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2024年高考地理試題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情況進行統計與分析,發現該類試題呈現如下特點:突出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遵循課程標準,重視基礎落實;創設現實情境,體現時代熱點;設置梯度問題,踐行人地和諧。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需落實課標相關要求,重視課程思政教學;挖掘人地協調觀情境,關注其所屬尺度;加強高考試題專題訓練,剖析設問梯度;引導學生自主反思總結,提升相關素養。
關鍵詞:人地協調觀;高考地理試題;考查特點;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7-0040-0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考查逐漸深入和全面。人地協調觀是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秉持的正確價值觀[1]。其作為地理學科的基本價值觀念、地理教育的“靈魂”和核心[2],在地理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地理需要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以促進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和諧共存[3]。高考地理試題中對人地協調觀的考查,是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素養考查的直接方式。本文對2024年全國甲卷、新課標卷、山東卷、安徽卷、福建卷5套高考地理試卷中關于人地協調觀的典型題目(下稱“高考試題”)進行統計與分析,歸納其考查特點,并得出相應的教學啟示。
一、人地協調觀的結構解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指出,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4]。史辰羲認為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需主動修正受到不合理利用和影響的環境[5],即要保持可持續發展觀。據此,本研究將人地協調觀分為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4個方面(表1)。
此外,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看,人地協調觀可概括為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4]。袁孝亭將人地關系定義為人的生存活動、生產活動、社會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6]。因此,本文將人地關系分為“地對人”“人對地”和“人地協調”3個類別。人地協調觀4個方面與人地關系3個類別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二、高考地理試題中考查人地協調觀的統計與分析
本文從題型、試題情境、考查方向、人地協調觀結構以及人地關系等方面對高考試題進行了統計(表2)。
人地協調觀是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理解[7]。人地協調觀相關試題在各套高考地理試卷中均有分布,且占比較大。其中,山東卷考查人地協調觀的題量及分布比重最大,為10道題,占試卷總題量的38%。安徽卷、全國甲卷、新課標卷和福建卷中分別有9道、7道、5道、5道試題考查了人地協調觀,分別占試卷總題量的36%、33%、25%和21%。以高考試題為代表的測評中,情境載體是串聯線[8]。從試題情境設置來看,情境內容多選自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的產業,涉及國內外情境,但以國內情境為主。以尺度的透鏡來觀察世界是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9]。在情境尺度方面,尺度可劃分為空間尺度、時間尺度等。地理空間尺度又可劃分為大尺度(全球或全大陸范圍)、中尺度(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和小尺度(局部地區)[10],試題情境涉及的區域多為某城市、某村落或某流域等,主要考查了小尺度內容。情境的文字材料多從時間尺度進行語言組織。從試題的考查方向來看,在考查題型方面,統計的36道試題中,原因類題型、影響類題型、措施類題型以及區位條件類題型分別有13道、5道、4道、4道,分別占總題量的36%、14%、11%、11%,主要考查了原因類題型。在考查知識點方面,主要考查了功能區劃分、產業、交通布局、傳統民居等人文地理內容,對自然地理知識的考查相對較少。從試題考查的人地協調觀結構來看,試題對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考查較多,且試題常將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結合起來一同考查,對資源觀和人口觀考查較少。從試題考查的人地關系來看,“地對人”“人對地”以及“人地協調”均有所考查,但“人對地”的考查相對較多,且往往與“人地協調”相結合進行考查,這可能與當前人類社會發展對地理環境影響較大有關。
三、高考地理試題中人地協調觀的考查特點分析
1.突出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
課程思政強調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育人育才的目的。當今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突出,實現人地協調是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發育、發展的重要舉措。高考試題能夠突出課程思政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例如,新課標卷第2題,雙鳳村傳統民居的轉角設計是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促進人地協調的智慧,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提升生活的便捷性。山東卷第2題,傳統方式清洗鱗莖需要村民到河中手工清洗,隨著我國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地開始采用沉淀式自動清洗的方式。既可提高清洗效率,還可將清洗鱗莖后沉淀的泥土重新還田,以保護土壤的肥力。在H村的帶動下,鐵力市成為全國最大的平貝栽培和集散基地。該題可使學生感受到鄉村發展對城市崛起的促進作用,意識到抓好農村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高考試題不僅突出了課程思政思想,還檢驗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2.遵循課程標準,重視基礎落實
課程標準是育人理念的源泉,是學習評價的準繩[11]?!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說明了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相關建議,要求理解和把握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與學業質量標準,制定明確的評價目標[1]。高中課標的課程內容部分指明了高中地理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內容要求。在高考試題中,顯性考查了高中課標中的內容要求。例如,全國甲卷第2~3題,從圖文材料到題干設問都明顯提到了“商業”“住宅”“工業”等詞匯,考查內容涉及高中課標必修課程內容要求2.2?!吨袊呖荚u價體系》明確說明了高考考查內容之一為必備知識。它是由各學科的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技術與基本原理組成的基本知識體系[12]。高考試題中“傳統民居空間分布的特點”考查的是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開墾沼澤地種植小麥的條件”考查的是農業區位條件,“商業小鎮興起的原因”考查的是服務業區位條件,“交通布局對大型購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響”考查的是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通過剖析可知,高考試題重視對基礎知識的考查。
3.創設現實情境,體現時代熱點
情境是考查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高中課標要求把具體任務放在真實、復雜的現實情境中[1]。高考試題中,情境的創設需突出真實性、鮮活性、專業性,其目的一是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二是突出地理科學的內涵。例如,新課標卷第5題,創設了“城市建設用地的容積率”情境。生活居住區和工業園區是學生熟知的功能區,在此基礎上添加專業名詞“容積率”,讓學生感到既熟悉又專業。近年全國兩會多次提到“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等時代熱點話題,高考試題的情境創設和問題命制緊扣時代熱點。例如,安徽卷第17(3)題,給定我國鎳資源貿易產品結構及鎳產業鏈情境,要求學生從綠色生產的角度,為我國鎳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議。“綠色生產”的角度貼合“雙碳”大背景下“綠色低碳發展”的熱點。體現時代熱點的現實情境可以讓師生更加關注現實生活,拓寬知識獲取渠道,促進學生對高考試題的理解與把握。
4.設置梯度問題,踐行人地和諧
試題的命制需講究科學性、嚴謹性。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綜合題,每小問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聯系,且問題設置具有梯度性。第一小問的答案對第二小問的答案有提示和啟發作用,下一小問的難度大于上一小問。問題的梯度設置能夠對應高中課標中的四級學業質量水平,較準確地測量學生在情境中運用各種思維、方法解決問題的關鍵特征[1]。例如,安徽卷第4~6題,材料給定河津市地理位置及琉璃產業的發展歷程,第4題考查窯頭村制窯的原因,該題屬于較基礎的區位條件類試題。第5題考查促進當地琉璃產業園特色發展的方式,琉璃產業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第4題相比,問題難度升高。第6題考查琉璃產業發展對當地產生的社會效益,屬于影響類問題。可見,這3道題目考查的方向不同,但問題層層遞進、具有梯度。此外,高考試題注重體現人地和諧理念。例如,福建卷第19(3)題,對于可以和C區實施一樣措施的部分地區,當地政府只通過種草治理水土流失,而未使用建水平溝的工程措施和喬灌草混種的生物措施。其原因是考慮到C區的土壤類型為黏土,草類植被根系淺,相對于喬木、灌木在黏土中更易存活。該題體現了因地制宜理念,在不同區域實施不同措施以達到最好的治理效果,最終實現人地和諧。
四、啟示
1.落實課標相關要求,重視課程思政教學
高中課標是高考試題命制的指向標,其中提出的人地協調觀素養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分析和解決人地關系問題,成為和諧世界的建設者[1]。在高中課標的課程內容部分,內容要求和教學提示提出了關于人地協調觀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落實課標要求時可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樹立人地和諧的生態文明理念[13]。例如,高中課標必修課程地理1的內容要求部分提到“1.8 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這部分內容屬于人地協調觀中的資源觀和環境觀,在人地關系中屬于“地對人”。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圖表,梳理海水的溫度、鹽度、密度以及波浪、潮汐和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等內容。在教學提示部分,高中課標提到“要以認識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線索組織教學”[1]。因此,教師需對高中課標中關于人地協調觀的內容進行梳理,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加強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助力學生深度理解人地協調觀。
2.挖掘人地協調觀情境,關注所屬尺度
從統計的高考試題情境可知,關于農業、工業等主題的試題情境較多,情境尺度多以短時間尺度進行敘述,考查的問題多屬于小尺度范圍。因此,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拓寬視野,挖掘關于人地協調觀的情境,并關注情境尺度。這既可增強學生對人地協調觀類試題的認知,也可幫助學生運用尺度思想解決地理問題。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新聞網站、電視廣播、學術期刊、報紙等媒介獲取關于人地協調觀的熱點情境。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人民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專欄中關于生態、環保的新聞。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采用一“境”到底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理解。綜上,在指導學生挖掘人地協調觀情境時需與高中課標相結合,關注其尺度,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對情境中人地協調觀內容的理解。
3.加強高考試題專題訓練,剖析設問梯度
高考試題是命題專家組經悉心研究所命制的具有權威性的題目,試題重點、難點的設置合理,對知識點的考查精準,對教學具有引導作用。因此,在高三地理復習過程中,教師可將高考地理試題作為規范練習的首選。在復習人地協調觀專題時,教師可將人地協調觀類高考試題整理成冊,讓學生進行專題訓練。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并體會高考試題的命題方向。同時,教師可幫助學生剖析高考試題設問的梯度,讓學生意識到高考試題的問題鏈具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規律,從而啟發學生在作答時考慮問題間的層次性、遞進性,綜合把握問題考查方向,從而解答出最優答案。在高一和高二地理學習期間,教師也可針對某節人地協調觀新課設置高考試題對點訓練,并剖析設問梯度,讓學生提前感知高考試題的規范性和嚴謹性。
4.引導學生自主反思總結,提升相關素養
高中生的自主反思能力較初中階段有所提升,但仍需教師正確引導。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教師需以高中課標為引領,對人地協調觀相關知識點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另外,教師可結合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反思與總結。例如,在高三專題復習階段,教師可設置關于人地協調觀知識點的自我評價量表,讓學生在學習該專題后,對照量表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此外,在學習或復習關于人地協調觀的知識點時,及時聯系生活中的相關情境,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并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與思考身邊的地理事物,形成善于發現、善于總結的習慣。人地協調觀與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及地理實踐力同屬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它們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對教學內容所體現的各類素養進行分析,全面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張素娟.“人地協調觀”內涵的解析及與教學內容的對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8(1):21-24.
[3] 張建珍,段玉山,龔倩.2016地理教育國際憲章[J].地理教學,2017(19):4-5.
[4]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史辰羲.高考試題對人地協調觀的考查——以2018年文綜全國Ⅱ卷第9-11題為例[J].地理教學,2019(2):57-59.
[6] 袁孝亭.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7] 王民.人地協調觀及其培養重點解析[J].地理教育,2017(6):4-6.
[8] 尤艷平,羅瑛.從真實情境到試題情境:獲取、加工與應用——2024年高考地理試題中的情境載體研究[J].地理教育,2024(12):38-44.
[9] 張家輝,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內容與教學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6):103-108.
[10] 袁孝亭,張家輝.教給學生用地理空間視角觀察世界的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3):27-29.
[11] 劉金儉.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培養路徑的實踐研究——以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例[J].地理教育,2024(S1):47-49.
[1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3] 周晶,王輝.高中地理教材的思政教學資源探究——以上海版必修《地理1》和《地理2》為例[J].地理教學,2023(22):17-20.
通信作者:鄧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