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多學科主題式教學強調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識和理解教學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本文以《七律·長征》詩詞為引領,以長征史實為主線,引導學生探究長征路沿線的地理環境特征及變化,體會長征之艱辛,學習長征之精神,落實立德之目標。
關鍵詞:多學科融合;紅色文化傳承;長征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7-0025-04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明了普通高中地理教學的基本原則,即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地理課程跨學科學習立足核心素養培養,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跨學科教學是認知現實世界的必然,也是提升核心素養的需要[3]。在全球化和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學科加強思政教育是強化國家認同、落實全人發展的重要途徑[4-5]。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生動體現。從地理視角重溫長征路上的紅色征途和革命情懷,不僅有利于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更能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深厚的家國情懷。
一、選題背景
1.立德樹人的要求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弘揚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 “長征路”(圖1),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長征的艱苦歷程能讓青少年深刻理解紅軍戰士為取得勝利所展現的理想信念和必勝決心,是開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長征精神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優質紅色資源,將為青少年在奮勇前進的道路上補“鈣”添力。
2.人才培養的需求
單一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已經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需要各學科協同教學,加強學科融合,打破學科界限,對學科內容進行整合和情境化設計,進行跨界教學與應用,以培養學生信息應用、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等能力,促進學生學習的綜合化,并用全面的觀點和思維去認識客觀世界,解決實際問題。
3.文化傳承的必要
在地理課堂中融入長征精神的學習,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長征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同源性和內容統一性,均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擴展和升華,彰顯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氣節、文化品格和文明底色,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道德追求和價值理想。這種精神傳承對高中生的價值觀塑造具有激勵引領與規范約束的作用。
二、設計思路
1.學科融合
該設計融合了地理、歷史、政治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圖2),具體體現如下。
地理:通過對長征沿線地理事象的探究落實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歷史:長征精神的內涵、意義以及家國情懷與信仰文化的傳承(歷史解釋);政治:長征精神的傳播與意識形態的播化 (政治認同);語文:長征詩詞的鑒賞、理解(文化傳承與理解)。
2.目標設計
課程目標基于學情和跨學科視角,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圖3)。一方面,落實課標要求,培養地理、歷史、政治、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另一方面,從長征線路圖中充分挖掘長征精神,培育家國情懷。
具體目標:分析長征沿線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以及黃土高原的景觀特征及成因;描述金沙江和大渡河河谷的形態特征及成因;分析白鶴灘水電站的開發條件及影響;分析岷山和松潘濕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及濕地退化的防治措施;分析吳起鎮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課程內容體系設計
具體設計如圖4和表1所示。
三、教學思考
1.把握時代脈搏,精選教學主題
地理教學需緊跟時代發展。長征精神作為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教學主題的選擇對地理教學至關重要,本文采用多學科融合的方式,結合語文、政治、地理、歷史學科知識,通過分析長征沿線地理環境的變化凸顯長征精神及其對沿線區域的引領作用,從而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培育,傳承紅色文化。
2.優選史實資料,構建課堂主線
杜威認為“教育不能脫離現實環境,不能孤立、抽象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6]。真實的史實資料是核心素養的育人線索和檢驗載體。本節課以詩詞《七律·長征》為引領,以長征路線為主線,從地理視角探討長征途中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及成因,帶領學生深刻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以及紅軍面對困苦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英雄氣概。
3.情境驅動思考,凸顯學生能力
情境驅動思考是指在特定環境或條件下,引導學生依據情境主動分析問題、靈活應對并做出決策的過程。這種思維方式強調觀察環境變化,理解情境背后的原因與邏輯。長征途中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情境共同驅動著教學,持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并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多樣化、多角度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在情境推動的同時,引導學生搭建思維導圖并進行知識建構,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自我驅動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 程健,彭清思.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取向及課程組織策略[J].地理教學,2024(1):49-54.
[3] 黃鈺潔,張橋英,易國巧,等.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式教學設計——以“村BA”下的鄉村振興為案例[J]. 地理教育,2024(7) :26-30.
[4] 仲小敏,趙明月.融入思政教育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設計——以“石頭上的村莊”單元為例[J].地理教育,2023(7):51-55.
[5] 付姍,鄧嘉欣,胡啟武. 課程思政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實踐路徑——以“認識美麗中國”為例[J]. 地理教育,2022(S1):118-120.
[6] 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