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拔2600米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黃草鎮,巨大的風機葉片在高原季風中劃出一道道優美弧線,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反射出耀眼光芒。
中建八局西南公司(以下簡稱“西南公司”)工程師們,在這里打造了一個建筑業的“綠色心臟”——“零碳一體化”系統營地。通過這個系統,涼山高原的風和光,被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清潔電力,不僅點亮了項目生活區,更代表了中國建筑行業綠色變革的未來。
從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西南公司工程師們在川渝大地上建起了星羅棋布的零碳營地。“它們不僅提供了中國建筑企業能源革命的‘中建方案’,更是‘中國建造’向新而行的生動縮影。”西南公司董事長李彪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中建八局旗下數字化轉型先鋒,西南公司還收集掌握近千個工程項目的生活區、辦公區用電負荷數據,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建筑行業能源數據庫。這一數據資產,不僅支撐起現有零碳營地項目建設,還為西南公司未來進軍大型綜合體、醫院、體育場館、會展中心、機場等復雜建筑場景的能源規劃與管理,提供了精準的建模基礎。
西南公司的零碳營地開啟了中國建造企業從“ 用能者”向“產能者”轉型的新篇章。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江河縱橫,地貌豐富,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其風電和光伏技術可開發量分別居四川省首位和第3位,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清潔能源示范基地。
海拔約2600米的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黃草鎮,年平均日照2577小時,平均風速3.68 米/秒,風功率密度約39.51瓦/平方米,特別適合開發風能和光伏項目。
2024年6月,隨著兩臺風機葉片緩緩啟動,由西南公司自行設計、采購和建造的首個零碳項目營地——鹽源6號地塊黃草光伏項目營地正式投入使用。
這個營地不是傳統工地,更像是一個微縮版的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室。它不但實現了項目生活辦公用電百分之百自發自用,更標志著西南公司在新能源應用領域邁出關鍵一步,開啟了中國建造企業從“用能者”向“產能者”轉型的新篇章。
幾乎在鹽源項目成功投運的同時,位于成都市的國家級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的一處大型保障房項目工地上,另一項能源創新實踐也在開花結果。
2024年7月,由西南公司打造的光伏儲能系統在此正式通電運行。由于四川盆地夏季高溫濕熱、用電負荷高峰顯著,該項目創新性采用了“光伏+儲能”的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應對夏季用電挑戰。
在臨建屋面上,項目工程師精準安裝了327塊峰值功率585W的單晶硅光伏板,總裝機容量達191.3千瓦。據公司研發團隊測算,這套臨建系統年均可發電13.39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120噸。
該系統更加核心的創新點還在于,除了光伏板發電之外,還配置了容量達232千瓦時的儲能設備,相當于擴容了一個穩定供能的“綠色充電寶”。
有了“充電寶”,系統就可以巧妙運用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在夜間和午間等電價低谷時段,儲能系統自動充電,儲備低價電能;在夏季和午后等用電高峰時段,則釋放儲存的電能供項目營地使用,有效避開高昂的尖峰電價。
這樣一來,不僅能保障項目在電網負荷緊張時穩定運行,與國家電網形成良性互動,支持電網“削峰填谷”,更顯著降低了項目的整體用能成本。
同樣的能源變革,正在西南公司35個項目中同步上馬。
目前,西南公司光伏裝機總容量已經超過17000千瓦,配套風力發電裝機容量453千瓦,儲能安裝總容量9500千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已累計產生綠電約1400萬千瓦時,儲能充放電350萬千瓦時,實現碳減排13900噸,約等于少燃燒4600噸標準煤,降碳成效顯著。
這個以能源結構優化為核心的“零碳一體化”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絕非采購新設備再安裝調試這么簡單。它的背后,更體現出西南公司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深厚的技術積累。
近年來,西南公司與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共建了零碳建筑聯合實驗室,在光伏板升降裝置、風光儲臨建裝置等領域產出5項核心技術專利。西南公司還與東方電氣、海爾新能源、華為數字能源以及華電、華潤、大唐等重點能源企業建立戰略合作,攜手開展風光資源評估和儲能技術攻關,做了充足的技術儲備。
西南公司安裝分公司總工程師許冰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零碳一體化”系統由該公司技術團隊自主設計研發,利用“源網荷儲一體化”技術,根據項目氣象特征、用電需求等實際情況,智能切換“純光伏”“純儲能”“光儲互補”“風光儲聯合”四種高效運行模式,最大化利用自然資源。
工程建設現場一般使用的是傳統的臨時用電網絡,但安裝分公司技術團隊卻構建起了覆蓋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的“零碳智建云平臺”,集成“風能-光伏-多元負荷-多類型儲能裝置”的立體化能源矩陣,深度融合數字孿生、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智能化技術,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與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
針對新開及偏遠項目的供能難題,他們還創新應用了智能微電網技術,依托智能能量管理系統實現光伏、儲能、柴油發電機的高效協同,構建起“清潔能源優先、柴電應急保障”的韌性供能體系。
光伏組件在高原環境中還會出現抗風能力不足的問題。為此,他們首創提出“綠電集成單元”理念,采用微傾角安裝,將光伏組件與廂式板房進行一體化集成設計。其支架系統巧妙利用板房原有吊裝孔進行螺栓錨固,不僅顯著增強了結構穩定性,抗風能力大幅提升,更實現了施工、運輸、拆卸的高度便捷化。
從2024年起,西南公司就著手布局新能源和儲能領域,專門成立了“中建八局新能源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風冷儲能柜、液冷儲能柜、拖掛式儲能車、自行式儲能車、便攜式移動電源、儲能逆變器等儲能產品,目標是成長為集研發、生產、新領域資源整合及新業務培育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
“我們的終極愿景是從單一施工單位轉型為能源綜合服務商,通過整合設計咨詢、設備供應、碳資產管理等上下游資源,打造出一個‘共贏、互贏、多贏’的百億乃至千億級產業。”李彪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西南公司的新能源布局,既算環保賬,也算經濟賬。
比如,項目儲能系統就是基于對峰谷電價策略的精準應用:在低谷電價時充電儲能,在高峰及平段電價時錯峰放電。這套運行策略產生了雙重收益:一方面,儲能系統充分發揮“能源緩沖墊”作用,在高峰用電期間持續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產生的碳減排量有效轉化為可交易的環境權益資產;另一方面,通過谷時段低價儲電、峰時段高價放電,單個工程全生命周期可節約用電20%-35%,投資回收期僅需3-6年。在大型建設項目長達數年的運營周期中,這種節約將累積成可觀的效益。
西南地區作為“十四五”規劃中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正成為新型電力的發展熱土。
模塊化設計的“綠電集成單元”,則解決了傳統臨建“用后即廢”的核心痛點:通過螺栓連接,實現了光伏組件和支架等發電材料的“即裝即用”,能夠顯著降低安裝拆卸難度與運輸周轉成本。
建筑行業曾是“排放大戶”,但進入“雙碳”時代后,傳統工地依賴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發電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西南公司通過能源自給和材料循環,開辟了一條降本增效的新路徑,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綠色標桿。
這種創新模式正在產生裂變效應。在成都市新都區,西南公司聯合中建科創打造的“零碳產業園”,吸引了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
“我們不是簡單地做項目,而是要下大力氣培育更加綠色健康的建筑生態。”西南公司安裝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欒和罡介紹。通過“技術輸出+股權投資”模式,西南公司還與多家儲能柜頭部企業構建了伙伴關系,并計劃申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西南地區作為“十四五”規劃中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正成為新型電力的發展熱土。
2021年6月印發的《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風電資源開發若干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底,四川省將建成光伏、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各1000萬千瓦以上。
西南公司的“零碳一體化”探索,正是積極響應國家構建新型能源體系號召、建設美麗中國的探索實踐。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西南分部主任譚洪恩曾在2024年西南能源發展論壇上指出:“未來,西南地區將依托優質的水風光清潔能源資源,成為能源供應增長的重要一極。”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西南公司的綠色能源版圖正從川渝出發,延伸向陜西、河北、浙江、廣東,并在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加速鋪展,追“光”之路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欒和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是建筑央企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我們將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深化‘零碳一體化’技術在項目層面的規模化、標準化應用,讓綠色電能成為驅動項目建設的‘新引擎’,為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貢獻更多可推廣的‘中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