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紅色研學是紅色基因傳承和融入紅色教育的地理課外教學的重要形式,對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實踐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沂蒙革命老區的地理環境、研學內容與思政要素,開發了融合實地調研、野外觀察、地理實踐、思政感知等方法的“時空、認知、組織、色彩”四維框架,構建了“紅、褐、藍、綠、灰、黃”六色研學活動設計體系,提出了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主線的2條紅色研學線路,以期在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同時,傳承與弘揚沂蒙精神。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紅色研學;沂蒙革命老區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7-0069-06
紅色研學旅行指以紅色資源為載體,以紅色遺跡、紅色英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等為基本內涵,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為一體的校外紅色教育活動[1]。開展紅色研學旅行不僅能更好地落實對學生課外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還契合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與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出臺了《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等意見,明確指出各地各校要統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資源及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建立一批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2]。如今,國內開展紅色研學旅行的內容日益豐富且形式愈發多樣,其主體涉及眾多部門機構、社會組織、企業公司及各地中小學等,但普遍存在“重游輕學”的問題。此外,其形式大多以傳統觀光游覽為主且產品組合單一,多樣性、深入性及資源整合度不足,不僅缺乏與地域文化的緊密結合,還缺乏學科交叉融合和指向地理實踐力的創新設計。因此,加強對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塑造學科交叉融合且融入思政的地理課程教學至關重要。目前,針對地理紅色研學設計的相關研究集中于開發策略[3-5]和具體區域的研學方案設計,所涉研究區域相對較少,仍需在加強各地紅色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設計更具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懷的研學課程。
沂蒙山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與延安根據地并稱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在這里熔鑄并孕育出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的沂蒙精神。沂蒙山區擁有諸如紅嫂家鄉旅游區、孟良崮戰役遺址等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紅色研學地點,不僅可有效傳承沂蒙人民英勇頑強、無私奉獻的紅色精神,而且還是岱崮地貌的典型分布區,有助于使學生在研學實踐中提升對獨特地貌和地質構造的認知。此外,該區域還蘊含魯南山區獨特的地域文化與人文景觀,當地的民俗文化、鄉土風情、歷史遺跡等構成了豐富的人文研學資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鄉土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因此,本文以沂蒙革命老區為典型紅色地理研學案例區,基于“時空、認知、組織、色彩”四維框架進行地理核心素養提升和紅色研學的深度融合,構建了“紅、褐、藍、綠、灰、黃”六色研學活動設計體系,以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研學線路。通過設計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主線的2條紅色研學線路,期望學生在加深對岱崮地貌的自然地理認知的同時,感悟以紅嫂家鄉、孟良崮戰役遺址等為載體的紅色革命精神,體會魯南山區民俗文化與歷史遺跡中蘊含的人文景觀特質,最終實現地理實踐力提升與紅色精神傳承的雙向賦能。
一、整體設計與研學目標
1.設計理念與實施路徑
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的地理研學具有“全方面、多維度、綜合性”的特點,從時空、認知、組織、色彩4個維度出發,提出“四維六色”的紅色地理研學課程設計理念與實施路徑(圖1)。①時—空交互:通過考察紅色遺址、紀念館等地,使學生親身體驗歷史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并在腦海中形成其時空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發展和地域分布。②人—地協調: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色革命根據地如何選擇地理環境作為戰略支點,以及地理環境對地域文化、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影響,使學生在實地考察和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關系并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③知—情融合:重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并升華出革命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故事講述與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④紅—彩交織:通過深入挖掘沂蒙精神中的“紅”、常山古村石板屋中的“褐”、水科普文化長廊中的“藍”、山區林地中的“綠”、地質地貌中的“灰”以及蜜桃產業中的“黃”,將這些色彩豐富的元素融入研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研學特色和地理學科的魅力。
2.研學對象
本次研學活動適用于高二年級。研學課程主要涉及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歷史”“地貌”“植被與土壤”和必修二中“鄉村和城鎮”“產業區位因素”“環境與發展”等章節知識,要求學生在研學前有基礎知識作為支撐,能在實踐中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行合一。
3.研學目標
基于“六色”設計理念,融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地理核心素養目標,設置了包括紅色精神、家國情懷、實踐育人在內的思政育人目標(表1)。
二、研學路線與內容
1.研學路線
考慮紅色研學實踐點的典型性和地理實踐力提升的深入性,選擇紅嫂家鄉旅游區和孟良崮旅游區2個景區作為研學點。在規劃研學路線時,遵循交通便利性、路線順暢性以及思政育人性的原則設計研學路線,以確保研學活動的實效性與高效性(圖2)。
2.研學內容
綜合考慮地理核心素養與意志品質、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以及專業知識點和思政融入點[6],在內容設計上既要重視紅色研學資源的挖掘、中學地理教學體系的構建,又要依托紅色研學資源優化地理教學環節[7]。因此,研學活動采用情境教學、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等方式,融合地理教學和紅色教育進行內容設計(表2、表3)。
三、研學活動評價
研學活動評價應遵循全面性、表現性、開放性、激勵性原則[8],既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考慮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和過程參與的積極性[9]。因此,本文的研學評價體系設計既契合地理核心素養與紅色教育的主題,又體現了學生研學過程和成果匯報的參與度,達到了從多維視角進行綜合評價的最終目的(表4)。
四、結語
沂蒙革命區的紅色資源是革命歷史的“見證者”和英雄事跡的“記錄者”,不僅承載著“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紅色沂蒙精神,還蘊含著人地和諧、區域認同和文化傳承等價值,是進行地理紅色研學的重要區域和空間載體。傳統地理教學模式將學生限制在校園內,而紅色研學資源正是對地理課程教學資源的重要補充,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并通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于實踐來實現知行合一。本次研學設計以歷史為主線串聯紅色景點,通過深挖沂蒙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中的“四維六色”內涵,重構課堂知識并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不僅能夠強化其對地理事象的野外考察和觀測能力,還能夠在活動中高效進行紅色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同時,本文依托具體情境設置問題,不僅踐行了地理學科情境教學理念,還運用問題式、啟發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能使其在實踐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此外,沂蒙革命老區現存眾多紅色資源亟須深入挖掘并進行串聯學習。因此,今后的研學設計可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學科資源,立足學生和學校的研學需求,構建多學科融合的研學課程體系和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袁志玲.核心素養視角下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2):90-91.
[2]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3(2):43-47.
[3] 黃堅.從地理視角談紅色研學旅行資源的開發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20):90-92.
[4] 雷鳴.開展紅色研學的四個原則[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3):1,70.
[5] 莊寧.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紅色研學的策略探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2):92-93,96.
[6]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育,2019(5):4-7.
[7] 陳禾.中學地理教學中紅色研學資源的融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4):42-43.
[8] 周維國,段玉山,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四)——課程實施、課程評價[J].地理教育,2019(8):4-7.
[9] 王雨晨,全汝逸,廖雨婷,等.地理核心素養下革命紀念地研學課程開發與設計——以江西省懷玉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1):86-89.
通信作者:丁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