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軍迷,有個“冷知識”不知道你們是否知曉——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能坐著“長征一號”飛上太空,背后其實有一個“東風導彈變形記”的故事。現在,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怎么“變”出來的吧!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彈道導彈“東風四號”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它像一個20層樓高的鋼鐵巨人,肚子里裝滿了燃料,能把“快遞”送到5000千米外的地方——相當于從北京一口氣飛到非洲!不過,這個“快遞”可不是一般的包裹,而是保衛國家安全的核彈頭。
作為二級火箭,“東風四號”的第一級發動機的燃料用完后會自動分離,第二級接著點火,像接力賽一樣沖向終點。不過在“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看來,這個“大高個”不僅是戰略武器,還能變成中國探索宇宙的階梯!
肯定有小伙伴會納悶兒:導彈試飛成功,和運載火箭的發展有什么關系?你還別說,關系真不小。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比如說都裝備了火箭發動機,都有導航系統。而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飛上天之后,彈道導彈的彈頭會落回地面,而運載火箭的載荷會飛入太空。
為了把衛星送上太空,航天先驅們想了個妙招:給“東風四號”增加第三級!他們拆掉導彈頂部的“快遞箱”,裝上了全新的第三級火箭和整流罩,在整流罩內,就是“東方紅一號”衛星。這樣,“增高”后的“東風四號”彈道導彈就變身成運載火箭啦!新型運載火箭的第一、二級直接借用“東風四號”的身體,而第三級則由東方紅衛星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組成。發動機使用固體燃料,能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中點火。
這個改裝后的新火箭也有了新名字——“長征一號”,寓意火箭會和長征中的紅軍一樣,克服困難,飛向星辰大海!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約10分鐘后星箭分離,衛星成功入軌,太空中響起了《東方紅》樂曲!
如今,“東風四號”和“長征一號”早已退役,但東風導彈的“基因”永遠留在了長征火箭家族里。截至2024年,長征系列火箭完成了400多次發射,把我國的衛星、探測器、飛船和空間站送上了天。中國航天人用智慧和勇氣,讓導彈變成了探索宇宙的翅膀!
(偶然摘自《奇趣百科·軍事密碼》2025年第3期)