后”郎佳子彧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非遺技藝傳承人,他將傳統面塑與3D打印等科技結合,以快節奏視頻剪輯呈現面塑制作流程;“00后”的鄭州王氏糖畫第四代傳承人王岐洋和安順地戲傳承人周順也利用短視頻傳承老手藝,他們打破“非遺=古老”的刻板印象,數字化重構了傳統技藝的當代價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認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正面臨著數字化浪潮下的現代生活與生產方式的沖擊,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數字化為非遺項目提供了廣闊的傳播展示機遇,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其中,并切實幫助傳承人走上致富道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漢調桄桄是陜西省漢中市的地方傳統戲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起源于明代末年,是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后,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的梆子聲腔劇種。
近年來,隨著觀眾日漸減少,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面臨人才斷檔、技藝失傳等傳承難題。為走出困境,該中心曾招收60名十二三歲的“00后”組成少年戲曲班。學戲10年中,60人里僅有1人退出,但學成走向市場后,卻由于演出機會少、營收不景氣,幾個月內就有8人離開中心。
2024年,該中心參加抖音直播面向稀有劇種發起的“天下第一團”非遺直播周。直播開始后,漢調桄桄的影響力逐漸走出南鄭區,幾百公里外的網友在直播間詢問桄桄戲的歷史。演員李雅芝在直播間的表演收獲眾多“云戲迷”,賬號點贊量突破10萬次,直播間里的打賞也拓寬了劇團的收入渠道,堅定了這群“00后”演員們繼續唱戲的決心。
目前,該中心開始以經紀機構的形式經營院團直播業務,團內已有23名演員入駐抖音。
在“聚光計劃-抖音直播基層院團扶持專項”等項目助力下,越來越多“瀕危非遺”傳承者開始嘗試直播,在互聯網上找到了超越地域限制的知音,打賞收入也為傳承和推廣非遺提供了支撐。
在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抖音直播發布了2025非遺直播數據。過去一年,約50個稀有劇種的國有院團在抖音舉行了1613場直播,打賞收入相比上一年度實現翻番。
數據顯示,抖音上平均每天有6.5萬場非遺直播,平均每分鐘就有45場;獲得打賞收入的非遺類主播人數同比上漲18.17%,超過1萬名非遺類主播月均打賞收入過萬元。
抖音直播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年來,抖音直播大力扶持優質非遺演藝直播,相繼推出‘DOU有好戲’‘DOU有國樂’等扶持計劃,通過優化產品能力、加強流量扶持、打造線上節目、提供專業培訓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遺傳承人開辟線上新舞臺。”
“我將‘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帶上了2025年央視春晚的舞臺,當大家都在問‘太漂亮了!這是什么技藝’時,我真正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雁鴻Aimee說。
2020年,雁鴻Aimee的作品入選米蘭時裝周。2023年,她的作品《川劇幻夢機械少女》登上世界科幻大會舞臺。2024年巴黎時裝周,她為世界小姐設計了3套服裝飾品,幫助馬來西亞參賽者登上獎臺,很多藝人團隊通過這場秀知道了她,紛紛前來預訂服飾。2025年,戛納電影節紅毯秀上,演藝嘉賓穿戴著她制作的飾品……
隨著全網粉絲量的不斷增加,雁鴻Aimee從最初的自媒體博主起步,從線上擴展到線下,通過開設實體“國風研習技藝館”,讓非遺走進現實生活,當地粉絲或市民可以在線下體驗成都銀花絲和其他非遺技藝。近兩年,她持續開發產品,希望讓非遺從“收藏品”變為“日用品”,人人都能觸達。
2021年,俞明銳受邀參加了央視《中國考古大會》拍攝,并接到粉絲的修復委托,受托類型從書畫到地契不一而足。
UP主們不僅將古老的文化遺產活化成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視頻,更開辟了年輕人職業發展的新路徑。

“傳統文化長視頻的流行趨勢引領了一些新職業群體的崛起。比如傳統工藝品新消費,不少手工UP主將二次元文化融入傳統手工藝品創作,吸引了不少粉絲購買。深度內容催生了知識付費新業態,拓展了老手藝的文化變現方式,融合了文化傳承與大眾興趣培養,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廣泛的方式和渠道。”B站非遺相關負責人認為。
《2025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抖音新增超2億條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增幅達31%,1400萬網友在抖音分享非遺體驗,相關短視頻播放量達7499億次,抖音電商中非遺商品年銷量超65億單,抖音生活服務中非遺類線下商家數同比增長187%。
互聯網不僅是非遺內容的展示窗口,更為非遺從業者和商家提供了新場景。《2025抖音電商非遺發展數據報告》顯示,“00后”和“90后”成為非遺消費主力軍。該平臺售出非遺產品超65億單,其中,“00后”購買非遺好物的訂單量占比達21.3%,“90后”占比更是高達38.9%,這表明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消費意愿不斷增強。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成都則是購買非遺好物最多的城市。
趕上時代風口的年輕博主們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我今年將繼續《山海經系列》的創作,將不同的非遺技藝進行結合,持續進行多元化的創作表達,去探訪各地的非遺,學習我感興趣的非遺技藝,用我的創意來打造新的非遺作品。”雁鴻Aimee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