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在剖析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和考試命題的概念認知與相關關系的基礎上,結合人本性、科學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則,提出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試題命制建議:明確試題立意,強化頂層設計;精選情境載體,提升測評效度;優化測評任務,深化思維考查;完善評分標準,推進素養分級。
關鍵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命題;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7-0045-05
在國內外課程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的背景下,我國高考地理試題的命制從知識立意階段、能力立意階段過渡到素養立意階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成為高中地理考試命題新基準。《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 “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評價目標,應定位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狀況的測試與考查上”[1]。
一、基本認知
1.概念認知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是依據地理學科課程標準,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對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的發展水平進行測量與評價的過程。測評具有綜合性、情境性、發展性與開放性。常見類型有紙筆測試、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等,其中紙筆測試客觀性強、成本低,便于實施、評價與存檔,占學生學習評價的主導地位。
考試命題是基于教育目標、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高考評價體系,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編制具有特定測量目標和測量功能的試題及試卷的過程。考試命題旨在通過對學生學科知識、技能、能力和素養等方面的科學測量,專業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發展水平,具有導向、診斷、評價和激勵功能,為教學改進、學生評價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高中地理考試命題一般流程,需隨教育理念革新與社會需求變化持續優化命題范式(圖1)。
2.相關關系
學科核心素養測評與考試命題均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價值導向,兩者相互依存,形成良性互動循環。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為考試命題提供方向,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品質,為考試命題者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在命題實踐中,將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結果反饋于命題優化,調整命題策略,提升試題質量,形成良性循環。考試命題是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的重要手段與實現工具,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高度抽象且復雜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的綜合體,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征,難以直接觀測和量化。它不局限于對學生認知知識的檢測,考試命題通過設計復雜情境和具體任務,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可測量的行為表現,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在不同階段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判斷、思維和實踐能力水平層次,并反饋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和教師評價素養的提高,提升地理教育質量,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和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命題路徑
試題應包括立意、情境、任務與答案4個要素[2]。基于人本性、科學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原則,可從試題四要素展開基于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的考試命題路徑討論。
1.明確試題立意,強化頂層設計
試題命制作為系統性的工程,試題立意和頂層設計是保證試題質量、實現考查目標的關鍵要素。
試題立意是試題命制要達到的價值取向與考查目標。一方面,考試命題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凸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學科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3]。因此,試題立意應緊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考查目標,達到知識考查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辯證統一。
頂層設計是試題命制的統籌規劃和宏觀布局。頂層設計需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認知,綜合考慮試題的題型、題量、分值、難度、區分度、知識覆蓋面等要素,確保試題能科學、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鑒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性和關聯性,命題人需提煉能反映地理學科本質特征、高度概括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廣泛遷移價值和統攝作用的核心概念,以此為基礎,架構高中地理學科知識框架體系并組織試題,依據學情特征與素養層級設置差異化的測評梯度,助推學生把握地理學科的結構和內涵,提升地理學科素養水平。
試題立意發揮著核心引領作用,既為頂層設計指明目標方向,又約束和規范其實施路徑;頂層設計則是落實、深化試題立意的保障,兩者相互依托、良性互動,共同構建科學命題體系,確保試題既符合教育目標,又貼近學生實際,確保以素養為導向的命題工作科學高效。下面以2024年山東卷第19題為例進行說明。
【原題重現】材料一:防洪限制水位是水庫在汛期允許蓄水的上限水位。受防洪限制水位的約束,汛期降雨徑流經水庫調節后,仍有大量徑流未得到充分利用,作為棄水排放。
材料二:近年來,丹江口水庫以《丹江口水利樞紐調度規程(試行)》為基礎,主要從汛前水位消落、汛期水位控制、汛末蓄水3個方面進行優化調度的探索。2021年,基于精準的降水、洪水預報,丹江口水庫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調度超額完成供水計劃,并首次蓄水至設計蓄水位170 m。圖2示意漢江流域概況。圖3示意優化調度方式與規程調度方式的對比。
(1)分別指出防洪限制水位的高低與汛期水庫蓄水量大小、預留防洪庫容大小的關系。(3分)
(2)以保證防洪安全為前提,優化調度過程中,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的基礎上適度上浮。說明丹江口水庫汛期運行水位可適度上浮的主要保障條件。(4分)
(3)分析與規程調度方式相比,優化調度方式的供水優勢。(8分)
【試題解析】該題以丹江口水庫的優化調度為研究載體,關注國家水網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重大戰略,試題將2021年丹江口水庫首次達到設計蓄水位的歷史性突破作為分析對象,反映了新時代水利科技的發展動態,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試題精心組織材料、設計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區域特征,從復雜圖文材料中提取關鍵地理要素,進行信息整合與分析,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地理問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考查。通過系統分析水資源質量、數量及時空分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水資源利用中防洪與蓄水、安全與效益的辯證關系,在人地矛盾中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體現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科技手段對傳統水利管理的革新作用。
2.精選情境載體,提升測評效度
情境是指在考試命題中為考查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而設計的特定背景或場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解決真實生產生活問題時所展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4]。
情境素材來源應多樣化,可從權威新聞報道、學科學術研究等渠道精選。新聞報道可選取貼合現實生產生活的社會熱點,如氣候變化、災害防治、城市規劃、鄉村振興等,緊扣時代脈搏,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地理因素,傳遞正確價值觀。學科學術研究則取材于學術權威期刊、科學地理實驗、地理研學、地理著作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材,涵蓋全球視野下的地理學科前沿動態,提供多元空間尺度。基于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學術素材不局限于《地理學報》等頂級地理學類刊物的論文,也可取材于其他跨學科期刊,通過復合型情境拓寬學生視野。
情境素材開發與加工應基于試題立意和頂層設計,考查高中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呈現方式上,情境的構成與情節設置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可采用文字材料、圖表、實驗數據等多樣化的形式還原真實地理環境,增強情境代入感與答題體驗感的同時滿足不同考生認知特點,盡量保證考試公平性。在呈現過程中,注重層次性與遞進性,在匹配考試時間的基礎上,設計不同難度層次和思維深度的情境,如基礎知識考查依托簡單情境,復雜內容則創設跨學科知識整合、地理現象時空演變、科學實驗探究、開放式社會決策等情境,做到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逐步遞進,真實、全面地測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考試的信度和效度。語言表達上,在保留足夠解題信息的基礎上截取整合素材信息,刪減冗余文字,清晰規范地傳遞情境內容,確保考生準確理解題意,提取關鍵信息。
同樣以2024年山東卷第19題為例進行說明。該題情境設計承接立意,緊密關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國家重大戰略,精準對接水利工程學科前沿,引導學生關注水資源時空調配中的地理學科智慧,彰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情境素材來源于學術論文《丹江口水庫汛期優化調度實踐及風險效益分析》,試題情境整合并精簡論文材料,將學科原理和規律融入復雜真實的生產情境,重新繪制丹江口水庫調度方案示意圖(圖4),去除多條對解題無意義的水位線,指明160 m、163.5 m水位線的意義,補充5月水庫利用來水充蓄等關鍵信息,降低學生文字材料閱讀量的同時減少干擾學生解題的冗余信息,契合高中生認知水平,隱藏氣象預報等直白信息提示,讓學生結合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遷移應用水庫調度原理。基于設問篩選、匹配素材,情境的呈現從材料一中單一的防洪限制水位的理論內涵延伸至材料二的實際調度操作,難度由淺及深遞進,多尺度測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
3.優化測評任務,深化思維考查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任務常以設問的形式呈現,是連接試題情境與素養表現的關鍵樞紐。可從任務的選擇、設置和表述三方面進行討論。
在測評任務選擇上,首先,保證任務的導向性。任務應承接試題情境,圍繞學科核心概念展開,從而確保內容緊密聯系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其次,注重題型的多樣性。一方面,依據學科核心素養考查目標等級匹配相應題型,采用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等考查基礎知識,通過論述題、分析題等考查綜合思維能力,將抽象的學科核心素養轉為可觀測指標。另一方面,增添地理繪圖、數據計算、實驗方案設計、經驗總結提綱擬定、推薦理由說明、推廣條件列舉等新題型,設計開放性問題,打破傳統設問方式,有效測評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最后,重視任務的實用性。通過地理過程分析、現象評價和策略提出等任務,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測評任務設置上,創設階梯式問題鏈,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完善知識網絡體系,提升思維層次。任務各小問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基礎概念理解到綜合要素分析評價和策略制定,既檢驗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更側重評估其在具體情境中的遷移應用能力,達成知識考查與能力發展的動態平衡。
在測評任務表述上,首先,要精準使用指令動詞。采用“描述、說明、解釋、比較、分析、評價、論證、設計”等分層級行為動詞限定任務要求,明確試題考查方向,避免模糊學科核心素養測評。其次,要明確任務限定條件。除了限定具體時空背景和特殊主體,還可運用“基于……前提下”“從氣候/地形/水文等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原因”“有利/不利影響”等表述,模擬真實場景的約束條件,聚焦核心問題,防止學生思維過于發散。最后,要規范任務語言表述,做到簡明、清晰、準確,確保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精準把握測評要求。
同樣以2024年山東卷第19題為例進行說明。試題任務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包含概念辨析、條件推理和優勢評價等,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第一問側重“防洪限制水位”“汛期水庫蓄水量”和“預留防洪庫容”的概念與關系分析,以概念為突破口展示水庫防洪與興利的矛盾,通過概念的專業定義推演出三者關系,檢測學生的水庫調度基礎認知框架。第二問針對丹江口水庫汛期水位動態控制這一核心環節,要求學生結合圖文材料提取氣象預報和水文監測技術、聯合調度等要素信息,闡釋水位動態調控的保障條件,凸顯了精準調度技術在防洪與興利方面的重要價值,考查學生對復雜系統要素的分析能力。第三問限定了“與規程調度方式相比”,避免了答案的泛化,做到限定性與開放性的結合,引導學生從水資源時空分配、防洪和供水雙重目標等維度展開辯證思考。任務表述精準規范,分值比例與問題復雜度、思維量呈正相關,構建了水庫調度的完整認知鏈,全面考查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4.完善評分標準,推進素養分級
當前地理考試主觀題閱卷多基于關鍵詞采點給分,提高閱卷效率的同時保障了測評的信度與效度,但易導致學生形成死記硬背、機械套用模板的應試傾向,難以有效區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水平,亟需構建新型評價體系。鑒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隱屬性與潛在特征,編制答案與評分細則應結合預設的素養權重分配與水平表現等級,構建多維度的測評框架,從而準確識別學生在處理復雜任務中展現的素養發展水平。國際教育評價領域較成熟的綜合等級評分方法有比格斯教授提出的SOLO分類理論[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推廣的PISA測評等,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提供了方法論支撐。其中,SOLO理論設置差異化評分標準,能清晰劃分學生作答的表現水平層級,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可視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在評分標準制定過程中,首先,運用學科邏輯解構參考答案[6],識別其蘊含的核心概念、知識構成和關聯網絡,定位其表現水平及思維結構層次。其次,依據SOLO模型量化的標準,明確不同層次思維水平的具體表現及得分,建立“表現特征—層級描述—賦分標準”的映射關系。最后,通過專家研討、教師試評等方式優化評分細則,確保測評體系的動態更新與完善。如2024年山東卷第19題第3小問的題目要求“分析與規程調度方式相比,優化調度方式的供水優勢”。評閱時可借鑒SOLO分類評價法進行綜合等級評分(表1)。
綜上,2024年山東卷第19題以立意為魂、情境為體、任務為橋、答案為鏡,實現核心素養測評的立體化。立意是測評的價值內核,決定試題的素養指向與思維深度。試題立意聚焦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以立意統攝全題,為情境選擇、任務設計、評分標準提供價值指引。情境作為立意的具象化載體,其真實性、復雜性直接影響測評的效度與信度。測評任務是素養外化的操作路徑。通過測評任務的層級遞進,實現從區域認知、概念理解、問題探究到方案評價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階梯測評。基于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研究考試命題路徑,以期引導師生關注新課標,回歸新教材,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挖掘情境資源,將試題知識與思維關聯,在分析學生答題優缺點的過程中貫徹“教—學—評”一致性,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朱志平.試題要素與命題技術規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8):78-82.
[3] 段玉山,周維國.基于地理課程標準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8(9):8-15.
[4] 楊有平. 學科核心素養測評的基本要素、原則及試題分析——以2019年全國高考政治Ⅰ卷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11):80-83.
[5] 劉紅葉,吳立,王成.SOLO分類理論視域下的地理試題思維層次分析及教學啟示——以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為例[J].地理教育,2023(7):36-40.
[6] 張曉霞.學業質量水平視角下高中地理命題的實踐思考[J].地理教育,202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