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起,各地2025高考成績開始陸續公布,本科志愿填報也隨之啟動,這是考生和家長面臨的關鍵決策節點。
據教育部消息,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35萬。本科招生計劃預計穩定在450萬左右。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山西、內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陜西、青海、寧夏8省區新高考改革落地,考生人數占全國總數的29%,志愿填報規則發生顯著變化。
有業內人士分析,志愿填報是典型的“搜索+決策+服務”的綜合信息服務場景,也是AI擅長的領域。2025年作為“人工智能+”元年,高考志愿填報成為“AI+教育”的典型應用場景。眾多科技企業紛紛入局,借助AI和大數據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志愿填報服務。
當千萬考生站在志愿抉擇的十字路口,面對復雜錄取規則與海量信息,AI填報工具能否為他們搭建穿越信息迷霧的智能方舟?
從技術應用視角來看,高考志愿填報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復雜決策場景。通過AI技術賦能,可幫助用戶拆解規則邏輯、量化選項優劣并生成定制化方案,推動專業志愿咨詢服務從“專家專屬”向“大眾化系統”轉型。
“山東史地政,本科線上50分,想學漢語言文學考公,糾結選好學校還是保專業,自己對其他專業沒興趣,求建議。”每年高考后,考生都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個性化問題。
2025年,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就業需求持續火熱。然而,如“低空技術與工程”等新設專業,由于缺乏歷年分數線、專業課程學習內容等歷史資料,給有意向選擇此類新興專業的考生和家長帶來困惑。
面對高考志愿填報,不少考生和家長的感受是“信息更復雜、選擇更難、情緒更焦慮”。一方面,全國29省區市實施新高考,規則差異大、填報方式多樣;另一方面,專業熱度變化快,一些考生在個人興趣、家庭期望與現實之間難以抉擇。
知名高考政策解讀專家婁雷向《瞭望東方周刊》分析,從高校自主招生到如今的強基計劃,高考正朝著多元化升學路徑不斷邁進。目前,國內存在“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院校”兩種平行志愿填報方式。選擇“專業+院校”的考生,需填報96個甚至100多個志愿。如此龐大的志愿填報數量,賦予考生和家長更多選擇權,但信息差卻容易成為一道難題。此時,科技賦能教育或可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如今的高考志愿填報工具已不再局限于提供數據庫查詢,一線報考專家會指導考生如何規避填報志愿風險,怎樣合理選擇學校、城市和專業。如果AI工具可以做到細致甚至實現個性化定制,那或將成為科技賦能教育的例證之一。”婁雷表示。
隨著“AI+教育”的深度融合,高考志愿填報領域已開始吸引企業入局。從互聯網科技公司到傳統教育機構,紛紛加碼智能報考賽道,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優化志愿填報服務模式。時下提供這類服務的包括夸克高考志愿填報、百度高考AI助手、騰訊元寶高考志愿咨詢服務、訊飛AI填報助手、豆包志愿填報功能和作業幫志愿填報功能等。
以其中的夸克為例,其專門針對“高考志愿填報”這一垂直場景研發訓練AI模型,夸克發布的2025年高考志愿填報產品包含“高考深度搜索”“志愿報告”“智能選志愿”三大核心功能,為從復雜問題詢問到志愿報告輸出的全流程提供輔助決策。
從技術應用視角來看,高考志愿填報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復雜決策場景。通過AI技術賦能,可幫助用戶拆解規則邏輯、量化選項優劣并生成定制化方案,推動專業志愿咨詢服務從“專家專屬”向“大眾化系統”轉型。
盡管AI志愿填報工具展現出強大的輔助能力,但志愿填報本質是融合個人興趣、職業規劃、家庭因素的綜合決策,而AI卻缺乏人類的情感感知與價值判斷能力,難以深入理解考生的長遠發展訴求。因此,教育專家建議,考生和家長應將AI工具作為參考輔助,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多方咨詢專業意見,謹慎做出志愿填報決策。
王磊是貴州省石阡中學的一名高三學生,二模成績為650分。他的目標學校是西安交通大學,理想專業是數學或物理,但家人建議選擇師范類院校。
“我家境中等,想憑借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優勢拼搏一番。國家急需這方面的人才,我也渴望鉆研數學和物理難題,勇攀科學高峰。但在志愿填報方面,我仍有不少困惑:不知從何入手,也不清楚各學校分數線;面對眾多相似專業,更難以判斷哪所學校更具優勢。”王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向老師請教,我也會用互聯網產品查各分數段的報考成功率,信息更全還能防退檔。”
王磊將自己的個性化需求輸入高考志愿大模型,AI工具給出的建議是可以嘗試填報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的錄取概率則相對較高。“我會參考這個概率,更傾向于錄取概率高的學校。”王磊說。
一些高考志愿大模型可支撐“深度搜索”功能,當用戶輸入如“江蘇物理組584分、性格內向、求穩定工作”等復雜查詢時,該功能便被觸發。為保證回答質量,模型會精細拆解考生需求,針對每類需求匹配定制化回答框架,確保回復兼具針對性與專業性。
要實現“深度搜索”,考生需要完善院校偏好、專業興趣、升學規劃等信息,建立個人檔案,系統會通過“任務規劃—執行—檢查—反思”的鏈式推理流程,自動生成包含沖穩保策略、志愿表及院校專業推薦的完整報告。
例如,當考生傾向選擇省內且要求985院校時,模型在執行任務后,若發現省內985院校數量有限,便會像志愿專家一樣嘗試推薦適合的外省985高校。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地處云貴高原,位于武陵山脈中段,常住人口約40萬。永順一中高三年級主任劉德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往年填報志愿時,老師們需要深入研究報考資料,為考生和家長舉辦公開課,并擠出時間指導考生填好志愿。直到遞交志愿最后一天,一些考生仍難以抉擇。
劉德安向《瞭望東方周刊》講述了近兩年指導學生填報志愿的故事。
永順縣一個農村家庭的兩姐妹,2023年姐姐高三畢業,選擇了歷史方向,高考成績超過本科線10多分。在志愿遞交的最后一天,姐姐仍未選定學校,家長和她帶著焦急的心情找到劉德安。劉德安花費半天時間與姐姐共同商討志愿學校的選擇,依據她的個人信息和興趣愛好填報專業,最后姐姐如愿被理想大學錄取。
2024年,妹妹也參加了高考,同樣選擇歷史方向,成績超過本科線5分。在報考志愿時,妹妹使用了AI工具,列出了心儀的學校,劉德安幫助她進一步篩選,最后妹妹也順利考入理想大學。
深度搜索工具能否與時俱進、及時更新信息也至關重要。
劉德安感慨,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妹妹高考志愿填報過程比姐姐省力不少。信息獲取不足、缺乏個性化輔導、無力承擔高昂的咨詢費用,正是一些考生報考志愿的痛點,AI填報志愿工具的使用則可助力。“科目是物化生,預估580分左右,能推薦些本科畢業后好就業的專業嗎?”“報考航空航天相關專業的學費高嗎?”這些以往多向報志愿專家咨詢的問題,如今AI都能作答。
同時,深度搜索工具能否與時俱進、及時更新信息也至關重要。2025年河南、四川、青海等8省區進入新高考改革序列,以山東省為代表的部分省份也進行了政策調整。而隨著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相關新興專業也不斷涌現,考生和家長急需了解其學習內容、主干課程等信息。?
面對這些新變化,AI高考深度搜索工具是否能敏銳感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使用AI工具搜索“哪些大學開設了‘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這個專業都學什么,未來就業前景如何,預估分數線是多少”等問題時,發現AI工具均能給出參考性較強的回答。即便新專業沒有往年分數線作為參考,AI工具也會依據相關專業錄取分數線進行大致預估。比如,預估北京某高校“低空技術與工程”這個新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時,系統會考慮該專業融合了計算機、自動化、通信工程等學科,參考該校計算機類專業的錄取分數線,從而預測了新專業的分數線。
“好用的AI工具應具備動態調整功能,比如可以先生成志愿填報初始表,再根據考生家庭經濟狀況、未來學業規劃和就業預期等進行優化,以最簡潔的方式,提供專業、成體系的高考志愿報告。”婁雷說,“期待AI工具不只是高考報考時的查詢助手,而是成為貫穿高中三年的學習伙伴——高一時輔助選科,高二時規劃多元升學路徑,高三時破解志愿填報難題。這樣的學習小幫手,能真正為更多高中生和家長助力。”
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AI志愿填報所提供方案的準確性及數據風險。有媒體測評發現,AI志愿填報產品在不同維度仍然存在一些“硬傷”:位次定位失誤、薦校偏差、數據陳舊、信息失實……對此,受訪專家建議,應將AI工具視為“信息過濾器”,而非讓AI來幫助做決策。可以由AI輔助篩選志愿的大致范圍,然后由人工核實關鍵信息數據是否真實準確,并向目標院校的招生辦或者在讀生咨詢真實情況等,綜合所獲取的全部信息,進行人工排序,從而自主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