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學實踐課程具有整合性特點,是實施多學科融合的天然載體。目前,研學實踐大多依賴校外場景,高校資源開發利用較少,且在多學科融合的路徑上存在痛點。本文以地理為核心學科,挖掘高校優質研學實踐資源,構建“研學實踐目標融合—研學實踐內容融合—研學實踐活動融合—研學實踐評價融合”的“地理+”研學實踐課程模式,并以高中生為研學實踐對象設計具體案例,以期為研學實踐課程設計提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校;研學實踐資源;“地理+”;研學實踐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7-0062-07
研學實踐是一種基于實踐體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屬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范疇。段玉山等學者指出研學實踐課程(以下簡稱“研學實踐”)在課程性質上具有整合性特點,并在課程理念上要求突破學科界限,推進多學科融合、主題式學習[1]。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了以地理學科為先行和主導開展多學科融合的研學實踐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前,開展研學實踐的資源和場所大多依賴校外場景,依托高校資源的較少。相對于其他研學實踐基地,高校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 [2]。但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337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中,高校研學實踐基地僅有9個[3]。
基于此,本文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探討依托高校資源進行“地理+”研學實踐課程設計的思路,以此作為開發整合高校資源、服務于基礎教育研學實踐課程的參考。
一、高校研學實踐資源的深度分析
研學實踐資源指為達成一定的培養目標,支持體驗性學習過程的各要素和條件。高校因其教育和科研功能而擁有特殊的研學實踐資源。
1.資源特點
隨著各學科的建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成為各學科發展的前沿陣地,人才師資和學習資源高度集中,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態也往往首先出現和應用于此。因此,高校研學實踐資源具有集聚效應顯著、智慧系統支撐度高、學術前沿科普優勢明顯的特點。
2.資源的教育價值
目前,高校逐步以包括但不限于研學實踐活動的方式向社會開放和共享學術資源。通過參與高校組織的科學普及、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等研學實踐活動,中小學生能夠學習到研究創新、團隊協作和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因此,高校研學實踐資源在社會服務、知識傳授和立德樹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3.資源的主要類型
高校研學實踐的資源類型主要表現為研究平臺、場館、實踐基地、校園及周圍環境。這些不同類型的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研學實踐素材與條件(表1)。
4.四川師范大學 “地理+” 研學實踐資源梳理
研學實踐的課程目標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互為交織,在“地理+”研學實踐中,相較于其他學科,物理、化學、生物、歷史這4門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因此,本文主要梳理四川師范大學以地理為核心學科,以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為融合學科的研學實踐資源(表2)。
二、“地理+”研學實踐課程的設計
有效教學的靈魂三問“我要把學生帶到哪里”“我怎么把學生帶到那里”“我如何確定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它們對應著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當這些基本問題延伸到多學科融合教學時,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什么要融合?怎么融合?如何評價融合效果?[5]其中,“為什么要融合?”在教育界已經有了共識。而廣泛存在的痛點是多學科有效融合的方式,以及如何評價這種融合的效果。從該痛點出發,探索“地理+”研學實踐課程設計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設計思路構建
?研學實踐是一門課程,故上文提出的“怎么融?”和“如何評價融合效果?”兩個問題可落腳在課程開發的原理上。泰勒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開發的幾個主要步驟為:選擇和確立學習目標、選擇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評價教學效果。該理論為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提供了概念模型,即“目標融合—學習內容融合—學習活動融合—評價融合”。
按照這一概念模型,可從“研學實踐目標—研學實踐內容—研學實踐活動—研學實踐評價”4個要素構建課程框架,并關注多學科的有效融合,形成如圖1所示的“地理+”研學實踐課程設計思路。
2.依托高校資源實施課程設計
依照上述設計思路,本文依托四川師范大學的“地理+”研學實踐資源(表2),以高中學生為對象,闡釋“地理+”研學實踐課程設計過程并呈現實施案例。經過整合提煉,四川師范大學研學實踐資源群主要支撐“古代天文智慧與現代天文觀測、認識地球表層自然地理要素、理解生物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三大內容,構成“俯仰乾坤,宇宙探秘”“探索自然,勾勒地表”“生命,地表最活躍的力量”3個研學主題。
(1)目標融合實現研學實踐目標設計
“研學實踐課程總目標—核心素養目標—研學實踐目標”是設計“地理+”研學實踐目標應厘清的目標系統,其中上位目標是下位目標的統領,下位目標是上位目標的支撐。研學實踐課程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范疇,故目標系統中的“研學實踐課程總目標”應遵循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的要求;“核心素養目標”和“研學實踐目標”均需從學科融合的角度進行設計。融合的關鍵主要包含2個層面:①在核心素養目標層面,要深入解讀以地理為主導的各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尋找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構成相互融合的體系,這有利于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整合跨學科融合的研學實踐資源,包括跨學科的思想、概念、理論、資料與信息、方法和工具等[6];②在研學實踐目標層面,要緊密聯系研學實踐主題,在其統領下設計具有融合性的具體研學實踐目標。
按照這一目標設計思路,結合四川師范大學3個研學實踐主題,設計了“地理+”研學實踐目標(表3)。
(2)內容融合實現研學實踐內容設計
研學實踐資源是研學實踐內容的載體,根據研學實踐主題和研學實踐目標,將地理知識和資源置于中心位置,有序地展開多學科知識和資源的聯結,以此來實現內容融合。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聯結”在實踐中容易淪為多學科知識和資源的機械拼接。避免這種機械拼接的方法之一是,尋找一個各學科知識的共同“生長點”,圍繞該“生長點”,打破學科壁壘,完成多學科內容的結構化,進而實現真正的內容融合。這個“生長點”可以是反映知識群中心邏輯的核心概念,各學科知識圍繞該核心概念所包含的中心邏輯(鏈)來組成結構,建立立體的研學實踐內容體系,并在其中體現地理問題對多學科內容的需要。
第一步,提煉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建立在對知識群共同的中心邏輯(鏈)的認識基礎上,二者的提煉過程能有效統整各學科內容。按此思路提煉出的各核心概念和中心邏輯(鏈)如表4所示。第二步,依循中心邏輯(鏈),結構化研學實踐內容。依據表4的中心邏輯(鏈),將3個研學實踐主題各自的研學實踐資源進行梳理與整合,形成能緊密生長在中心邏輯鏈上的研學實踐內容,這樣的整合就是結構化了的研學實踐內容,自然也就完成了學科的融合(圖2)。
(3)活動融合實現研學實踐活動設計
“問題—任務—活動”是研學實踐活動的必由路徑,其中“問題設計”是關鍵。問題設計可借鑒芬蘭教育界提出的“現象學習”模式,從關注真實世界的現象開始,契合內容融合設計階段里“中心邏輯”的問題(群),系統地將各個學科相關聯,進而引導出任務和活動。這既符合研學實踐課程的理念,也符合學習者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更重要的是,它模糊問題的學科邊界,使學生調動跨學科的思想、內容與方法進行研學實踐[6]。據此思路,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和具體的研學實踐活動(表5)。
(4)評價融合實現研學實踐評價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發展,故在評價上宜采用多元化形式,將過程性評價和成果展示評價相結合;同時,堅持多主體評價,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評估學生的研學實踐活動成效。
本文從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2個方面,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4個維度進行學習水平評價,評價指標體系如表6所示。
三、結語
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其關鍵在于“實踐”,前者為后者提供持續性動機,后者的實現則會激發更多求知欲,二者共同之處是需要依賴高質量的體驗。高校的多學科高聚集性資源是不可多得的能滿足高質量體驗的特殊課程資源,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此外,為保證研學實踐課程實施中的多學科融合真正落地,需采用溯源的視角,提煉具有生長點屬性的核心概念,構建中心邏輯鏈,從而尋求結構化的而非機械拼接的、邏輯貫穿的而非碎片疊加的課程設計模式,這是研學實踐課程走向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2] 龍海麗,張士倫,張瑋.高校研學基地建設路徑初探——以北部灣大學為例[J].公關世界,2022(19):64-65.
[3]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EB/OL].(2018-11-01)[2024-07-12].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6/s3321/201811/t20181106_353772.html.
[4] 賈俊花,李麗軍.中小學生研學實踐視域下高校資源功能發揮淺議[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1(1):18-20,38.
[5] 楊海鴻,郭宇祺,喬觀民,等.多學科融合型研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姜席堰為例[J].地理教育,2024(3):70-75.
[6] 胡運鵬.基于跨學科資源整合的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方案設計研究——以自然地理類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